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社會財富總量高速增長的同時,我國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卻呈現出持續惡化的態勢。居民之間日益嚴重的收入分配差距不僅減緩了中國經濟增長的速度,而且加劇激化了國內貧富階層間的沖突與矛盾。文章主要從公共服務均衡發展視角下就完善居民收入對策提出了相應的策略。
【關鍵詞】居民 收入分配 差距 現狀 對策
【中圖分類號】F014.4 【文獻標識碼】A
我國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現狀
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總體呈擴大趨勢。基尼系數是國際上通用的用來衡量一個國家內部居民收入差距程度的指標,基尼系數值在0到1之間,其中數值在0.4至0.5之間意味著居民收入差距較大,0.5以上則是差距懸殊。世界銀行對2006年的世界發展進行調查報告,在其調查的世界127個國家中,高于中國基尼系數值的只有29個國家,而且其中27個國家是拉丁美洲與非洲國家,而在亞洲只有菲律賓與馬來西亞兩個國家的基尼系數高于中國,這說明我國的基尼系數是遠遠高于世界水平的。
2012年在北京國際城市發展研究院發布的《社會管理藍皮書—中國社會管理創新報告》中的一組數據表明,在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的基尼系數為0.275,屬于收入比較平均范圍,而到了90年代以后,中國的基尼系數幾乎以每年0.1個百分點的速度在上升,到2013年己達到0.473,并且還有進一步擴大的可能。這表明雖然國家的經濟在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總體上有所提高,但同一社會中的居民收入差距總體上卻是呈擴大趨勢,貧富差距的擴大極容易影響社會穩定。
兩個比重持續下降。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曾提出國家的發展要求是“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這兩個提高的提出無疑是為了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協調居民收入、政府財政收入以及企業收入三者在國民收入中的分配比重關系。
雖然國家通過各種制度改革來逐步調整社會收入的分配關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從近年的統計數據來看,居民的收入分配在國民經濟收入中所占比重仍然較低。在1993年至2010年的17年中,中國的政府財政收入以平均每年18.95%的速度在增長,而且它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從12.31%上升到20.71%,年均增長率為3.11%;而在1993年到2008年的這15年中,我國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的年均增長率在15.02%左右,但它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從63.32%下降到58.09%,平均每年以0.58%的速度在下降。這組數據表明在大致的同一時期內,政府的財政收入無論是在數量上還是增長速度上都是大大高于居民可支配收入的,與其他分配主體相比,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實際上下降了,居民在享受經濟發展的成果過程中被排在了末端。
城鄉間收入分配差距現狀。我國城鄉居民收入的發展變化與國家政策有著密切聯系。改革開放初期,雖然我國城鎮居民的支配收入高于農村居民收入,但差距并不大。1978年國家實行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后,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提高,農民收入普遍提高,城鄉收入差距縮小。1984年之后,國家把改革發展的重點轉到城市之中,實施各種政策促進企業發展,因而這一時期城市居民收入快速增長。自1992年我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來,我國經濟飛速發展,城鄉居民收入也都有所提高,但由于歷史因素的積累以及各種社會因素的影響,城鄉居民收入的差距走勢卻越來越大。
區域間收入分配差距現狀。改革開放以后,東部、中部以及西部這樣的區域概念越來越多被經濟發展領域所使用,這背后所代表是區域發展的不平衡。由于各個地區自然條件的不同、資源的不同、基礎的不同以及國家政策的差異,使得這些地區經濟發展的速度也差異較大,因而與經濟發展水平密切關系的居民收入也差距較大。
在國家的“十一五”規劃中,把沿海的包括北京、天津等直轄市的十個省市劃為東部地區,安徽、山西、湖北、江西等六省劃為中部地區,遼吉黑三省為東北地區,其余十二省為西部地區。在2005年到2010年這5年間,以西部地區的城鄉居民收入數據為基準,比較這幾個地區的城鄉居民收入,經過調查統計發現,在城鎮居民的收入比較中,東部地區與西部地區的城鎮居民收入差距較大,比例在1.5∶1左右,東北地區與中部、西部地區的城鎮居民收入基本保持持平;而在農村居民的收入比較中,東部地區的農村居民收入是西部地區農村居民的近兩倍,西部地區的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在各個區域中農村居民人均收入中水平最低。
我國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成因分析
收入分配存在適度的差距能夠激發勞動者的積極性,促進社會發展,而如果收入分配差距過大則會挫傷勞動者的積極性,并且讓其感到社會不公平而引發社會動蕩,因此處理好收入分配的問題關系著國家社會的穩定與發展。自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后,我國也在不斷進行社會分配制度的改革,以期能夠促進社會和諧發展,但目前所形成的居民收入差距過大的狀況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而產生的,解決這一問題,無法一蹴而就。
歷史性因素。新中國成立后,為了盡快擺脫國際政治經濟環境的制約,我國制定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發展策略,國家的一五計劃就是以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為中心的,國家的一切資源以發展重工業為主。而當時國家財力匱乏,為了支持工業發展,國家通過計劃經濟體制以及統購統銷制度來控制資源的流通與分配,具體政策上就是國家低價收購農產品而高價出售工業產品,這種工業產品價格高于價值而農業產品價格卻大大低于價值就形成了工農產品交易的剪刀差,通過這種方式國家為工業發展積累了大量的資金,促進了工業的快速發展。但實質上這一政策是犧牲了農業的發展而換取工業的增長,而且由于長期對于農業資源的過度榨取,使得我國農業投入不足、后續發展緩慢。農業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基礎和主要產業,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但由于這種剪刀差政策的實行,農村農業發展滯后,農村經濟增長緩慢,農村居民收入較低,這也是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大的歷史性、根本性的原因。
市場化因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社會分配制度既要講求公平,也要追求效率,因此我國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生產要素共同參與分配的收入分配制度。一方面,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主導了初次分配過程,在以市場定價為主導的情況下,按照按勞分配的原則,市場上的勞動被區分為簡單勞動與復雜勞動、熟練與非熟練勞動、開創性與非開創性勞動等類型,而這些不同類型的勞動,市場給予完全不同的勞動報酬,這就造成了初次收入分配的差距。另一方面,多種要素能夠參與收入分配,由于其他生產要素比勞動力要素具有明顯的積累增長的特性,而且這種積累增長的速度是快于勞動要素的,因此那些土地、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的擁有者顯然會獲得更多的社會收入分配,這也造成了人們收入的差距。除此之外,個人的勞動能力、智力天賦等因素也會在微觀上影響個體收入差距。
政策性因素。美國經濟學家赫希曼提出的不平衡增長理論認為,發展中國家應該將有限的資源有選擇地投入到某些部門或地區,而不應該均衡地投入到所有部門與地區。在改革開放之初,我國倡導的“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在實質上就是實踐這種不平衡增長理論,國家在政策與資源分配上都是優先支持東部地區,這一政策確實在短期內促進了東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提高了地區居民收入。而在近20年之后國家才逐步開始開放內陸地區、沿江城市以及邊境地區省市,此時這些地區在資金技術、基礎經濟、政策制度以及人才供給上都已經處于劣勢狀態,很難再追上東部地區的經濟發展,這也就造成了我國東西部經濟發展的不平衡,而經濟發展的不平衡自然會造成地區居民收入的差距。
制度性因素。我國的經濟體制由計劃經濟轉為市場經濟,這就改變了原有的生產資源配置方式,但在這種新舊制度的變遷過程中,一些配套的社會制度卻沒有完善起來,這就使得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存在著一些制度不規范與程序不規范的問題,而且這些問題的出現也多是由于缺乏社會公眾的監督。由于我國是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而計劃經濟中對資源有絕對配置權的公共權力卻在這一轉變過程中,利用手中的權利與制度的不完善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為自己謀利。我國目前的一些重要以及稀缺資源仍然由政府來控制,而在這種情況下,就有腐敗官員利用自己能夠分配資源的權力與一些企業主進行暗地交易,從而雙方獲利,這種交易不但破壞了市場公平競爭的秩序,而且還形成一種惡性循環加劇了這種不平等帶來的后果,阻礙了社會低收入群體向上流動。
公共服務均衡視角下居民收入分配改善對策分析
從我國目前的社會發展來看,公共服務供給的失衡是造成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的重要原因,因此要想緩解不斷擴大的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建立和完善基本公共服務的供給制度與財政體系是必不可少的一項舉措。
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國家在各項社會事務中的財政支出比重構成了國家的財政支出結構,從中可以看出國家政府工作的活動范圍及其工作重點,而且國家也可以通過調整財政支出結構來調整社會經濟發展,促進社會公平。因此要調節社會收入差距,政府可以在財政支出上更加傾向于社會民生和社會公共服務領域。
政府的財政分配是由其職能決定的,要想優化政府財政支出結構首先要明確政府職能,然后才能界定其財政支出范圍。在我國實行市場經濟體制后,國家強調要以市場調節為主導,而政府主要起到宏觀調控的作用,這就決定了政府的職能是在社會公共領域,以及當市場調控失靈時進行介入調控。政府職能范圍的確定主要是為了改變以往政府管理過多導致財政支出范圍過寬的現象,確保政府把財政支出重點放在重大社會項目上。確定了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職能范圍還有利于政府職能的改革,通過機構改革來規范政府財政支出程序、范圍以及額度,是優化政府財政支出結構的重要內容。
要想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方法便是提供更為完善的公共服務供給,這就要求在優化財政支出的過程中政府要加大社會公共性支出,這包括對教育、醫療衛生、保障性住房以及農村農業的財政投入。近年來,我國已經十分重視對民生以及公共領域的財政投入,九年義務教育免費、醫療保險制度的普及以及新農村建設等政策都體現了國家在財政上對社會公共服務的支持。但從目前的社會發展來看,大學學費過高、醫療費用過高、養老賬戶的虧空等背后反映的還是國家在教育、醫療以及社會保障上的財政投入不足,這也造成了一部分人上不起學、看不起病、住不上房等社會收入分配差距問題,因而國家還應該繼續加大對社會公共服務領域的財政支出。
提高財政支出績效。政府確定了財政支出的范圍與比重,但這并不意味著政府的財政支出都能得到有效的利用。影響政府財政支出效用的重要因素是政府對于財政支出的管理,因此,要想提高財政支出的績效,必須提高政府財政支出的管理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