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受各種逃廢債、抽壓貸等負面影響,企業融資成本、市場交易成本居高不下,令各級政府出臺的扶持企業政策難以產生實際效果。
企業家信心明顯不足。不少企業反映,相比2009年國際金融危機時期企業困難“來得快去得也快”的局面,當前企業面臨的則是“溫水煮青蛙”式的煎熬。處于持續“緊”環境中,一些企業想轉型升級,但沒有好的方向或技術、資金支撐,面臨“不敢轉、不會轉”的困境;一些企業不投資不擴產,處于蟄伏觀望狀態。
不良資產清收遭遇法律困境
“信心重于黃金”如今已成市場共識。一些地方政府、企業主和銀行表示,當前浙江銀企各方關系成為下一步發展的癥結,關鍵就在于缺乏有效、快速處置出險企業不良資產的良好手段,亟待多措并舉攻克難點,進而加強市場預期管理,約束企業不良行為,讓銀行和資質好的企業逐步恢復信心,最終促進金融市場穩步健康發展,為實體經濟提供輸血、造血功能。
從現實來看,出險企業不良資產清收轉化仍存在法律層面和操作層面的重重困難。如一些刑事、民事交叉類案件在程序上因需適用“先刑后民”原則,且涉及法院、公安(經偵)、政府(處置小組)等多個部門,一方面不良資產清理清收和風險化解內外部壓力大,一方面司法進度緩慢,且加之借貸類案件數量龐大等因素,導致不良貸款處置周期漫長,也給了企業惡意逃廢債、轉移資產的時間和空間。
溫州銀監分局建議,在當前形勢下,政府和監管部門必須要進行必要干預,尤其針對幫扶后的企業存在惡意逃廢債、轉移資產等違法行為,需要政府加強事后監督管理,加強對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
此外,一些銀行負責人建議,受困于司法處置流程較慢,銀行希望通過轉讓、以物抵債等手段加快處置進程,但面臨的稅收等壓力較大,希望有關部門給予必要的稅收政策等配套支持。
從企業角度來說,當前銀企關系緊張,直接導致市場呈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結果,一些自身條件較好的企業也受困于互保鏈、資產縮水等影響而面臨危機。當地一些企業家建議,政府可通過建立轉貸資金池、重新評估廠房土地價值等方式,“讓資質不錯的企業能緩過這口氣,可以活下去,就是給市場最大的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