【摘要】“隱性福利”有別于國家法律規定范圍內的“顯性福利”,具有隱蔽性、多樣性和違規性的特點。具體表現為住房福利隱性化、日常消費福利化、金融投機福利化和知識產品福利化等多種樣式。杜絕大型國有企業隱性福利的滋生必須建立基于風險導向的審計預警模型,加強政府對企業的宏觀指導,建立規范有效的行業自律機制。
【關鍵詞】國有企業 隱性福利 約束機制 構建
2013年5月,國家審計署先后公告了13家央企2011年度財務收支狀況的報告。結果顯示,很多國企存在利用國有資金為職工發放福利的行為。其中3家國有銀行違規發放福利涉及金額共計220億元;10家國有大型公司違規發放福利涉及金額共計850億元。學術界把上述福利形態稱為“隱性福利”,以區別于國家法律規定范圍內的“顯性福利”。
大型國有企業隱性福利的基本特征
“隱性福利”是對社會福利所作的一種定性式結論。從概念本身,我們無法判斷這種福利的數量特征;但從性質上看,這種福利形態顯然不同于“法定福利”形態。根據近幾年大型國有企業違規發放福利的數量和性質,我們可以總結出國企隱性福利的以下幾個特征。
隱蔽性。縱觀國企違規福利的發放途徑,我們發現隱蔽性是其長時間被國家忽視的重要原因。一種以政府宏觀調控為主導的福利政策往往通過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加以強化和推行。但行政手段的“權力本位”性多受制于政治效率的遷延性和非連續性,在權力真空存續的間歇期,隱性福利必然脫穎而出;法律規范又具有作為“工具論”的特有不足。在上述兩種手段都不能很好地監控企業經營的狀況下,大型國有企業的福利形式便大膽起來。隱性福利只不過是一種可以很好地規避稅收政策和稅法要求的權宜之計。這些違規福利之所以不能以正常福利的形式發放,并不是說“隱性福利”是看不見的,而是說這種福利往往違反國家的審計規定,并以虛擬賬面的形式出現。中國政府之所以通過官方的形式公布這些違法違規情況,從大的方面說是建設法治國家的必然要求;從小的方面說是建設廉潔政府的必然選擇。
多樣性。較長時間以來,由于受國家政策和法律規制的約束,大多數的國企不敢越雷池違法發放福利。據調查,傳統意義上的國企福利往往數量很少,項目明確,種類有限。但伴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再加上國企管理層道德約束的放松,違規發放福利便蔚然成風。社會上甚至流傳著“福利高就是好企業,福利不高就是弱企業”的顯性話語。違規發放福利之所以流行,分析其原因,從形態上看,有些福利可以規避法律的制約;從發放對象上看,是面向全體職工的,即使上級部門督查,最后也不能對管理層構成實質性威脅,所謂“為群眾謀福利”。就近幾年發現的隱性福利形態來說,大多以實物為主,人稱“硬性福利”;就最新的變種來說,住房、參股、汽車消費、信用卡、購物卡、加油卡等“隱性福利”形態業已出現。
違規性。規定有兩種,一是法律法規;二是各種部門規章制度。在經濟案件的調查中,一般要明確區分這兩種形式的不規范形態。之所以要認真勘察二者的區別,就是因為違反前者的責任是“刑事責任”,而違反后者的責任只是“行政責任”。責任文化的潛行,一方面約束著行政人的職業操守和辦事習慣,另一方面又在潛意識里為官員或管理者的罪責開脫提供了契機。事實上,國家審計署對上述13家國企的審計結論,雖然為政府決策提供了一些參考,但并沒有對這些隱性福利發放者的責任進行深究。
大型國有企業隱性福利的表現形式
根據不同的分類方法,隱性福利可以分成不同的種類。比如隱性福利和顯性福利分類法;隱性福利和硬性福利分類法;隱性合規和隱性合法分類法;軟性福利和硬性福利分類法,等等。筆者只探討大型國有企業隱性福利的主要表現形態。
住房福利隱性化。應該說,大多數的國有企業都是按照國家的住房政策享受應該享受的住房優惠,但優惠并不等于福利化。因為如果國有企業利用自身的資源、技術、關系和資金的優勢,把房產優惠深度福利化的話,那就會把已經初步形成的市場公平競爭機制推入了權力壟斷的淵藪。如果這種局面長期維持下去,社會公平就會因為來自民眾的壓力而變得極為脆弱。從極端意義來說,房地產市場的泡沫就會因為社會分配的不均而強制性自破。到那時,在關系千家萬戶生活和社會政治穩定的重大問題上,我們就會犯各種各樣的錯誤。
日常消費福利化。盡管我們一直反對西方消費主義所衍生出的各種社會弊端,但在人的類存在學意義上,我們仍然堅守著“消費社會性”的基本原則。單個的人的消費往往要建立在其他人的生產活動的基礎上,這就使得一些人產生了“把提高自己的社會福利當成自然而然”的人性心理。人性的這一特點不僅解釋了福利產生的類根源,而且也使得大型國有企業違規發放福利具有了基本的社會基礎。日常消費是人生存的基本形態,但當這些消費形式與其他的人或群體發生各種聯動關系后,各種“隱性福利”消費便應然而生,再加上政治權力的外在制約性,更使得國企發放隱性福利常態化或制度化。大型國有企業出于本部門或本單位的利益,往往在滿足職工小胃口的藉口下充分照顧自身的更大經濟利益。這些小的“胃口”包括各種卡式消費、公車私用的變相福利形式、職工汽車購置稅減免或團購減免、企業旅游消費延伸費用報銷、企業財務報表操作化、規避稅收的變相津貼拆分發放等。應該說,日常消費福利化的現象在大多數企業的“隱性福利”中占有很大的份額,現在有愈加擴大的趨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