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傳統金融行業的影響
互聯網金融作為傳統金融和互聯網相互融合的創新產物,是現有金融體系的有益補充,對傳統金融行業和互聯網行業的影響巨大而深遠。無論是第三方支付還是互聯網理財、互聯網信貸,它們既不是傳統金融業務的復制,也不是天馬行空的創意產業,而是以滿足公眾對于金融業務的強烈需求為基礎,以第三方支付為主線,貫穿信貸、理財、生活服務、保險等眾多業務領域的綜合新型金融服務模式,其對于傳統金融行業的影響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開辟了網絡金融新渠道。為公眾提供了更加多樣化、便捷的資金支付渠道和信貸渠道,創新性地通過與電商平臺深入合作,拓展了金融產品的銷售渠道,主要應用體現在理財產品和保險產品的線上銷售。
第二,提高了金融產業信息化水平,成為現行金融體系的有益補充。既為金融分析積累了海量數據,又為風險征信評估和個人信用體系提供了重要參考和依據。阿里小貸中的賣家信用評級應用就是這方面的成功案例。
第三,推動金融行業創新和改革。通過互聯網渠道和技術手段,讓金融業務的需求雙方更有效率地進行組織和匹配,降低金融行業信息不對稱,提高資金的流通效率,引導金融行業“去中心化”改革,讓公眾的金融需求得到滿足,不必完全依賴金融機構。
互聯網金融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互聯網金融發展缺乏外部監管,相關的制度安排和法律法規亟需完善。互聯網金融多樣化的業務模式和產品種類對于法規和監管的規避性較強,商業銀行、互聯網公司、第三方支付平臺等多元化的業務主體也給傳統的監管方式和監管政策帶來了挑戰。其中,尤以互聯網信貸監管缺失問題最為嚴重。由于目前我國對于互聯網信貸業務尚未出臺明確的法規,因此目前該業務實質處于法律的灰色地帶,而借貸運作模式中讓人眼花繚亂的債權運作行為,讓法律對其借貸行為的界定極為困難。更加嚴重的是,由于沒有監管機構明確對其的監管職責,既無法對從業公司的資格進行審查,也沒法對其資金安全進行監督,而該行業中行業自律規范也遠遠未成形,短短一年時間,已經發生了多起互聯網信貸平臺“非法集資”和“攜款潛逃”事件,給互聯網信貸的聲譽帶來極壞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