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的養老需求
目前,專家學者們在養老這一問題上使用的提法相當多,如“養老模式”“養老方式”“養老形式”“養老制度”“養老體系”“養老機制”等等,“養老”在概念上遠未達成共識。養老概念的模糊也進一步表明中國的養老模式將在摸索中不斷前行。中國現有的養老模式主要有家庭養老、社會化養老、自我養老和居家養老四種類型,這四種養老模式基本上涉及了老齡人口經濟供養、生活照料及精神慰藉三方面的需求。
個體特征影響養老模式選擇
調查發現,性別的差異影響養老模式的選擇。不同性別在對社會保障的認知及要求上存在著一定的差異。男性對于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相對較強,眼光相對長遠,對社會養老保險的支付意愿強于女性。我們此前實施的相關調查中,受訪男性對社會化養老的選擇比例高于女性。專家認為,女性相對于男性而言,是社會的弱勢群體,她們的經濟安全狀況和自我保障能力相對于男性要差,因此,她們對家庭養老和居家養老的依賴性較強。
此外,隨著文化水平的提高,人們對養老風險的意識很可能會增強,對于正規化養老模式的認知也會更全面,傳統的養老觀念對其約束力隨之減弱,從而選擇正規化養老模式的可能性會增大。調查顯示,小學以下(含小學)學歷受訪群體均選擇了家庭養老和居家養老的養老模式。但高學歷人群對養老模式的選擇開始出現多樣化,表現為根據自身條件對不同的養老模式做出選擇,而不再僅僅限于以家庭為基礎的養老模式。
依常識來看,單身者比已婚者選擇社會化養老模式的可能性要大。單身者較之已婚者而言,由于缺少子女這個家庭養老的首要條件,基本沒有家庭養老的資源,故選擇正規化養老模式的意愿較大。但調查結果恰恰相反,已婚者選擇家庭養老模式的比例低于單身者;在社會養老的新型養老模式選擇上,已婚者選擇比例高于未婚者。這一結論,可能反映了當前子女養育成本對養老意愿的影響,有待進一步探索研究。
調查結果還證實了健康程度越低越傾向于選擇社會化養老這一結論。患病者與健康者在社會化養老模式選擇上態度迥異,前者對社會化養老模式的選擇比例遠高于后者。對于無勞動能力的患病者而言,完全傾向于居家養老的模式,以依托政府和社區的力量在自己的住所安度晚年。
在戶籍方面,具有城鎮戶籍的受訪者選擇家庭養老模式的比例高于農業戶籍受訪者。農業戶籍受訪者選擇社會化養老模式的比例高于城鎮戶籍受訪者,這一現象直接與當前農村“空巢”狀況掛鉤。選擇社會化養老,也成為農業戶籍受訪者應對“空巢”的權宜之計。
調查還發現,收入狀況和財富水平對受訪者選擇養老模式產生作用相反的兩種影響。一種是正面影響,即受訪者所持有的財富越多,其支付能力相對較強,故依靠自身收入來源的自我養老模式選擇比例隨著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另一種是負面影響,即經濟實力越強,受訪者對養老風險的厭惡程度和規避傾向就越不強烈,選擇社會化養老模式的比例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