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主要圍繞如何構建‘外貿競爭新優勢’展開。從目前的國情以及外部環境來論證培養外貿競爭新優勢的重要性。”參與了課題報告的霍建國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身為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院長,霍建國透露,課題報告提出了培養外貿競爭新優勢的思路,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配套內容還涉及營銷網絡、跨國公司的發展思路、海外投資以及下一步如何發展服務貿易等。
要培養外貿競爭新優勢,法律體系和市場環境是不可忽視的關鍵環節。霍建國表示,課題報告從法律體系和市場環境的建設進行論述。“關鍵是市場環境,報告主要強調如何進一步深化改革和開放,創建一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這是發展的根本要素。”
在課題報告中,政府的職能定位也做出了相應的調整。“在未來的發展中,政府應集中精力營造一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主要起引導性作用,避免直接主導企業的競爭行為,更不應該具體規劃哪些企業該做什么,哪些企業該如何調整,應讓經營主體發揮更大的作用,充分體現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主導作用。”霍建國說。
隨著信息技術向世界經濟各領域的滲透,電子商務成為新時期貿易的重要平臺與手段。霍建國認為,培育新的競爭優勢,很有必要形成一些新的貿易平臺,“像義烏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的經驗還是不錯的。還有網絡銷售的平臺,電子商務的平臺,包括一些大型的交易展會的平臺,在課題報告中都得到了肯定。”
2030年前后
“初步實現貿易強國的目標”
目前,中國的出口產品多數源于加工貿易而非自主知識產權產品。中國是紡織品、玩具等勞動密集型產品的最大出口國,卻經常飽受貿易規則懲罰之苦。商務部日前發布的《國別貿易投資環境報告2014》顯示,中國仍是貿易保護主義最大受害國。
2013年,我國出口產品共遭遇92起貿易救濟調查,涉案總金額約36.6億美元。此外,技術性貿易壁壘、不合理的衛生檢疫標準等對我國出口產品的限制增多,對企業利益和產業發展形成制約,我國企業面臨的國際貿易和投資環境依然嚴峻。
改變是必然之勢。商務部知情人士告訴《中國經濟周刊》,“現在就是通過國務院、商務部聯合幾個部門下發文件,來推動各地對打造貿易強國的重視,組織實施打造貿易強國進程。”
“中國缺的不是出口產品的數量和價格優勢,而是經營的競爭力。”霍建國向《中國經濟周刊》表示,和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對產品的經營能力、市場開拓能力、創新能力和對市場的跟蹤、維系、后期服務的能力都不足,“而培育‘競爭新優勢’就是要圍繞這些能力,創造條件使其盡快提升。”
早在2010年4月,商務部國際經濟貿易合作研究院公布的《后危機時代中國外貿發展戰略研究》報告(下稱“戰略報告”)為貿易強國初步描繪了愿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