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法國城市建設與管理十分科學、規范、嚴肅,既可以讓人感受到自然的親切和環境的優美,也可以讓人感受到建筑的特色和藝術的魅力,非常具有代表性。文章總結了法國城市建設與管理的六大主要特點,并從思想理念、規劃、環境、管理等四個方面得出啟示,為我國城市建設與管理提供借鑒。
【關鍵詞】法國 城市建設管理 經驗 啟示
【中圖分類號】F299.1 【文獻標識碼】A
城市的出現是人類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標志,也是人類群居生活的高級形式。中國幅員廣闊、城市眾多,據統計,截至2013年底,有地級行政區劃333個、縣級行政區劃2860個、鄉鎮級行政區劃41636個。伴隨著中國新型城鎮化的高速推進,2013年中國城鎮化率達到53.73%,這也意味著,超過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鎮里面。有鑒于此,加強城市建設與管理,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環境、促使外來人口融入城市,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城市建設和管理方面,美國、法國、英國、德國等歐美發達國家無疑走在我們前列,筆者試圖以法國為例,分析總結其成功做法與經驗,希望給我國的城市建設與管理以有益啟迪。
法國城市建設與管理的做法與經驗
法國地處歐洲西部,領土面積551602平方公里,人口約6320萬,是西歐面積最大的國家,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擁有非常豐富的自然與文化遺產。法國城市建設與管理十分科學、規范、嚴肅,既可以讓人感受到自然的親切和環境的優美,也可以讓人感受到建筑的特色和藝術的魅力,非常具有代表性。概括起來,法國城市建設與管理主要有以下六大特點:
突出規劃先導,引領城市建設。做好規劃指導城市健康有序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規劃編制問題上,法國城市做到了“五個注重”。一是注重超前編制規劃。法國的主要城市規劃編制工作的起點很高,超前性很強,基本上都是按照一百年甚至是幾百年不落后的要求來編制城市規劃。法國大部分城市在18、19世紀就完成了規劃編制工作,并且延續至今,少有改動。以巴黎為例,巴黎是在1860年完成城市規劃編制的,至今已沿用了150余年。規劃超前性還體現在先地下后地上。法國城市規劃全部是從地下開始的,政府在城市道路的地下空間規劃建設一個寬敞的隧道,將排水、供電、供氣、供熱、通訊等各種管線集于一體,寬的隧道有兩三個車道,所有的城市基礎設施功能聚集于管線,這樣不僅有效避免了城市地上蛛網密布,也給今后的管線檢修、維修提供方便,在法國永遠看不到城市道路維修時被開膛破肚的場面。還是以巴黎為例,巴黎早在1830年就開始規劃地下隧道,1850年開始建設,到1950年全部建成,總里程達2400余公里。①
二是注重環境保護。法國的城市在開展規劃前都要根據自身的地理條件和發展環境進行充分論證,所有規劃項目都要優先考慮環境保護,包括保護可耕種的土地、建立濕地及森林保護區等,充分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三是注重資源保護與利用。法國城市將新老城區發展結合起來,將城市新區的發展與資源保護結合起來。巴黎老城中沿河分布區域主要規劃為市民居住休閑用地,合理利用城市空間;建設和改造小區時,將商業服務網點、停車場、交通換乘樞紐等建在地下,既合理利用了地下空間,又方便了居民生活與出行;在改造塞納河左岸130公頃土地時,又將空間利用延伸到“天上”,在這個區域所有鐵路沿線的上部空間建設高架交通設施及建筑,把鐵路包裹在里面,使城市鐵路與塞納河相連,融為有機整體。
四是注重控制社會分化。法國城市往往將中高檔房和社會性住房(類似于我國的經濟適用房)交錯建設,推動社會不同階層毗鄰而居,避免在居住環境上出現“兩級分化”,避免弱勢群體過分集中居住帶來的就業、治安等社會矛盾。
五是注重依法管理規劃。法國政府部門嚴格按照法定程序主持編制城市規劃,通過專家評審后交由議會審批執行,規劃一旦通過評審審批,任何人都不能隨意更改。法國城市定期對規劃進行修訂,修訂的程序非常嚴謹,包括調查研究、充分征求意見、確定規劃修編的具體內容,同時必須通過轄區所有行政區劃的認可、履行必要的法律程序方能生效。
突出地方特色,彰顯城市魅力。法國每個城市的建設思路和建筑物風格都不一樣,獨具一格,鮮有雷同。一是城市風格協調而又個性十足。法國的城市建筑有想象力和創造力,既洋溢著歐洲的人文思想,又帶有法蘭西民族特有的浪漫情調。如巴黎市中心區的建筑基調是米白、米黃色,層頂一律是青灰色,既有歷史底蘊,看上去非常莊重、高雅,又顯得統一協調。
二是單體建筑有機融入城市整體。在法國城市,除博物館、火車站、音樂廳、教堂等城市標志性建筑外,單體建筑看上去都平淡無奇,但建筑與建筑之間相互融合和呼應,營造出統一和諧的整體美。
三是建筑風格古典與時尚相融合。在法國,每個城市的古典建筑與現代建筑的關系都處理得很好,相互之間遙相呼應、相得益彰,形成獨特的城市魅力。像巴黎,塞納河兩岸都是體現不同時期歷史風格、鱗次櫛比的古建筑,而拉德芳斯新城區則高樓林立、充滿時尚,以“前衛文化”著稱的新凱旋門,門前一條筆直道路與巴黎縱軸線上的凱旋門相連,相互呼應、美不勝收。
突出文化保護,保留城市記憶。法國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文化藝術的繁榮對法國城市建設及建筑風格帶來深刻的影響。按照保留城市記憶、凸顯文化底蘊的思路,法國城市全面加強了文化保護。一是注重保護具有本地特色的古代建筑。法國在推進城市化進程中,十分尊重和保護體現傳統文化與民族特色的古建筑,并將古建筑、舊城區的保護與城市發展有機結合,形成獨具特色的城市景觀及豐富旅游資源,吸引了世界各地成千上萬的游客前往觀光游覽。
二是在發展的基礎上進行傳承。法國將尊重和保護傳統文化與推進城市的建設發展結合起來,在保護的前提下發展,許多城市建造了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完善了立體交通網絡,在古典和浪漫氣息中煥發出無限生機與活力。
三是依法保護城市文物。法國在19世紀末就以保護工業革命前的重要文物古跡為目標,制定了《文物保護法》,在20世紀40年代,又制定了保護文物周邊環境的法律,此后,還制定了影響深遠的《歷史街區保護法》,從而形成一整套文化遺產保護體系,并通過政策扶持、制度約束等手段,增強了民眾文化遺產保護的自覺性。②
突出環境保護,增進人與自然和諧。法國城市建設貫穿著環保理念,城市自然生態保護完好。一是法國人民的環保意識十分強烈。法國城市的自行車普及率之高,令中國這個自行車王國自嘆不如,為鼓勵和引導自行車出行,法國的城市道路建有自行車道,路旁設有自行車存放點,在一些公共場所還建有大型自行車存放庫,鐘愛自行車代步在法國蔚然成風。
二是城市建設崇尚自然。堅持顯山露水原則,幾乎所有的建筑物都是依附在原有的地形地貌上,既摒棄了豪華奢侈,也鮮有都市大廣場和寬馬路,每座城市就像是一幅大圖畫貼附自然山水上,一派自然和諧的山水風光,十分恬靜宜人。
三是城市綠化清新自然。在法國,城市綠化與生態保護有機結合,每座城市樹木繁多,大部分是容易養護、凈化空氣能力強的喬木。城市綠化形式多樣、不拘一格,無論是屋頂、墻頭,還是窗臺,到處見縫插綠,種植花草。城市公園眾多,綠地和草坪隨處可見,不出200米范圍總能找到一塊綠地。
四是環境質量很高。法國城市在垃圾與污水處理、噪音控制方面力度很大。每座城市都建有大型現代化垃圾焚燒廠,高溫焚燒無法二次利用的垃圾,將其所產生的熱能用于發電供熱,實在無法利用的廢棄物深埋處理。高水平建設污水處理廠,污水經過處理后或達標排放,或用于灌溉,殘渣經過處理后轉化為肥料,污水的氣味也經密封處理后排放,有效避免污染空氣。既注意控制噪聲污染,又通過技術手段吸收噪聲,使人們在城市里感受不到喧囂與嘈雜。
突出規范管理,提升城市品位。管理規范有序是法國城市的一個鮮明特征,這使得法國城市很有品位、適宜人居。一是市容市貌管理規范有序。在法國城市,絕對沒有違章搭建、違規占道的現象??Х瑞^經過審批可在街邊露天擺放,政府還為達到一定稅收的咖啡店專門搭建固定棚屋,拓展經營空間。經過審批的臨時攤點可以在指定的地點分時經營,在規范管理基礎上為市民提供便利服務。廣告設置十分規范,并與周邊建筑相融,市容市貌統一協調。
二是衛生管理措施有力。垃圾分類收集處理已形成完整體系,且回收機制十分健全,所有垃圾必須送到指定的回收點,分類放進不同的回收箱,廢舊物品回收中心遍布法國所有城市和鄉鎮,負責對廢舊物品進行分類處理。法國所有交通道路幾乎全部干干凈凈,看不到隨意亂扔的垃圾。
三是交通管理井井有條。法國建設了四通八達的路網,交通極其高速便捷。城市道路寬度適中、密度較高,紅綠燈、斑馬線健全,紅綠燈設置在人視線平行的位置上,斑馬線有凸紋,方便盲人行走,管理設計十分人性化。法國城市道路實行單向行駛,道路兩側和中間隔離帶都用來做停車位,較好解決了停車難問題。同時,法國的公共交通體系完備,尤其是地鐵交通十分先進,極大地方便了市民出行。
突出城鄉界限,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在法國,城市就是城市,農村就是農村,雖然在經濟上沒有明顯的差別,但界線十分明顯,這與我國的城鄉一體化建設有著很大的差別。城市普遍人流、車流、物流密集,建筑林立,道路四通八達,十分繁華和喧鬧;鄉村則十分松散、寧靜,綠地花園遍布,精致的別墅散落其間,空氣清新宜人,是放松休閑的好處所,城市和鄉村絕不雷同、相得益彰、不可替代。
法國城市建設與管理帶給我們的啟示
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城市發展觀念。一是轉變規劃設計理念。城市規劃建設不能追求高大洋,而要充分利用當地的自然稟賦和歷史文化傳統來進行規劃設計,將自然形態風貌、傳統文化傳承與城市的開發建設融合起來,促進人與自然的共生共榮。不能千城一面,而要彰顯城市個性與特色,尊重與保護城市傳統文化,加強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充分考慮經濟社會發展現狀及區域特色、風俗習慣,塑造獨特的城市形象和精神,體現出民族的、區域的特點。二是轉變片面追求規模效應的理念。城市建設不能追求攤大餅式發展,而要按照產城融合的思路,發展支柱產業,完善城市功能,避免城市空心化。三是轉變片面追求速度的理念。城市建設不可能一蹴而就,而要有科學規劃、嚴謹論證、法定程序和質量保證。這方面我們要向法國學習,超前規劃,周密論證,嚴格按照先地下后地上、先規劃后建設、先論證后實施的要求來推進城市建設,避免違反科學規律、出現重復建設現象。
必須做精城市規劃,發揮好規劃的引領作用。在規劃問題上,重點是抓好“三個”落實。一是真正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把科學發展、科學規劃作為今后城市發展的“基本法”,切實做到規劃工作與城市發展高度一致。按照經濟、社會、自然和人的和諧發展高度一致的要求,切實解決好城市發展與功能系統、生態系統和社會系統的矛盾;按照近期利益和長遠利益高度一致的要求,將現有寶貴資源看好、管好、利用好,為子孫后代留下一個美麗城市。二是真正落實規劃的龍頭地位。這方面必須體現兩個字,一個是“先”字,就是說規劃是工作的起點,一切空間要素的安排均發軔于規劃,任何項目都先由規劃來統籌;另一個是“關”字,就是指規劃是工作的終點,是最后的閘口,任何項目能否實施,都取決于規劃,裁定于規劃,通過不了規劃這一關,就不能立項。三是真正落實規劃的工作責任。落實好規劃的領導責任,督促城市領導帶頭應用規劃,嚴格按照規劃辦事,不搞長官意志,隨意更改和調整規劃。落實好規劃的執行責任,加大對違反規劃、違規建設行為的查處力度,切實保證規劃的權威性、嚴肅性。
必須做美城市環境,提升城市的承載力和吸引力。重點是抓好城市功能、生態文明和城市文化軟實力“三大”建設。“功能化建設”,通過加快基礎設施建設促進生產功能、消費功能、就業功能和服務功能與城市的規模、容量全面配套。在打造便捷通暢的城市綜合交通體系上苦下功夫,推動城市港口、鐵路、公路、地下通道等設施一體化建設,實現城市各功能區“內暢外聯”。加大舊城改造力度,把舊城改造與保障性住房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努力改善舊城區居住、生活環境。強化城市的公共服務功能,按照城市的空間布局、人口規模,建設適度超前的公共服務設施項目,確保所有公共設施和場所能為城市居民提供優質服務,不斷促進城市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生態文明建設”,就是牢固樹立發展是硬道理、生態是硬任務的理念,按照黨的十八大提出生態文明建設的總要求,加快美麗城市建設,構建藍天、碧水、青山、綠地的城市生態體系。“文化軟實力建設”,就是堅持將文化軟實力建設與旅游開發相結合,規劃建設生態山水風景區,塑造依山親水、靚麗宜人的城市風貌。堅持將文化軟實力建設與建筑風格相結合,在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的各個環節中融入地域文化元素,彰顯城市個性。堅持將文化軟實力建設與提升居民文明素養相結合,大力弘揚城市精神,努力建設至善、至美、至上城市。
必須做細城市管理,不斷提高城市品位。建出形,管出神,只有建管并重,一個城市才能形神具備。在城市管理上,應堅持以“四化”管理為重點,在城市品位、城市形象、生態發展、民生需求等方面不斷提高城市生活的舒適度。一是建立長效化管理機制。完善層級分明的城市管理構架,構建以社區自治管理為基礎、專業管理相對集中、綜合管理重心下移的城市綜合管理體系,完善“日檢查、周通報、月排名”城市管理檢查考評獎懲機制,努力實現城市管理責任“全覆蓋”。二是凸顯信息化發展方向。堅持以智慧城市建設為抓手,整合和共享各類信息資源,將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全部進行數字化處理,推動“數字城市”、“智慧城市”的轉型升級,努力實現科技管理全覆蓋。三是完善網格化管理模式。堅持以人為本、服務優先原則,突出網格化管理在城市管理體系中的重要作用,進一步細化網格化管理的工作職責、內容、標準和要求,實現城市管理與社會管理的有機結合,全面建立“覆蓋全市、上下聯動、及時高效、監督有力”的網格化管理模式。四是提高社會化管理水平。市民群眾和社會單位的參與程度決定了城市管理水平的高低。在加大宣傳教育的同時,要強化社會聯動,讓更多公眾了解城管、關注城管、參與城管。積極探索城市管理市場化的新路子,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培育更多城市管理服務主體。
(作者單位:寧夏大學光彩學院)
【注釋】
①卓健,劉玉民:“法國城市規劃的地方分權—1919~2000年法國城市規劃體系發展演變綜述”,《國外城市規劃》,2004年第5期。
②邵甬,阮儀三:“關于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法制建設—法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制度發展的啟示”,《城市規劃匯刊》,2002年第3期
責編 /張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