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實體建設,煥發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生命力。當前,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實行轉企改制取得重要進展,涌現出一批具有很強實力和綜合競爭力的文化企業,文化產業規模逐步壯大,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已經形成。加快文化實體建設,主要是加快文化企業建設。一是加快發展重點文化產業,包括文化創意、影視制作、演藝娛樂、出版發行、印刷復制、文化會展以及數字、廣告、動漫等產業。二是實施重大項目帶動戰略,調動全社會力量,以文化企業為載體,以文化項目為主體,發揮積極示范效應和產業拉動作用。三是提高集約化經營水平,著力選擇和培育成長性好、競爭力強的骨干文化企業,搞跨國度、跨地區、跨行業聯合或重組。四是建設區域文化產品物流中心,發展具有地域特點和民族特色的文化產業群,建設輻射全國的文化產業示范基地。截至2013年4月,中國共有文化及相關產業法人單位69.8萬家,單位產業增加值在2005年至2012年間年均增長23%,高于同期GDP年均增長率。隨著文化實體加快建設,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生命力必將進一步煥發出來。
引導消費趨向,增強文化產業創新發展凝聚力。文化消費,就是指對精神文化類產品和精神文化性服務的占有、欣賞、享受、使用等。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文化消費活動不斷發展擴大,富足的物質產品成為文化消費的重要前提。近年來,人們對文化消費數量和質量的要求日益提升,對文化消費需求和選擇的方式日益多樣化,凸顯引導消費趨向問題的重要性。文化消費就如同一把尺子,始終衡量著一個民族的精神狀態。以先進思想為指導,吸納先進文化,樹立科學合理的文化消費觀,對于提高全民族整體素質十分重要。從這個意義上說,引導文化消費趨向,增強文化產業創新發展凝聚力,既是文化市場體系建設的重要環節,也是整個民族不斷發展進步的必然選擇。
科技要素創新是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堅實基礎
多年來,中國文化科技創新發展現狀不盡人意:一方面,文化領域核心技術和高端裝備的國產化不足、進口依賴度高,使文化產品制作成本較貴、文化服務效率相對較低,嚴重制約著文化產業核心競爭力的提升;另一方面,文化和科技融合不夠,科研成果與實際需求結合不夠,既通曉科技又懂得文化的優秀人才不夠,使民族文化與高科技手段高度融合的文化精品相當缺乏,影響中華文化的感染力、表現力、傳播力。因此,加快文化科技要素創新,特別是在推動傳播手段創新、提升產品科技含量、促進自主創新能力方面盡快取得突破,對于促進文化產業創新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推動傳播手段創新,拓展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渠道。文化產業要創新發展,體制機制創新是重點,而傳播手段創新是關鍵。沒有先進的傳播手段,再優秀的文化也要受制于人,也會在競爭中陷于被動,因而要努力掌握和發展各種現代傳播手段,積極推動先進文化的傳播。需要強調的是,在時代的高起點上推動文化的內容形式、體制機制、傳播手段創新,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是繁榮文化的必由之路。當今時代,科技已經滲透到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消費的各個層面和關鍵環節,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核心支撐和重要引擎。因此,在由數字技術和網絡信息技術掀起的高科技浪潮中,人們在改造和提升傳統文化產業的同時,要著力推動傳播手段創新,積極拓展文化產業創新發展渠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