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漢林 農業部科技教育司《美麗鄉村建設投資》課題組成員
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全面發展生態農業,2014年,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新型城鎮化關系發展轉型、改善農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我國未來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重大戰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中國夢”其本質是國家富強,人們幸福。要實現“中國夢”關鍵在農村,核心是解決好“三農”問題。胡石英老師作為農業部“美麗鄉村”課題組組長,2014年帶動“美麗鄉村”課題組成員三次到重慶實地考察,最后選擇重慶南山村作為“美麗鄉村”的試點。
我主要講一下在建設“美麗鄉村”中,應該把握的幾個方面,一是要堅持以生態理念推動“美麗鄉村”建設。多年來,胡石英老師一直關注以生態環保、城市安居、生態環境的公益事業,提出生態綜合體,不斷從人類居住、歷史環保、生態平衡、回歸自然、可持續發展方面做了很好的闡釋,從材料結構、工程機構方面給了很大的支撐,降低了費用,真正實現自然生態與人類生活的和諧統一。在“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要在干部中樹立生態意識,一方面要落實干部的生態保護責任制,在“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增強預測發展、平緩發展、低碳發展的意識,要遵從鄉村自然發展規律。其次,在規劃上要建設生態理念,要以產業生態化的發展方向,做好頂層設計;要堅持政府主導、農民主體、企業主辦、社會主推,在建設中要增加生態科技,圍繞農業科技創新、環保科技創新,從信息、金融、人才各方面為農業生態科技產業提供支撐。在群眾中要形成生態隊伍,加大群眾生態思想的教育,強化群眾生態保護意識。努力構建支撐“美麗鄉村”的生態綜合體系,以重慶南山村為例,南山村處于城市和鄉村的接合部,農村勞動力90%進城務工,耕地閑置高達70%,土地稀缺,所需建設用地與土地資源的緊張矛盾明顯。園區經濟發達,工業化進程造成的環境壓力較大,在開展美麗鄉村試點,達到產權互動、要素聚集、資源節約、和諧發展的目標,達到以近郊帶動遠郊共同富裕的生態城市化產業集群,形成具有文化特色的生態小鎮。重點打造幾個方面,一是生態居住環境的打造,利用眾多成熟的高新技術和建設模式因地制宜,對土地的整治和現有建設土地的綜合利用,建成“三養”中心。
二是建成露天蔬菜還有生態科技、教育基地、水果種植基地,提高土地利用率,減少土地資源消耗。生態農業體系建設,現代一體設施農業,堅持農商一體循環再生的生態農業產業現代化原則,創建一個露天種植、景觀化種植、土壤有效改造、農產品倉儲物流為一體的現代一體農業園區,解決農業的高投入、高風險、低回報的問題。堅持就地取材,變廢為寶的生態原則,通過資源再生流水線工藝第三代資源化再生,將城市和農村的垃圾變廢為寶,循環利用資源,減少資源消耗,保護生態環境,降低項目的成本。達到同產連銷,打造三網合一的體系,打造綠色食品安全,實現綠色農產品從農民到市民餐桌的一站式配送,減少中間環節,提高農民的出產率、利用率,解決農民產銷食品安全問題。
三是在建設當中要有模式創新,在這個項目過程當中,人本、治本,貢獻智慧的專業管理團隊,擁有投資主體,三方合作各自發揮優勢。在運作模式上的創新,農業用地采取農村合作社加土地流轉,農民將自己的土地成為合作社的土地,合作社將集中的土地進行流轉,部分的建設用地可采用,農民將宅基地交給合作社進行集中建設,按原有的置換標準進行置換。在管理機制上的創新,采取農商合作社管理,農民通過農商合作社成為項目的主人,把全部精力投入項目的打造,減少決策的失誤,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工商資本和投資方負責資本監管,減少成本。
責編/張寒 美編/于珊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