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說民生優先的決策能夠復活鄉村社會的基礎性活力和生機,那么,習近平同志視農村為我國傳統文明的發源地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載體的思想,則為新農村建設和農村社會治理指引出了另一個核心目標:以良好的社會管理和服務體制機制守護我國的鄉土文明家園,把農村建設成為廣大農民群眾的幸福家園。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 城鄉融合 鄉村治理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識碼】A
優先保障和改善農村民生, 守護鄉土文明家園
習近平同志清醒地認識到,農業是“四化同步”的短腿,農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同時,農村也是我國傳統文明的發源地,是我國鄉土文化的根。
當前阻礙農村發展、影響農村社會治理的最大問題是農村民生基礎設施薄弱、民生服務體系脆弱、民生管理體系軟弱。因此,在推動農村扶貧攻堅開發、區域連片扶貧和精準扶貧工作的基礎上,首先是將農村民生基礎設施的改善作為加強新農村建設和農村社會治理的重要著力點。其次是加強民生管理和服務以及保障體系建設,完善農村社會治理網絡。中央提出要搞好農村民生保障和改善工作,重視空心村問題,健全農村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留守老年人關愛服務體系,使得農村社會管理和服務更有針對性。
如果說民生優先的決策能夠復活鄉村社會的基礎性活力和生機,那么,習近平同志視農村為我國傳統文明的發源地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載體的思想,則為新農村建設和農村社會治理指引出了另一個核心目標:以良好的社會管理和服務體制機制守護我國的鄉土文明家園,把農村建設成為廣大農民群眾的幸福家園。我國今天的國家治理體系,是在我國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長期發展、漸進改進、內生性演化的結果。農村的社會治理制度,也必將充分體現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成為守護鄉土文明之根的制度基礎。要實現這個目標,需要我們在實踐中探索和研究中國農村優秀的傳統治理制度、組織和形式,在今天的社會治理中,充分吸收其精華部分,形成極具傳統文化色彩的社會管理和服務體系,讓社會管理和服務真正走進老百姓的心里。
創新管理服務體系,打造黨群協商互動的鄉村治理機制
農村建設和治理的核心力量在于基層黨和政府的有效管理與服務。在2013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同志提出:“黨管農村工作是我們的傳統。各級黨委要加強對‘三農’工作的領導,各級領導干部都要重視‘三農’工作,多到農村去走一走、多到農民家里去看一看,真正了解農民訴求和期盼,真心實意幫助農民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具體而言,要在如下三個方面開展改革創新,加快完善鄉村治理機制,夯實黨在農村的工作基礎。
一是以加強和改進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為核心,激活基層干部和人才隊伍活力。習近平提出,“農村要發展,農民要致富,關鍵靠支部”。習近平同志以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為先導,強化農村黨風廉政建設,嚴查小官腐敗和“蒼蠅”,初步凈化了基層風氣。在此基礎上,提出加強基層組織帶頭人建設和黨員隊伍建設,提升村干部“一定三有”保障水平。提出要重視本土“永久牌”和流動“飛鴿牌”兩類干部。基層黨組織建設和人才隊伍建設是新農村建設和農村社會治理的基礎,剔除雜質、扶正風氣、激勵人才,就會形成基層工作的新動力和新活力。
二是創新基層管理和服務,健全農村社會治理的體制機制。健全以強化公共服務為核心,政府公共服務下沉與基層群眾參與緊密結合的農村社會治理體制。首先,深化鄉鎮行政體制改革,完善鄉鎮政府功能。進一步理順鄉鎮政府與村民自治組織的關系。其次,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實行“一站式一條龍服務”,建立村級綜合服務站和鄉鎮服務中心,便于服務農民群眾、了解民情,提升農村社會管理服務水平,解決長期困擾基層群眾的各種難題。再次,深入推進村務公開、政務公開和黨務公開工作,實現村民自治的制度化和規范化。
三是建立黨群協商民主機制,擴大農村基層民主。習近平同志提出,要“用心聽民聲,以情察民意”,切實“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建設農村社區民主協商議事平臺和機制,是引導農民群眾合理表達利益訴求、化解矛盾糾紛、行使民主權利的重要途徑。
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為農村發展注入新動力
新農村建設取得成功的關鍵點,是就農村建設農村,還是在國家工農和城鄉整體規劃中建設新農村,習近平同志明確提出城鄉一體化融合發展的方向和目標。他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將工業和農業、城市和鄉村作為一個整體統籌謀劃,促進城鄉在規劃布局、要素配置、產業發展、公共服務、生態保護等方面相互融合和共同發展。”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必將給農村發展注入新的動力,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改革發展進程、共同享受改革發展成果。
(作者為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教授)
責編/楊鵬峰 美編/李祥峰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