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影響商業銀行經營活動的主要環境因素、產生的主要風險等進行分析,文章提出了商業銀行提升環境風險內控力的對策,具體是加強企業環境責任考核監測、落實環境保護信息收集責任、增強關注環境政策變化敏感性等八個方面的思考,對商業銀行保持穩健持續發展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也是一個必然的現實選擇。
【關鍵詞】環境因素 商業銀行風險 內部防控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識碼】A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企業在追求高額利益的同時,必然少不了對自然環境的破壞,相應的環境因素對企業風險的影響不斷加大,作為與企業經營活動密切聯系的銀行業,因環境問題對信貸資金的效益和安全影響越發凸顯,進而對商業銀行整個經營管理的影響越來越大。近年來受環境因素影響的商業銀行經營風險迅速暴露,且有蔓延趨勢。由此,進一步提升環境風險的內部控制能力,對商業銀行保持穩健持續發展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和現實需求。
自然資源環境對商業銀行經營活動的影響分析
商業銀行經營活動主要受到商業銀行所處的外部政策經濟環境、內部制度環境以及自然資源環境等的影響,這里,我們主要分析的是其中自然資源環境對商業銀行經營活動的影響因素,自然資源環境對商業銀行經營形成的風險起著關鍵的作用,造成商業銀行的環境風險。從根源上看,商業銀行產生環境風險的因素是信貸企業沒有融入環保型產業,出現環境問題進而對商業銀行經營造成風險。當前,環保產業被置于戰略性新興產業之首。筆者認為,制約環保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也是對商業銀行經營造成風險的環境因素。
資源環境保護頂層設計與執行的癥結。不可否認,隨著國際上對資源環境保護的重視和倡導,相繼出臺了與資源環境相關的國際公約,如《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控制危險廢料越境轉移及其處置巴塞爾公約》、《濕地公約》、《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國際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約》以及《生物多樣性公約》等。我國在這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上升為治國之本,環境保護被提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2015年1月1日施行的《環保法修訂案》(簡稱《新環保法》),還首次將“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作為獨立的一章,對公眾參與環境保護從權利、義務及形式等方面做出了具體要求,環保部還專門出臺了《關于推進環境保護公眾參與的指導意見》。這些都說明對資源環境保護的重視,并加大對作為利益相關者的公眾如何參與資源環境保護的指導,引導人人參與資源環境保護,環境保護頂層設計已經日趨與國際接軌。現實中存在著如何執行的問題,地方政府長期過于關注“錢袋子”、“GDP”,必然造成對資源環境保護上的讓位,執行相應的資源環境保護政策大多流于形式,企業也就不會對資源環保進行持續穩定的投入和研發,長期的政績導向極大地影響著資源環境政策的執行,造成人人皆知環保的重要,又人人對環保視而不見的尷尬局面。
資源環境保護產業發展碎片化。由于資源環境自身存在系統性、稀缺不可再生性、變化性以及多樣多學科性等特點,資源環境保護產業大多較為零星分散,難于形成整體發展的狀態。如我國經濟快速增長城鎮化速度加快,一方面造成農民土地面積大幅減少,另一方面在現存的土地資源上長期追求土地上農作物高產快產,造成化學農藥的大量使用,土地沒有得到正常的休息,土地資源的質量嚴重惡化,甚至影響到地下水的質量,形成水環境污染,被污染的水用于人類種養及飲用,危害了人類自身身體健康。在這樣多個系統和互為影響的資源環境下,對污染難以計量。在經濟和地方區域性管理情況下,各自為政的資源環境保護是分塊和零散的。環保企業對資源環境產生的效益不容易“立竿見影”的顯現,更無法像中石油、中石化、中國移動、中國銀行等形成全國性的市場,削弱了資源環境保護企業技術創新和持續投入的動力,從而影響了資源環境保護產業組織整體效率的提高。
資源環境保護企業實現高質高價難。由于利益相關者對環保企業產品所產生的效力無法直接進行評估,環保公共品的質量和價格難于界定、良莠難分。企業投入與產出不僅受技術、質量、服務等的影響,也受到環境監測體系、碳排放交易體系以及市場發育等的影響,要形成良好的商業模式以及實現服務溢價都有一定的難度,這直接導致各方以低價低質,注重眼前利益的惡性局面為主,無論政府或者公眾,在甄別資源環境企業對資源環境進行服務的水平與質量上的能力和機制都有欠缺。
民營企業環保型發展弱。受到規模小、資金流影響,不像國企有政府強大的政策和資金上的支持,環保產業又存在公用事業的特性,民營企業明顯比國有企業存在著弱勢,與國有環保企業難于競爭,市場份額小,成長空間難以突破。
環保產業未融入主流經濟體系。隨著新環保法施行,環保產業得到了“新常態”的發展,由于三大污染治理行動計劃(水“十條”、大氣“十條”、土壤“十條”)的推進,國家將在環保產業投入資金六萬億,環保產業進入穩健成長時期。但是受社會認可度低以及環保產業自身弱勢影響,相對于房地產、鋼鐵、汽車、石油等國民經濟主流產業來說,環保產業還未能融入主流經濟體系,其透明度和影響力仍然較低。科學良性的環保產業管理體系和產業政策體系不足,公眾媒體關注度和曝光度不夠,環保產業仍未成為大眾認可的事業。
商業銀行基于環境因素的主要風險
商業銀行的環境風險主要是指在環境因素影響下,環境因素直接影響商業銀行經營活動,或者環境因素使信貸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有一定的約束,信貸企業經營前景面臨不確定性風險增加,從而對商業銀行帶來相應的風險也會增加。一般情況下,環境對人類生活的影響,促成了人類環保意識的提高以及相關環保法律法規的出臺,環境風險指對信貸企業因環境問題影響經營活動產生風險,從而波及商業銀行經營產生的風險。這些環境風險主要體現在:
貸款本息損失風險。商業銀行是經營貨幣的金融企業,商業銀行需要發展,發展需要效益,既要社會效益,也要本身效益。隨著環境因素對企業經營活動影響越來越大,商業銀行經營效益與企業經營關系密切,也就與環境因素息息相關。由于環境因素產生風險影響商業銀行的,最先勢必體現在貸款收益上,對當前貸款收息仍然是主要收入來源的我國商業銀行來說,環境風險最直接體現的就是直接影響商業銀行整體經營效益。
環境責任轉嫁風險。商業銀行為確保資金效益和安全性,在貸款投放中一般要求獲取貸款的企業提供一定的資產抵押,如房屋、土地或設備作抵押物。這樣,商業銀行作為抵押物的受益方或債權人,在環境因素影響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給企業帶來風險時,就使商業銀行產生代替企業承擔環境責任的風險。
整體收益下滑風險。作為環境影響責任人的信貸企業,由于環境因素影響,在環境污染治理上投入的增大,必然影響企業整體的利益,也影響了其償付貸款的能力,造成商業銀行信貸的損失風險。隨著更為嚴厲的環境法律法規出臺,企業在追逐利益最大化的同時,由于忽視履行法律法規所規定的環保義務所受到的處罰日益嚴厲,一方面企業要為環境投入必要的資金,另一方面,要為忽視環境承擔很大程度的經濟處罰,兩種情況對信貸企業的資金使用造成影響,進而影響企業的還貸能力。如果信貸企業由于在經營活動中違反了環保政策條令被罰款、臨時停產、或永久停產,嚴重的甚至破產,將威脅到商業銀行的信貸資金安全,進而影響商業銀行穩健持續發展。
聲譽形象受損風險。對環境問題的高度重視,銀行在信貸項目審批中對環境風險的審查也趨于嚴格,一個沒有環境意識或生產經營不符合環保的企業,銀行將不再進行合作,因為環境問題涉及社會責任,關乎民生,對銀行聲譽和形象影響巨大。因此,對銀行來說,必須高度重視環境風險的防控,確保銀行形象聲譽不因環境問題受損。
商業銀行提升環境風險內控力的對策思考
加強企業環境責任考核監測。信貸業務是商業銀行最重要的資產業務,信貸客戶或項目的環保條件是否合法合規直接影響到商業銀行信貸資產的安全。因此,商業銀行在信貸工作中務必對環保方面給予高度的重視,將環保要求納入全部信貸業務予以重視,從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確保可持續發展、以及履行社會責任的高度出發,以保障信貸資產安全、防范突發事件為目標,以嚴格信貸業務運作、強化授信執行為手段,切實加強企業環境責任考核監測。一是加強與政府聯動,共同推進企業對環境風險的重視。二是推進環境污染責任終生追究制度,誰造成的污染誰負責。三是建立信貸企業環境風險控制考核機制,通過對環保責任落實到位、環境風險有效控制,加大理財融資等增值金融服務,調動企業加強環境風險防控的積極性。
落實環境保護信息收集責任。一是建立合作溝通機制。商業銀行應加強與政府及其環保等部門溝通聯系,對政府部門發布的環保政策、涉及信貸項目的環境審批情況等,及時了解掌握最新環保信息,以提高對信貸企業環境風險研判。二是建立信息收集專業團隊。商業銀行應在客戶營銷部門或者業務管理部門設立信息收集分析團隊,確保環保信息收集工作責任到位。三是落實專人負責信息收集工作。落實專人對接環保部門,定期或不定期收集信息,并負責將信息與商業銀行內部管理對接,為識別、評估、監測信貸企業或項目的環境風險。四是加強信息共享與服務平臺建設,形成政府、銀行、企業三方的信息網絡。
增強關注環境政策變化敏感性。一是增強對國家環境政策的敏感。要從商業銀行高層入手,強化環境風險意識,加強專業培訓,提高員工環境意識和識別環境風險能力。定期或不定期舉辦環境知識培訓班,邀請有關環境專家講課,強化員工對環境知識及國家環境政策學習。二是增強對客戶潛在環境風險的敏感。商業銀行要對全部信貸客戶進行摸底,全面掌握涉及環保客戶名單及環保情況。商業銀行要與當地政府環保部門建立信息溝通機制,定期了解商業銀行客戶的環保監測情況,確保環保信息獲得的及時性、準確性。三是對新營銷客戶或項目要嚴格調查審查。對新營銷的客戶或項目涉及環境問題的重點行業,調查評估部門要詳細調查環保評估、審批的流程和權限,確保環保方面合法合規。審查部門要對環保方面嚴格把關,可將環保風險作為“一票否決”的理由。四是對已發放信用要強化貸后檢查。對重點行業,在貸后檢查過程中要對環境問題企業項目按照監測、監管要求進行必要的抽檢,同時在貸后檢查報告中進行匯報。
建立科學的環境風險評估機制。一是引進先進風險評估機制。商業銀行要充分借鑒國際上成熟的銀行業對環境風險的審查評估辦法,結合現行法律法規、環保標準實施細則,建立符合操作實際的環境風險評估機制。二是提高風險評估的方法技術。加強使用科學的定性定量分析技術。三是建立專業化的技術人員和數據信息庫。建立更為科學的內部評級法,準確進行識別和分析,風險評估要在信用風險評估等基礎上,對環境風險等一些新業務進行重點分析。
強化環境風險控制的考核激勵。一是落實分支機構對信貸企業環保信息的監測考核。商業銀行要強化分支機構對信貸企業環保信息監測的考核,加強跟蹤對接,及時對信貸企業環保信息監測,對沒有落實好監測的分支機構要進行考核處罰。二是落實分支機構主要領導第一責任制度。對環境風險防范主要領導人是第一責任人,分管信貸前臺、后臺領導作為具體責任人,相關部門負責人作為具體責任人,將責任層層落實。三是落實各級業務部門責任制。要將環境風險防控納入分支機構綜合績效考核體系中,把環境風險防控貫穿信貸管理全過程,對貸前調查、審查審批等環節進行掛鉤考核,落實問責制度,形成齊抓共管局面。
建立環境風險的規避轉移機制。一是及時掌握信貸客戶環境違法信息并采取措施化解風險。商業銀行要積極與當地環保及安全生產部門溝通聯系,力爭建立定期化的日常信息溝通機制,及時了解商業銀行信貸客戶環境違規違法信息,提高風險管理的前瞻性。區分違規違法情節,及時采取有效措施化解風險。二是促成信貸企業建立環境責任保險機制。三是為信貸企業提供環保咨詢業務。商業銀行應充分利用金融中介優勢,加強對信貸企業提供環保知識咨詢等業務,幫助信貸企業增強對環境風險的防范意識,注重對環境風險的識別、評估、監測、預警等,從源頭預防環境風險。
退出具有環境風險的信貸領域。一是對照國家九部委聯合公布的環境企業名單,逐戶排查貸款客戶的風險情況。對于已關閉停產的,根據合同約定,積極采取宣布貸款提前到期、追加擔保、處置擔保等有效措施,努力降低貸款損失。及時準確分類、提足撥備。對于企業尚在正常生產的,要提高貸后檢查頻率,加強風險預警、報告與處置,對符合下一年度停產標準的企業,必須在前一年度收回貸款,果斷退出。二是全面排查商業銀行信貸客戶環保合法性手續落實情況。商業銀行要高度重視地方黨委、政府實施的環境倒逼機制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全面排查現有涉及環保的信貸客戶的環保合規性手續落實情況,堅決貫徹“環保不達標一票否決”的風險管控準則,堅決落實綠色信貸的監管要求,對不符合環保要求的客戶,要堅決退出。三是嚴格準入,審慎辦理環保風險偏高行業客戶信貸業務。對環保風險偏高的行業,商業銀行要嚴格執行轉授權及相關行業信貸政策規定,審慎辦理客戶準入、授信等各類信貸業務。重點關注兩類行業:涉重金屬行業企業,即有色金屬冶煉電解企業、有色金屬礦山采選企業、鉛蓄電池(加工、組裝和回收)生產企業、皮革及其制品企業、電鍍企業、電解錳企業、鐵合金企業、化工等涉重金屬行業企業;國家環境執法監管重點監控行業企業,即造紙、制糖、酒精、淀粉、紡織印染、燃煤發電等排污企業和城鎮污水處理行業企業。
為環境優良企業提供綠色信貸。商業銀行應更注重綠色、低碳經濟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在信貸資金上加大對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產業的支持力度。為環境優良企業提供綠色信貸,加大對節能環保新材料、新能源技術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支持力度,積極支持低碳經濟產業的發展,支持發展綠色種養業,重點支持特色、無公害農產品等農業龍頭企業,對環保產業化集約水平、延長產業鏈、發展精深加工和農產品物流等環節全方位提供金融服務,支持現代服務業,支持旅游業發展,促進旅游業與信息、文化等產業融合發展。
(作者單位:廣西廣播電視大學)
責編 /張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