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技術空間:地區的發展不再是在同一產業技術層面上攀比擁擠,而是在多維的技術空間上展現其千姿百態
各地區資源要素開發未能形成經濟發展更大的戰略空間,特別是有效的盈利性空間的另一重要原因是產業技術空間的拓展相對遲緩。中國產業發展走的是“開闊地推進”的“平推式”工業化路徑,即迅速進入和拓展具有大規模市場空間的產業,在扁平的技術層面上進行“低成本替代”的模仿性創新,通過生產大量具有較高性價比的產品,占據市場份額。以規模“大”論英雄,往往可在短期內就獲得顯著的商業成就。但這樣的技術路徑導致了中國企業的產業和產品的技術空間狹窄,差異性小,替代性非常強,在激烈競爭中迅速接近低利潤甚至零利潤邊界。當前嚴重的“產能過剩”現象,實際上就是產業技術空間狹窄的表現。
因此,只有不斷地進行技術深耕,走“立體式”工業化道路,實現全方位多層次產業技術升級,才能拓展產業和產品的更大戰略空間。而且,技術進步的取向不應僅僅是“財富積累”,更應是“綠色清潔”“品位精致”和“可持續性”。以這樣的產業技術為基礎,地區經濟發展的戰略空間才能更為開闊。這樣,各地區的發展不再是在同一產業技術層面上攀比擁擠,而是在多維的技術空間上展現其千姿百態。
地區文化空間:形成自己的地區產業文化特色,克服產業文化的單薄性,才能拓展地區經濟發展的更大戰略空間
從世界各國工業化的歷史和現狀看,各國或各地區經濟發展的戰略空間受其地區文化的深刻影響。例如,即使像美國這樣具有較強創新能力的國家,“硅谷”的創新模式也是難以在其他地區復制。產業在某地區能否生根,能否具有持續的競爭力,其地區文化空間格局具有長期性的深刻影響。
在當代世界,工業化的開放性和全球性,使得各地區的產業文化往往是由“全球化文化”“本地文化”和“移民文化”混合而成。工業化進程越是往前推進,本地文化的影響就會越顯著。所以,我們觀察到,世界各國工業化早期和中期通常相似性較大(有的經濟學家將其描述為工業化進程中的產業結構“標準型式”),而到了工業化后期,各國都會走上與眾不同的道路。這是因為,由于各國各地具有各方面的獨特性,工業文明出現了不同的地區類型,包括采掘文明、貿易文明、地產文明、制造文明、金融文明等。而且,即使同屬制造文明,各國各地區也會有不同的產業文化特點。例如,中國許多地區的產業文化,具有強烈的地方文明特點,而制造業具有注重模仿、產品從眾、價廉物美等特點。因此,規模宏大、高性價比、薄利多銷等往往成為中國產品的競爭優勢。但這樣的狀況也有其弱點,即往往導致其產業文化空間比較狹窄,產品缺乏文化特質,附加價值偏低。當然,中國消費者文化鑒賞能力較弱,更注重產品的物質實惠,也是限制中國產業和產品文化空間的原因之一。
以上所述僅就一般情況而言,實際上,中國各地區的產業文化差異相當大。例如,采掘文明地區與制造文明地區,各具產業文化特質,其未來的地區經濟發展走向也可各自揚長避短,發揮優勢。當然不同地區也面臨著共同的問題,即從長遠看,地區產業文化空間對產業技術空間具有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各地只有形成自己的地區產業文化特色,克服產業文化的單薄性,才能拓展地區經濟發展更大的戰略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