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創新基層社會治理,深圳市龍崗區以客家人聚居地特色為依據,創新推出著力解決社區民生微實事的“社區民生大盆菜”項目,采取社區居民“點菜”,政府“買單”的方式,立足于老百姓最迫切需求和普遍關注的小事、急事、難事,通過系統化、規范化、常態化辦理,真正讓廣大群眾親身參與到民生建設中,享受實實在在的民生便利,探索實現法治、自治、共治相互融合的社會治理新模式。
為總結龍崗區依托“社區民生大盆菜”項目推動基層治理創新實踐的成功經驗,人民日報社人民論壇雜志社組織來自民政部、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等單位的有關領導和專家,組成專題調研組,于2016年1月29-30日對龍崗區進行了深入的實地采訪和座談調研。
多措并舉探索社區基層治理新思路
“貴在民生”,以民生需求為導向,抓好民生實事落實。龍崗區委區政府把“社區民生大盆菜”改革項目作為全區工作的重中之重,遵循民生至上、民意集中、公開透明、多方參與、節儉高效和轄區人口全覆蓋等六大原則,通過建立區、街道、社區三級民生實事常態化公開征集辦理機制,推進“社區民生大盆菜”項目的實施。以解決居民生活中的小事、急事、難事為依據,采取社區居民“點菜”,政府“買單”的方式,將項目分為工程類、服務類、貨物類三大類,以推進小區文體設施完善、社區環境美化、各類技能培訓等為目的,實現社區居民的“我的實事我做主”。
“重在機制”,完善相關保障機制,促進項目盡快落實。龍崗區政府成立了民生“大盆菜”領導小組,制定了統籌聯動和馬上就辦的工作機制,出臺《“大盆菜”項目管理暫行辦法》、《龍崗區“社區民生大盆菜”改革項目專項經費實施細則》等相應的方案、管理辦法、專項經費實施細則;結合當前社區治理實際,加快“雙創”、“智慧社區”等項目的融合,著力使這些民生項目實現快速征集、快速決定和快速落地。
“贏在深入”,深入基層、廣納民智,實現項目的深入落實。一是深入基層,匯集民意。區政府分管領導帶領區社工委、民政局等相關部門人員深入香港調研學習,借鑒他們的社區服務經驗。走訪全區每個社區,傾聽群眾聲音,了解群眾需求。二是各方指導,集聚智慧。邀請市區相關職能部門的負責同志,及有著豐富基層經驗的社區代表,組織座談。集聚各方智慧,收集和采納有指導價值的建議。三是廣泛宣傳,營造氛圍。通過社區宣傳欄、小區通道等張貼公告報紙,電視的宣傳、互聯網平臺的推送以及社區居委會、和諧社區促進會和社區熱心人士的積極動員,使社區居民對“大盆菜”的形式、內容、程序得到全面的了解。
“社區民生大盆菜”項目的生命力之所在
政府治理理念轉變的重要表現。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自我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社區民生大盆菜”項目將集納民智與改善民生相結合,社區多元共治與多元善治相結合。實現了多元化、自下而上、雙向度的社會服務,促進群眾在城鄉社區治理、基層公共服務和公益事業中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無疑是踐行社會治理理念創新的實踐探索。
基層公共服務供給模式的重要創新。“大盆菜”改革項目的制度設計力求從“政府配菜”向“居民點菜做菜”轉變,在現有法規政策框架下,著力優化簡化程序,由社區居委會主導,由社區和諧共建促進會討論票決,以群眾需求為導向,“有什么問題就重點解決什么問題,群眾需要什么就重點幫助解決什么”,打破了以往“一把尺子量到底”的體系,提出了對社區服務進行“供給側改革”,要求各社區干部重點關注本社區居民的共性需求,重點破解本社區存在的突出難題,增強社區服務的針對性。
基層黨建活力的觸角延伸到社區居民的一線。作為國家治理體系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社區治理是國家治理在城市社區的表現形式,而社區黨建則是社區治理的基石和保障,二者相輔相成、密不可分。黨的建設是加強黨的領導核心的最大關鍵所在,通過“社區民生大盆菜”項目,各個街道、社區把項目的落實和黨工委的工作緊密結合,在做到百花齊放、富有特點的基礎上黨的核心地位不動搖、作用發揮不放松。
貫徹落實“四個全面”和“五大發展理念”的有效舉措。探索實踐的社區民生“大盆菜”的創新項目,使黨委和政府的決策在社區一線落實,民情民意在社區一線掌握,干部作風在社區一線轉變,共享發展的理念在社區一線得到體現,讓每一個老百姓都能享受到發展的成果,不僅是踐行“三嚴三實”的生動實踐,也是貫徹落實“四個全面”和“五大發展理念”的積極舉措,更是探索社區治理能力和實現治理能力的有效路徑。
未來發展的藍圖與愿景
龍崗區的“社區民生大盆菜”項目,立足民生實際,既秉承了傳統社區在新時期發展的規律,又實現了新技術環境下的有效創新,在加強黨的基層建設、推動社區治理現代化、促進城鄉經濟發展等方面都具有典型的示范意義。在今后的發展進程中,通過持續、完善的落實,進一步推進創新實踐工作,打造具有可復制性的社區治理樣板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首先,探索建立一套完整的流程評價、監督與考核體系,在落實方面做到更加精準化、精細化,構建網狀治理體系,通過信息化平臺建設等多元化的手段和方式,探索提升基層社區治理能力與基層善治的長效機制,進而為推動基層善治提供機制保障。其次,探索多元化主體參與。龍崗區經濟相對較發達,項目推廣經費較為充足,如何能夠將“大盆菜”經驗推廣到欠發達地區值得探討,應該加強自身建設,調動與激發社會力量和社會資源共同參與,在深度、廣度上取得持續的進展,盡快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試點經驗。再次,堅持傳承和創新相結合,充分發揮媒體的宣傳導向作用,總結龍崗在創新改革和發展中的新思想、新觀點、新成就,真正做到創新與發展的統一,理論與實踐的統一。
責編/張夏夢 張小青(見習) 美編/于珊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