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習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把工業和農業、城市和鄉村作為一個整體統籌謀劃,要繼續推進新農村建設,使之與新型城鎮化協調發展、互惠一體,形成雙輪驅動。“城鄉一體化”的改革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關鍵詞】三農 城鄉一體化 新農村建設【中圖分類號】F320【文獻標識碼】A
新型城鎮化的首要任務是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
2013年12月,習近平同志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指出:“城鎮化與工業化一道,是現代化的兩大引擎。走中國特色、科學發展的新型城鎮化道路,核心是以人為本,關鍵是提升質量,與工業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同步推進。……要以人為本,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提高城鎮人口素質和居民生活質量,把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實現市民化作為首要任務。”習近平同志的講話為新型城鎮化發展道路指明了方向。
首先,新型城鎮化的重要方面是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就地就近城鎮化。隨著2011年省外務工人數減少,多年來跨省外出農民工比重大于省內務工比重的格局發生了改變。近幾年,隨著中西部地區經濟的發展,省內務工的外出農民工比重大于跨省外出農民工比重的局面將保持和發展。農村人口向外地城鎮轉移的重點應該是3000多萬舉家外出的農民工,而農村人口就地就近城鎮化的重點應該是1億多本地農民工(包括那部分在鄉鎮以外從業但每天回家居住的外出農民工)。
其次,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實現需要調整公共資源的配置格局。如何實現1億多農民工的就地就近城鎮化?以往談論鄉村的空心化時,總會感嘆鄉村留不住年輕人,而更現實的情況是,小城鎮的發展對于現今的農村青年來說,同樣缺乏足夠的吸引力。以往的國家投資過多地向沿海地區和大城市傾斜,導致地區資源配置格局失衡。不僅是生產性資源,優質的醫療、教育、文化等公共資源也更多地向這些地區配置,這些地區也許能給人才及其家屬子女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務和發展機會,但也造成了部分大城市污染嚴重、人口密度過大、交通堵塞等問題。而中西部和農村地區則資源配置嚴重不足,欠賬太多。隨著全國經濟社會事業的發展,一些縣城和小城鎮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已遠遠不能滿足發展需要。在某種程度上,一些小城鎮的衰落成為鄉村空心化的一種延續與蔓延。
城鎮化首先是產業的發展,要發展有效益、有需求、有利于環境保護的可持續發展的產業。尊重客觀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夯實基礎,穩步推進,走內涵式發展的新型城鎮化道路。消費和投資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在科學規劃的前提下,政府應將更多的公共投資投向有發展潛力的中小城市或小城鎮,提供更多的優質公共資源,改善基礎設施,使企業家和勞動者及其家屬能有一個較好的生活環境來安居、創業和發展,使上億的農民工能就地就近城鎮化。要創新資金籌措機制。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推廣運用政府與市場主體合作模式(PPP模式),鼓勵社會資本通過特許經營等方式參與城市基礎設施等的投資與運營,參與社會事業。建立多元化可持續的城鎮化建設資金保障機制。
在政府資金向基層和中西部地區傾斜的同時,充分調動全社會的資源和力量,走一條不同于某些地方過分單方面依賴政府財力支撐去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實現城鄉一體化的發展模式,在各個方面都注重引入民間資本和社會資本,依靠提高全社會、多主體在經濟、社會和政治等方面參與度的方式,這將是中國新型城鎮化進程的基礎和底蘊。
尊重各地的客觀現實和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尊重農民群眾的意愿,科學規劃新農村建設
2013年7月22日,習近平同志在湖北省鄂州市長港鎮峒山村考察農村工作并同部分村民座談時說:“農村絕不能成為荒蕪的農村、留守的農村、記憶中的故園。城鎮化要發展,農業現代化和新農村建設也要發展,同步發展才能相得益彰,要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我們既要有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也要有農業現代化和新農村建設,兩個方面要同步發展。要破除城鄉二元結構,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把廣大農村建設成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習近平同志的講話指出了新農村建設的方向。促進工業化、城鎮化進程與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統籌城鄉發展、構建新型城鄉關系、實現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大戰略的兩個相互關聯、相互促進的有機組成部分。
首先,一部分村莊的消失不可避免,但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要因勢利導,尊重農民群眾的意愿。要警惕單純為解決城市建設發展用地、發展土地財政和土地金融大量消滅村莊,強迫農民集中建房、上樓的傾向。中國文化的母體基因在鄉村,要彰顯地方特色,將農耕文明的精華與現代文明的精華有機結合起來,注重將傳統村落、自然風貌、文化保護結合在一起,給原生態村莊嫁接現代文明,使現代化的中國村莊具有中國特色文化符號,使具備條件保留和發展的村莊做到“風貌古樸、功能現代、產業有機、生態拯救和文化復歸”。
其次,科學的規劃是新農村建設的前提。習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完善規劃體制,通盤考慮城鄉發展規劃編制,一體設計,多規合一,切實解決規劃上城鄉脫節、重城市輕農村的問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2015年4月25日)也指出,“尊重自然格局,依托現有山水脈絡、氣象條件等,合理布局城鎮各類空間,盡量減少對自然的干擾和損害。保護自然景觀,傳承歷史文化,提倡城鎮形態多樣性,保持特色風貌,防止‘千城一面’”,要“加快美麗鄉村建設。完善縣域村莊規劃,強化規劃的科學性和約束力”,要“維護城鄉規劃的權威性、嚴肅性,杜絕大拆大建”。中央政策的提法已經到位,關鍵是落實,確保規劃的科學性、權威性和約束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