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導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經濟一體化的戰略意義
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是我國提出的國際經濟合作的重要戰略。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應以新亞歐大陸橋為骨,首先加強沿橋國家間合作,進而輻射周邊,最終形成經濟帶。
主導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經濟一體化的必要性。一是實現中國經濟全面開放的必要途徑。隨著中國全方位對外開放步伐的加快,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東西部地區間的交流和合作不斷加強。目前在全國形成四條橫貫東西的經濟協作帶,其中隴海蘭新經濟帶即依托新亞歐大陸橋國內段,連接東西部各省區,是我國市場通達面最大的地帶。新亞歐大陸橋全線貫通以來,一直受到了國際社會和沿橋國家、地區的高度重視,許多國家和地區紛紛制定相應的措施與對策,以期利用這條國際經濟走廊,加速經濟發展,這為深入西部大開發從而實現全面開放奠定了良好基礎。
二是中國地緣政治穩定的必要選擇。中亞地區在國際關系中的重要地位,并非取決于中亞五國的國家實力,而是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資源稟賦以及在政治力量版塊間的空間位置關系,該區域自古以來便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同時也是我國向西延伸發展空間、構筑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區域。因此,從地緣政治的角度來看,大力倡導周邊各國積極參與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促進中亞地區這一世界“心臟地帶”的繁榮穩定,共享和平發展帶來的政治、經濟成果很有必要。
主導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經濟一體化的意義。首先,有利于提升中國在國際區域合作中主導地位。隨著20世紀90年代亞太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中國在世界貿易中的份額和地位不斷攀升,國際貿易出口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但同時,中國產品不僅在發達國家遭受反傾銷調查,也受到一些新興工業國家前所未有的狙擊,自由貿易的旗幟開始由發達國家轉向中國等發展中國家。作為發展中國家陣營里的經濟大國,創新自由貿易方式,聯結世界各國成為中國面臨的緊迫問題。新亞歐大陸橋不僅把亞洲和歐洲作為世界經濟的兩個重要中心緊密連接起來,而且可以將東盟、北美及中日韓、獨聯體、歐盟等自由貿易區有效聯接起來。中國要在區域合作中發揮主導作用,必須抓住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機遇,進一步擴大中國段的對外開放,利用這條與國際慣例接軌的經濟通道,推動東西雙向開放和區域貿易自由化。建立絲綢之路自由貿易區將能夠有效整合區域發展資金、資源、技術、市場等要素資源,有力促進區域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資源的合理流動,把新亞歐大陸橋從單純的交通聯系功能提升放大到經貿產業帶上來。這條經貿產業帶將成為中國立足亞洲,面向歐洲和太平洋的重要戰略支點。
其次,有利于實現中國區域板塊聯動東中西協調發展。改革開放以來,繼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經濟圈先后崛起之后,東西差距問題成為目前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問題,西部開發、東北振興和中部崛起因此成為時代的要求。隴海蘭新地帶在改革開放進程中淪為中國的經濟低谷,在協調區域經濟發展中,必須加快形成全方位對外開放的雙向流動通道。建立絲綢之路自由貿易區就是通過特殊政策制度安排,利用新亞歐大陸橋這條雙向通道,把隴海蘭新地區打造成拉動整個西部發展的核心經濟帶,成為支撐新一輪西部開發和中部崛起的戰略支點,更好地提高沿橋經濟帶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整體協調和競爭能力。從這個意義上講,建立絲綢之路自由貿易區是我國實施全方位、多層次、多形式對外開放的重要戰略舉措之一。
最后,有利于我國持續發展的能源資源保障。中亞地區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豐富的自然資源大部分處于尚未開發或開發初期。中亞不僅富含石油和天然氣,而且其有色金屬和稀有金屬儲藏量也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從地理位置上來看,中亞地區與中國接壤,可以為我國提供相對穩定的油氣資源;從供應安全的角度來看,中亞油氣資源不經過海路就可以運往中國,可以降低我國對中東等地石油、天然氣的過分依賴,從而實現多元化利用油氣資源的戰略。目前,我國正處于快速發展時期,能源、資源的消耗量十分巨大,爭取到中亞的能源支持就掌握了國際競爭的主動權。
主導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經濟一體化的戰略路徑
第一,以建立絲綢之路自由貿易區為階段發展目標。建立絲綢之路自由貿易區,是推進新亞歐大陸橋經貿合作,參與陸橋運輸國際競爭的舉措;是西部板塊“經濟低谷”戰略崛起和實現東西部協調發展的必經之路。因此,必須加大對外開放的力度,加強西部地區對外開放緊迫感,舉多方力量共同建設絲綢之路自由貿易區。基于區域經濟一體化理論的指導,結合新亞歐大陸橋發展現狀,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經濟一體化進程應該從初級階段開始,建立自由貿易區是必然選擇。當前,新亞歐大陸橋成員之間首先應消除關稅和非關稅壁壘,實行商品的完全自由流動,促進地區貿易增長和增加直接投資。
第二,集合各方力量重構“新亞歐大陸橋”秩序。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推進,極大促進了世界各國經貿往來的頻率。中亞各國自20世紀90年代初獨立以來,努力發展本國經濟,擴大對外開放的幅度,但由于其地處內陸,經濟基礎較為薄弱,運輸條件較為落后,極大地限制了中亞五國的國際經濟交往。與此同時,隨著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政策的實施,中國經濟發展的工作重點逐漸向西部轉移,向西尋求突破成為我國以后經濟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重構“新亞歐大陸橋”秩序成為我國與中亞各國擴大國際交流與合作、發展本國經濟、共享發展成果的共同愿望。因此,我國應當加強與愛好和平、相互尊重、謀求共贏的中亞各國的多邊合作,建立高效的合作機制,大力推動公路、鐵路、口岸、機場等建設,強化“新亞歐大陸橋”的基礎設施條件,加強各國節點通關效率,共同打造貫通歐亞、連接世界的經貿生命線。
第三,打造“資源絲綢之路”。中亞地區儲藏著豐富的資源,但長期以來,由于中亞諸國遠離國際資源交易和消費中心,國際油氣管道輸送網絡設施落后,陸上交通不發達,導致該地區的資源不能有效地服務于世界經濟發展。而且,我國正處于高速發展時期,各種資源的消耗非常巨大,如何借助“新亞歐大陸橋”開展與中亞諸國進行資源領域的高效合作,成為我國實現資源安全保障的重要戰略措施之一。因此,我國應進一步加強與中亞的合作,創新合作機制,推動“新亞歐大陸橋”沿線形成國際一體化的開發,構建起于中亞—橫穿中國—直達我國東部沿海港口的“現代資源絲綢之路”,既服務于我國不斷增長的資源需求,也服務于中亞諸國向東尋求資源產品通江達海的目標,從而促進我國與中亞諸國實現共同發展。
第四,設立絲綢之路經濟帶國際開發協調機構。建立絲綢之路自由貿易區必然涉及許多政策、制度需要協調、統一和落實,建議以現有的國務院新亞歐大陸橋國際協調機制辦公室為基礎,賦予更大的職能,代表中國政府從事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領導協調工作。國際層面,進一步協調促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國家間的議事機構,使“歐亞經濟論壇”成為溝通和推進加快絲綢之路經濟帶發展的國際合作載體;推動上海合作組織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經濟合作的國際組織。
第五,全面推進絲綢之路經貿合作與交流。繼續推動以“亞歐首腦會議”為主要形式的亞歐合作新機制的形成與發展,在《亞歐合作框架》、《亞歐貿易便利行動計劃》及《亞歐投資促進行動計劃》基礎上,發揮業已成立的亞歐基金、亞歐展望小組、亞歐環境技術中心、亞歐會議信托基金的積極作用,與沿橋國家和地區開展包括政治、經濟、科技、環境、文化等領域的一系列后續行動。中國—中亞—歐盟要加強政治對話與磋商,努力尋求和擴大共同利益的匯合點,不斷擴大經貿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堅持以經貿合作為重點,建立全橋協調發展的國際金融貿易的服務體系。中國—中亞—歐盟發揮各自優勢,開辟多種合作渠道,擴大相互投資的規模,減少貿易壁壘,把各方的經貿合作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作者均為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副教授;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和陜西省教育廳基金資助項目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分別為:09XJC790009、2010JK154)
責編/許國榮(實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