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國紡織業變革的技術基礎
水利縮絨機(fulling mill)的靈感來源于人腳踩踏縮絨。英國水利縮絨機最早的文獻記錄出現在1209年的溫切斯特主教的國庫卷檔中。水利縮絨機利用水利代替人力,生產在水磨附近進行,紡織品制造脫離了行會。利用水利縮絨機生產出的產品,節省人工成本,價格比在城鎮用人力縮絨制作出的產品便宜,行會產品競爭力下降。卡勒斯-威爾森說:“技術和組織上的變化證明了水利縮絨機在世界技術革命中的重要地位,是紡織技術史上一場重要革命。”14世紀初水利縮絨機在約克郡的西賴丁地區、湖泊區、康沃爾、德文、薩摩賽特、考茨伍德、威爾特和凱尼特山谷等水力資源豐富的地區廣泛使用。在縮絨機技術的支持下,沒有行會規章限制的鄉村成為手工業者新的定居地,西南部、東盎格里亞、東北部的鄉村發展成為新的紡織業中心。其中,薩福克的拉文納姆(Lavenham)在15世紀初只是一個小鄉村,而1524年納稅180磅,成為英國第十三富有城鎮,超過了萊斯特、北安普頓、牛津等老牌大城市。而德文的托特尼斯(Totnes)和薩福克的哈德利(Hadleigh)緊隨其后,在西南部迅猛發展。伴隨著鄉村紡織業的繁榮,呢絨商(Clothers)應運而生。呢絨商自身不參與生產,他們購買羊毛,雇傭工匠在其家庭作坊中完成加工賣給布商,形成家庭生產制(domestic system)。 呢絨商安排各道生產工序并直接與市場相連,將生產和銷售分離開來。資本主義就在這些小作坊中形成,而呢絨商也成為最初的資產階級。
本國紡織業變革的原料基礎
進入14世紀之后,行政和軍事開支不斷增加,王室的征稅范圍也不斷擴大,新的關稅政策無形中保護了本國紡織業。1303年,英國的外國商人進出口商品關稅發生變化。羊毛關稅在1275年老關稅的基礎上增加50%,每袋羊毛漲至10先令。同時,開始征收外國商人的進出口呢絨關稅。1347年新關稅的征收對象擴展到本國商人。對于羊毛批發商來說,出口羊毛和出售給本國制造商的成本差距加大,使其將羊毛出售給本國制造商,保證了本國工業的原料供應。當進出口禁令解除,可以向佛蘭德等地出口羊毛之后,新關稅導致出口價格上漲,進而使得進口呢絨價格高居不下,外國呢絨的競爭力下降,無形中保護了正在發展中的本國呢絨業。同時,1337年打響的英法百年戰爭使王室對呢絨制品的需求加大,僅1337年王室為海軍購買的呢絨就有2000匹。大量軍需產品的使用刺激了本國毛紡織業的發展。而羊毛出口禁令也為本國紡織商提供了足夠的原料。戰爭時期的外交政策,財政政策以及戰時的需求促進了本國毛紡織業的發展。同時,黑死病之后,在人口銳減的條件下,英國農業結構調整,畜牧業比重上升。到14世紀70年代,英國漢普郡的梅爾頓(Merdon)地區,養羊的牧場比黑死病之前的面積增加了兩倍多,從1347~1348年的513英畝上升至1353~1354年為791英畝,到1376~1377年已增至1232英畝。養羊數量的增加保證了羊毛產量的穩定上升,確保了毛紡織業的原料供應。從1347年呢絨出口全面征收關稅開始,除了受黑死病影響的幾年,英國呢絨出口量整體呈上升趨勢。
本國紡織業變革的市場基礎
紡織業的大發展給英國貿易和國內的商業聯系帶來了很大的變化。之前是出口羊毛進口呢絨,現在是出口呢絨限制出口羊毛,并且在伊麗莎白統治時期完全禁止出口羊毛。出口呢絨的歷史同商人冒險家社團的發展密不可分。伴隨著呢絨出口量的上升,冒險商的活動也越來越活躍,為本國紡織品尋求海外市場。不同于專門從事羊毛出口、游走與英國港口和加萊等海外集中地的批發商,冒險商是中世紀晚期從事呢絨海外貿易的商人,主要活動區域是普魯士、挪威和尼德蘭。他們在當地建立起冒險商公司,獲得各地區貿易的自治特權。在國王亨利四世的擔保下,1391年普魯士騎士團長授予活躍在普魯士的冒險商自治特權;活躍在荷蘭、西蘭、巴拉班特和佛蘭德的冒險商以及挪威、瑞典和丹麥的冒險商分別于1404年和1408年獲得類似特權。冒險商交易的商品不單單是紡織品,他們將英國本土生產的產品帶到低地地區和北海、波羅的海地區,將當地的產品帶回英國。英國冒險商在北海地區活躍貿易活動刺激了當地商人,在14世紀末15世紀初發生了小規模的沖突。由于影響范圍小,英國冒險商的商業活動并沒有太大的影響。但是,15世紀中后期同漢撒同盟的矛盾則迫使英國冒險商撤出北海貿易圈,退回到低地國家。
漢薩同盟是以呂貝克和漢堡為核心的德意志北部城市間形成的商業和政治聯盟。漢薩同盟與西歐許多國家簽訂貿易協定,獲得經商特許權。在英國呢絨出口貿易中,漢薩商人是冒險商的主要競爭者。14世紀中后期,漢薩商人在羊毛制品和精紡出口份額逐年上升,面對漢薩商人的競爭,英國國內形成反外國商人同盟,出臺了一系列政策限制漢薩等外國商人在英的貿易活動并一度中斷同漢薩商人的貿易。漢撒商人的寬幅呢絨出口量在1469年到達最低點,僅有864匹,占總出口量的2.1%。漢薩商人為了恢復在英國的商業特權、英國商人為了奪回在普魯士自由貿易的權利,王室則為了高額的關稅和補助稅,以1473年漢薩商船幫助愛德華四世為契機達成和解,于1474年簽訂烏特勒支協議。冒險商獲得普魯士和漢薩同盟城市自由貿易特許權,漢薩同盟恢復之前在英國的特許權。雖然漢薩商人的呢絨出口量有所恢復,但是英國冒險商仍然控制著英國的呢絨出口。1475~1482年間,冒險商平均每年出口32503匹,占總出口量的60%,在1478年達到最高值71.4%。冒險商的海外活動保證了本國紡織品的銷售市場,刺激了本國紡織品的生產。
結語
黑死病之后英國農業結構調整加速了已經開始的本國紡織業的轉型。羊毛從出口轉為內銷為本國紡織業提供了充足的原料。英法百年戰爭時期的需求、外交和財政政策也促進了本國紡織業的發展。冒險商利用復雜的國際形勢和王室政策在海外貿易中脫穎而出,成立冒險商公司、擊敗曾一度掌控全局的外國商人,建立起英國的民族出口貿易,為地理大發現后海外市場的開拓奠定基礎,是英國向“日不落帝國”邁進的第一步,也是英國由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轉型的重要一步。
(作者為:天津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研究生)
【注釋】
①②⑥T. Lloyd,the English Wool Trade in the Middle Ages,Cambridg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p99,p104,p117.
③A. Bland,R. Tawney(eds),English Economic History Select Documents,Norwich: The London And Norwich Press,1914,p.178-180.
④ T. Tout, the place of the reign of Edward II in English history,Manchester: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1914,p250.
⑤A. Jenckes,the Origin,the Organization and The Location Of The Staple Of England,Philadelphia: Pennsylvania University,1908,p79.
⑦⑩W. Ashley,The Early History of the English Woollen Industry,Publications of the 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Vol. 2, No. 4,p.41,p48-49.p76,p67.
⑧H. Heaton,The Yorkshire Woollen And Worsted Industry,Oxford: the Clarendon press,1920,p.15.
⑨H. Gray: The Production and Exportation of English Woollens in the Fourteenth Century,p.23.
E. Carus-Wilson,An Industrial Revolution of the Thirteenth Century,The Economic History Review,Vol.11,No.1 (1941),p50.
J. Bolton,the Medieval English Economy 1150-1500,London: J.M. Dent;Totowa, N.J.: Rowman & Littlefield,1980,p252.
A. E. Bland,R. H. Tawney,English Economic History Select Documents,pp.211-216.
E. Carus-Wilson,Trends in the Export of English Woollens in the Fourteenth Century,p.165.
Joseph Byrne,The Black Death,London: Greenwood Press,2004,p64.
W. Cunningham,The growth of English industry and commerce during the early and middle ages,p.371.
A. Myers,English Historical Documents 1327-1485,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1969,pp.1061-1064.
根據E. Power,M. M. Postan,Studies In English Trade In The Fifteenth Century的附錄整理而來
責編/張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