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金鏈互保鏈斷裂再引民企“跑路潮”
企業主受困三大心結:無知、無策、恐懼
記者 黃深鋼 張和平 杭州 溫州報道
上半年以來,各地反映企業資金鏈、互保鏈斷裂導致民企業主“跑路”事件持續頻發,對區域經濟造成嚴重負面影響。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企業主不斷“跑路”?如何避免類似事件一再發生?《經濟參考報》記者回訪2011年溫州“跑路潮”中的多名影響較大的“跑路回歸”企業主后發現,企業主“跑路”的直接誘因是當時不知該如何處置突如其來的巨額債務擠兌而產生的極端恐懼感,“無知”、“無策”、“恐懼”是三個關鍵因素。
企業主建議,社會輿論要廣泛宣傳如何化解債務危機的辦法,政府、銀行、民間債權人和企業亟須創建四方信息溝通機制、搭建債務處置平臺,讓企業主先解“心結”,再解“債結”,引導風險企業走出困境,不至于因企業主習慣于“人間蒸發”而給當前的經濟環境留下更多隱患。
“無法還清債務的壓力讓我幾次想死”
“那時候整天胡思亂想,不知道怎樣還錢,也不知道債主們會怎么對付我,內心充滿極大的恐懼。我真的被逼瘋了,好幾次都想去跳樓。”
記者三年跟蹤調研發現,大多數民企業主是因資金鏈、互保鏈風險爆發,債務無法及時償還而導致“跑路”。回顧他們“跑路”的心路歷程,“無知”、“無策”、“恐懼”是三個關鍵因素。
近日,記者在溫州市獨家采訪了3年前“跑路”美國、后被勸導回歸的民營企業主胡福林,深入了解到其“跑路”的真情。2011年9月21日,身背20億元巨債的溫州眼鏡業龍頭企業信泰集團董事長胡福林因資金鏈斷裂、無力償還債務突然隱身出走美國,成為當時轟動全國的“跑路潮”標志性事件。
胡福林坦誠相告,自己有綠卡,在美國有不少朋友,一些人出主意叫他“走為上”。
“那時候心里有一顆‘苦毒’的結,不知怎么解開”。胡福林說,“當時每天都有一撥又一撥的債主坐在我辦公室逼債,待到凌晨兩三點鐘都不肯走,我實在受不了。銀行又騙我,把一筆好不容易從民間借來的幾千萬元轉貸‘過橋’資金給收了。我束手無策陷入絕境,人快崩潰了,只好迅速脫身。”
而此前的10幾天,浙江奧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法人代表孫福財安排公司300多名員工集體去雁蕩山旅游,然后趁機“金蟬脫殼”。當時他共欠銀行和民間借貸2.6億多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