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響哥按:
各方期盼已久的國企改革總體方案終于落地。9月1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正式公布,新一輪國企改革駛入“快車道”。
作為新時期國企改革的總體框架性文件,《指導意見》提出堅持問題導向,繼續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切實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堅定不移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思響哥第一時間帶大家了解,此次國企改革方案都有哪些特點和亮點?
亮點:國企分類1下一步國企分類還需細化
《指導意見》明確企業分類是國企改革的基礎,可謂本次最大亮點。因為只有在明晰企業所屬類別后,才能確定改革邊界與所適用改革方案。
從中央角度講,總體將國企劃分為兩大類:公益類企業和商業類企業,商業類企業又可根據主營業務所屬領域細分為商業競爭類和特定功能類。通過界定功能、劃分類別,實行分類改革、分類發展、分類監管、分類定責、分類考核,提高改革的針對性、監管的有效性、考核評價的科學性,促進國有企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有機統一。
更值得一提的是,還“按照誰出資誰分類的原則”,將分類權力下放到地方。目前已有22個省市出臺了國企改革方案,其中有19個省市明確了國企分類方法,這一原則相當于給已經出臺方案的地方政府“背書”,同時給予地方下一步改革更大的自主權,各地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確定企業分類,更有助于推動改革。
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表示,分類改革有助于提高監管的有效性、考核評價的科學性,避免了過去“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弊端,不同類型國企有著不同的目標和考核方式,也有助于提升國企的活力。在分類基礎上,預計商業類國企將進一步向民企等多種所有制資本敞開大門,國企的并購重組會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關于分類問題市場上一直有不同的意見,此次將分類分為商業性和公益性,實際上劃分還比較籠統。預計下一步還將進行多層分類,按照企業功能、行業、業務、生產鏈條等方式對國有企業進一步劃分。未來對企業的不同類型業務也將進行劃分,同樣一個企業,又有公益性又有競爭性行業,預計最后分類一定會具體到企業的不同業務,能隨著企業主業變化隨時調整。分類文件必須操作性很強,還有待國企分類改革單項文件的公布。
難點:政企分離2未來三年國企重組加快
《指導意見》明確指出,國有資產監管機構要準確把握依法履行出資人職責的定位,科學界定國有資產出資人監管的邊界,建立監管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實現以管企業為主向以管資本為主的轉變。
另外,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主席季曉南表示,《指導意見》提出“以管資本為主推進經營性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監管”,類似表述首次在中央文件中出現,為下一步經營性國資統一監管指明了方向。
國資委以“管資本”為主。這是對現行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完善。而現行國資管理體制由國資委主導,包括“管資產、管人、管事”,國資委身兼“裁判員”與“教練員”雙重身份。
李錦認為,投資經營公司關鍵在于投資和經營的分開,讓企業獨立走向市場。變成三級架構后,雖然溝通會復雜化,但界限劃清楚了。國資委不會直接投資經營公司實際管理的企業。未來國資委對投資經營公司的監管將主要集中在資本增值、干部任命、監管、考核方面,國資委并不會過多干預具體經營業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