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新常態”意味著經濟發展的新機遇,也意味著經濟發展的新挑戰。適應新常態,必須正確認識新挑戰,必須努力把握新機遇,必須創新發展新思維,必須實現改革新突破,必須乘勢而上有新作為。唯有如此,我國經濟才能走向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實現新的發展目標。適應新常態,贏得新發展,任重道遠,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
【關鍵詞】 新常態 新挑戰 新機遇 新作為
【中圖分類號】F12 【文獻標識碼】A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并多次作出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重要論述。這一論述高瞻遠矚、寓意深刻,是對我國經濟發展所處的階段性新特征作出的科學論斷。2014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進一步概括了新常態九大特征,為我國經濟健康發展指明了方向。“新常態”意味著發展的機遇與新的增長,也意味著經濟發展可能會出現的風險與挑戰。我國經濟發展能否在新常態下實現新的目標,走向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是一個值得關注和研究的新問題。
適應新常態,必須正確認識新挑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實現高速增長,目前已開始轉向中高速增長,發展方式正從規模粗放型增長轉向質量集約型增長,結構調整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存量與增量并存的深度調整,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這一時期既充滿新機遇,也充滿新挑戰。現在經濟處于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各種矛盾和問題相互交織,這既需要政策調整,更需要全面深化改革。高投入、高產出、高污染的發展方式難以為繼,必須依靠創新驅動、綠色發展,這不僅需要時間成本,而且需要巨大的物質成本。改革進入攻堅期,必須通過改革化解經濟中的結構性矛盾,理順政府與市場關系,通過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等推動經濟高效增長,這需要下更大氣力和決心。面對這些挑戰,我們要有清醒認識,積極適應發展新常態,戒除焦慮心理和煩躁情緒,保持戰略上的定力和發展的平常心態,聚焦發展問題,認真練好內功,為推進經濟可持續健康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適應新常態,必須努力把握新機遇。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分別從消費需求、投資需求、出口和國際收支、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生產要素、市場競爭、資源環境約束、經濟風險積累和化解、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方式九個方面,對我國經濟新常態作了全面、系統和準確的概括。可以說,這九種特征反映了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全貌,也是新常態面臨的重要機遇。目前,經濟增長雖然下行壓力很大,但仍然處在中高速增長階段。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不斷推進,不僅會創造出更多、更新的市場需求,還會帶來更全面、更深刻的產業結構調整和需求結構再平衡,為我國經濟提供巨大潛力和發展空間。從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來看,結構調整、轉變方式、創新驅動都孕育著新的機遇。從區域發展來看,我國幅員遼闊,區域發展回旋空間較大。隨著“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以及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的全面推進,必將助推新一輪經濟發展。因此,我們要辯證看待新常態,把壓力變動力,把潛力變活力,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心一意謀發展,推動經濟轉型升級,促進經濟提質增效。
適應新常態,必須創新發展新思維。長期以來,我們習慣于追求高速增長;習慣于高投入、高產出的粗放型發展模式,能源消耗嚴重,資源消耗嚴重,環境污染嚴重;習慣于政府主導方式,依靠政府短期政策紅利,依靠政府吃小灶、開綠燈,依靠政府大包大攬。要適應發展新常態,必須從傳統思維模式中解放出來,在發展思路、發展模式、發展方式上盡快加以調整。要從盲目追求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努力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要從注重要素投入驅動向科技創新驅動轉變,依靠科技進步,增強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提高科技含量,推動經濟由數量發展轉向質量發展;要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并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
適應新常態,必須實現改革新突破。破解發展中面臨的難題,化解來自各方面的風險挑戰,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關鍵在全面深化改革。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當前制約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還亟待突破,包括進一步簡政放權,深化行政體制改革,解決市場秩序不規范、規則不統一、競爭不充分的問題;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同時引導、鼓勵和支持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問題;深化財稅體制改革,促進財權事權合理劃分問題。這些都關系到能否實現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適應新常態,需要全面深化改革,努力在各個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新突破,使各方面改革協同推進、形成合力,將改革開放不斷推向深入。
適應新常態,必須乘勢而上有新作為。無論是應對挑戰還是用好機遇,無論是深化改革還是創新驅動,根本問題還是靠實干。事業是干出來的,等靠要不行,不作為、慢作為更不行。適應新常態,必須乘勢而上,引領新常態,敢于擔當,有新作為,有大作為。適應新常態,需要開拓創新的進取精神,主動作為的工作狀態,需要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敢于過深水區的改革勇氣。當前,要堅決破除畏難情緒,破除觀望心態,破除一切不適應新常態的思想意識,對一些不作為、慢作為和懶作為現象,要敢于問責。否則,改革畏首畏尾,發展瞻前顧后,必然影響經濟發展既定目標和長遠目標的順利實現。
適應新常態,贏得新發展,任重道遠,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國家行政學院范迪軍和深圳龍崗行政學院楊剛勇同志合作匯編的《中國經濟新常態案例選編》,是以實際行動響應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發展新常態重要論述的成果。書中的案例主要從全國行政學院系統征集和遴選,許多案例來自基層一線,體現了改革探索的精神,是適應新常態的生動寫照,希望這些案例能夠為從事經濟理論研究和實踐的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借鑒。
(作者為國家行政學院原黨委書記、常務副院長)
責編/劉瑞一 美編/于珊
注: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原創文章,網絡轉載請為作者署名并注明“來源:《人民論壇》雜志”字樣。書面轉載請聯系010-65363752或郵件至rmlt@rmlt.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