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宋洪遠從解決鄉村治理的角度提出了自己對國家治理的理解。他認為,鄉村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鄉鎮村組織機構以及人口結構的變化,體現著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變化。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中國學中心主任張杰教授就會議議題及《國家治理》周刊的創辦提出了兩點看法。張教授一方面認為,《國家治理》周刊是從國家意識形態層面高度研究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刊物,這樣一本刊物應該得到國家足夠的重視和支持;另一方面,他認為對于西方的政治體制要做到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中國需要根據實際國情,建設有中國特色的國家治理體系。
人民日報社理論部主任張首映對上述嘉賓的發言進行了總結。他表示,《國家治理》周刊的創刊是人民日報編委會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的結果,也是關于國家治理的高層次的精神展映。同時他也指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更離不開思想的涵養,我們需要不斷增強理論自信,從而培養我們國民的現代性。
人民日報社副社長張建星在總結講話中提出了三點切身感受。一是指出在主題演講和對話探討中,專家學者們直面問題,全面論述,深入剖析,充分體現了思想智慧、責任擔當、大家風范,既富有啟發,又令人感佩;二是認為中國治理創新100佳經驗,讓與會人員看到了地方治理創新的不懈努力和寶貴經驗,而人民日報、人民論壇將為優秀的地方治理創新經驗提供最好的宣傳平臺;三是充分肯定了人民論壇勇于開拓進取、不斷創新發展的精神和志向,鼓勵人民論壇將事業發展基礎筑牢,把《國家治理》周刊辦好,讓現代期刊集團目標早日實現。
首屆國家治理高峰論壇現場
通過基層積極有序的探索、創新,或許能夠回答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到底從何著手、怎樣抓好的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曾深刻指出,基層是一切工作的落腳點。人民論壇能本著嚴謹的態度、科學的精神,通過規范的方法、系統的論證,研究并構建中國地方治理評價指標體系,遴選出具有代表意義和借鑒價值的治理創新典型,既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更值得進行深入理論總結。
第三單元由三個分論壇組成,分別題為:“社會治理創新:風險點與突破點”、“新改革時期的縣域治理難點”和“水治理與生態文明”。中國社會科學院教授于建嶸,中共中央黨校社會學教研室教授謝志強,國家行政學院胡仙芝教授,黑龍江大慶市委常委、副市長、公安局長曹力偉,湖北荊門市委常委、組織部長王本舉,互聯網與社會研究院秘書長司曉參與了第一議題的討論。
國防大學原副政委、教授、中將李殿仁,中央財經大學財經研究院院長、教授王雍君,中國社科院城市研究室主任、教授劉治彥,江蘇省厲莊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管委會主任謝修振以及圍海股份總經理、黨委書記王掌權參與了“新改革時期的縣域治理難點”這一議題的討論。
關于“水治理與生態文明”的討論在住房建設部房地產決策咨詢專家牛鳳瑞,國務院研究室巡視員朱幼棣,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董鎖成,水利部水利所研究室主任、教授劉文朝,中國生態經濟學學會秘書長、中國社科院生態與環境經濟研究室副主任于法穩以及杭州愛立特生態環境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明峰之間展開。
分論壇更接“地氣”,通過對典型案例的剖析,通過對治理創新100佳優秀成果的總結、梳理和評點,推進實踐探索,推動科學發展,必將有力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理論和實踐的創新發展;通過基層積極而有序的探索、創新,或許能夠回答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到底從何著手、怎樣抓好的問題。
對于此次論壇會議的精彩觀點,近期人民論壇雜志、國家治理周刊將會陸續刊登,敬請關注。(《國家治理》周刊記者王慧 郭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