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企業年金增長緩慢的原因分析
企業年金基金規模增長的影響因素主要有三個:其一,建立企業年金制度的企業數量和被覆蓋的職工總數的增長;其二,建立企業年金的企業和參保職工繳納企業年金基數的提高,即參加企業年金的職工工資上漲;其三,企業年金基金投資運營過程中收益資金增加以及收益率的提高。文章將從三個方面分析這三個要素對我國企業年金增長的貢獻程度。
投資收益部分的貢獻。如表3所示,2011年我國企業年金基金的收益率為-0.78%,也就是說整體平均收益部分為負的,可見投資收益部分對基金增長的貢獻為“負”,所以只能是另外兩個因素的增長,使得企業年金基金的規模激增。
表3:企業年金基金投資收益率
出處:《中國養老金發展報告》
工資增長的貢獻。由于缺乏建立企業年金企業的繳費基數的平均值,筆者借用全國在崗職工的平均工資來說明工資的增長對企業年金基金增長的貢獻。據國家統計局的報告顯示:“2011年全國城鎮非私營單位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比上年增長8.5%;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增長12.3%”③。而建立企業年金的企業中,國有企業的比例明顯高于其他類型企業。據統計,行業中建立企業年金的國有企業占90%以上,而在地方企業中建立企業年金的國有企業的比例近60%。所以,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的增長對企業年金基金規模增長的貢獻率按照10%來估算。
參保企業和職工數量增長的貢獻。從建立和加入企業年金的企業數和職工數量來看,分別從2010年的3.70萬家和1335萬人,增長到2011年的4.50萬家和1577萬人,分別實現了21%和18%的增長。可見,建立企業年金的企業和參保職工數量的增加對企業年金規模增長的貢獻大于工資增長帶來的貢獻。
由此可見,促進我國企業年金基金規模快速增長的主要因素就是企業年金覆蓋率的提高。企業年金覆蓋率雖然逐年增長,但其比率也僅有0.36%,和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參保人數2.9億人相比,還不足8%,說明當前中國企業年金覆蓋率還是偏低。世界上約有180個國家建立了公共養老保險制度,其中建立企業年金制度的國家超過了60個,并且各國企業年金的覆蓋率都達到了30%以上,部分國家達到了半數以上,如美國、加拿大等,部分國家甚至高達100%,如法國、丹麥等。因此,無論是從國際角度比較,還是從我國企業年金發展歷程上來看,都急需擴大企業年金的覆蓋面。
我國企業年金存在的問題
企業年金未承擔起“第二支柱”的重任。盡管2011年企業年金基金規模大幅提高,但其覆蓋面十分有限,對養老保障的影響也未達到預期,很難指望企業年金在人口老齡化高峰到來時承擔起養老保障第二支柱的重任。從養老金替代率來看,我國企業年金的替代率約為5%,而在一些發達國家,其替代率一般為20%~30%,有的國家甚至達到50%以上。據多項研究數據顯示,養老保障體系中公共養老保險、企業年金、儲蓄養老在養老金的替代率中,各支柱所占的比率應控制在4:3:2這個合理的范圍內。根據該比例進行判斷,我國企業年金在總的養老金替代率上并沒有做出貢獻,企業年金在提高社會養老金替代率方面的作用還需進一步提高。
首先,企業年金覆蓋面狹窄。如表4所示,從企業年金的覆蓋面來看,參加企業年金的企業占企業總數的比例從2010年的0.33%增加到2011年的0.36%,雖然實現了小幅增長,但99%以上的企業沒有建立企業年金;從城鎮就業人口的參保率來看,即參加企業年金的城鎮就業人口占城鎮就業總人口的比例,盡管近幾年不斷提高,但目前僅有不足5%的城鎮就業人口被企業年金所覆蓋;從參加企業年金的職工總數占參加基本養老保險職工總數的比例來看,2011年為7.31%,可見近93%的職工退休后仍然只能依靠基本養老保險提供收入保障。
表4:2009~2011年企業年金覆蓋面的變化
出處:《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公報》
稅收優惠政策不到位。雖然企業年金的建立原則是采取自愿形式,但是它的發展速度和覆蓋率卻受政府財稅政策的左右。我國從2000年開始便進入了老齡化社會,老年人規模不斷擴大,特別是隨著平均壽命的不斷延長,高齡老人數量不斷增加,單純依靠公共養老保險,勢必也會增加政府財政負擔。企業年金制度的建立,可以減輕政府的財政負擔并分擔國家的養老保障責任,從這個角度來說建立企業年金的單位享受一定的稅收優惠政策更是合情合理。所以,為實現我國企業年金制度的發展、擴大覆蓋面,首要任務需要國家提供稅收等優惠政策。美國、英國等的企業年金能夠飛快發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稅收優惠政策的鼓勵。
稅收優惠政策不僅應該體現在企業年金的籌集上,還應該貫徹于運營的整個過程中。我國可在稅前列支的資金比例各地方的差別較大,我國大部分地區在稅前列支的比例為4%,而4%的上限明顯低于工業化國家的比例,如美國為15%,德國為10%,加拿大為18%,澳大利亞為20%,法國為22%。
國家對企業開展企業年金的稅收優惠不足,企業開展企業年金的積極性不高。大部分企業都處于觀望狀態,期待國家有進一步的政策優惠或者到了不得不建立的地步才會考慮。因此,企業年金的發展是否能夠走向正軌,一定程度上還要看政府的優惠政策是否到位。
企業和職工對企業年金的認識不足。我國對企業年金制度的認識問題上,無論是政府、企業,還是職工個人都存在著認識不到位的問題。
一方面,企業對企業年金的認識不足。對于中小型的國有企業來說,往往考慮建立企業年金會增加企業成本,與企業年金相比,更重視職工的基本工資和當前的福利待遇;大中型國有企業,雖然具備建立企業年金制度的能力,但容易受經營效益的影響,使企業年金的發展很不穩定。另外,國有企業的主要領導人采用任命制,其業績考核主要還停留業務量、收益增長率等指標上,相反對吸引和留住員工等方面的考核指標沒有充分考慮,導致國企建立企業年金的積極性不高;而國內非國有企業的學習對象是國有企業,國有企業建立企業年金的積極性不高,使非國有企業不愿積極考慮建立企業年金;而外資企業,其在工資待遇以及員工的提升空間等方面總體上優于國企,所以在國有企業還沒有普遍建立企業年金制度的影響下,外資等企業建立企業年金的積極性更不高。
另一方面,職工本身對企業年金的認識不足。雖然我國企業年金制度的發展已有二十余年,但由于國家的宣傳沒有充分發揮作用,使職工缺乏對企業年金的了解,企業年金為自己帶來的福利不是很清楚。由于企業年金發揮作用的時間是在遠期而非當期,大部分職工都比較重視當期的工資待遇,而忽視延期支付的企業年金,所以企業年金對職工的吸引力比較弱。
另外,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人們通常會做出規避風險的選擇。由于職工缺乏對企業年金制度的了解,不愿意積極加入企業年金。因此,現階段我國應加大宣傳力度,借助電視、廣播、網絡等媒體廣泛宣傳企業年金的相關內容,使城鎮各類型企業及其職工正確認識企業年金制度,引導我國企業年金健康穩定發展。
企業年金基金投資渠道不暢,投資效益不佳,投資渠道有待擴寬。隨著我國企業年金基金規模的增長,已達到3570億元的企業年金基金的保值增值問題受到社會廣泛關注。由于我國資本市場不完善和養老體系不健全等影響因素的存在,我國對企業年金的運營實施定量限制,對基金的投資品種及投資比例都有嚴格控制,投資渠道亟需拓寬。
從2004年開始,企業年金正式步入市場化運作,基金規模持續增加,截至2011年底,全國企業年金基金積累3570億元,與2004年相比增長了7倍之多。為了增加企業年金基金的靈活度,我國2011年修訂了《企業年金基金管理試行辦法》,擴大了投資范圍,增加了投資品種,調整了投資比例。但整體上對企業年金的投資限制過多,投資范圍的限定過窄。我國2011年企業年金基金的平均收益率為-0.78%,比上年度下降了4.19個百分點,成為了2008年以來的首次負增長。可見在企業年金基金的投資范圍和比例方面,仍存在較大問題,需要進一步放寬對其的投資限制。
由于發達國家的資本市場比較完善,企業年金的投資范圍比較廣泛,投資方案的設計靈活性較高,一定程度上保證了企業年金的投資收益率,為企業和職工帶來高回報率,形成了良性循環。比如美國的企業年金投資范圍包括銀行存款、債券等保本投資產品,還有股票、貸款、不動產等收益率較高的理財產品,以此來確保企業年金基金的保值增值,提高企業年金的投資收益率。企業年金基金收益率的提高,使參保職工退休時領取的企業年金金額增長,吸引更多的職工加入企業年金,從而擴大企業年金計劃的覆蓋面。
地區間企業年金發展失衡。我國企業年金的發展總體而言,呈現出沿海城市優于內陸城市,國有企業好于其他企業。沿海城市經濟較發達,企業年金的建立相對較早、發展較快,而有些內陸城市大部分企業還沒有建立企業年金。如上海、深圳等市的企業年金規模分別達到110億元和20億元,而內陸的小城市,還沒有啟動企業年金。另外,建立企業年金的國有企業占到總企業的55%以上,明顯高于其他類型企業年金的發展。今后,為進一步提高企業年金覆蓋面,應重點發展內陸城市和民營企業、集體企業、外資企業、私營企業等其他經濟類型的企業。
(作者單位:大連科技學院;本文系遼寧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一般項目,教育部規劃基金項目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分別為:W2013315、11YJA840008)
【注釋】
①龍玉其:《公務員養老保險制度國際比較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第37頁。
②鄭秉文:《中國養老金發展報告》,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12年,第64頁。
③國家統計局:《2011年城鎮非私營單位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報告》,2011年,第6~7頁。
責編/韓露(實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