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蘇共失去執政地位給中共從嚴治黨提供了歷史鏡鑒。新形勢下從嚴治黨必須全面、系統地落實治黨要素,構建加強制度建設、提升個體素質、營造文化環境等全方位、全過程的治黨機制,將從嚴治黨貫穿到全面加強黨建之中。文章深刻反思蘇共失政地教訓和經驗,為新時期如何切實有效的推進從嚴治黨工作提出了具體建議。
【關鍵詞】蘇共失政 系統要素 從嚴治黨
【中圖分類號】D262.6 【文獻標識碼】A
當前,國內外形勢日新月異,從嚴治黨的任務比以往任何時候更為緊迫和繁重。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只有客觀審視中國共產黨當前面臨的形勢和任務,以蘇共失去執政黨地位(以下簡稱蘇共失政)的教訓為鑒,深刻反思蘇共失政的教訓,認真總結我黨從嚴治黨的經驗,才能把握從嚴治黨的基本規律,切實有效地推進從嚴治黨工作并始終堅持從嚴治黨。
蘇共失政的成因與教訓分析
蘇共失政成因分析。學界普遍認為,蘇共執政失敗的主要原因在于國際和國內因素的共同作用,而其中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并認為眾多內部因素中,最核心的因素是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起主導作用。在總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筆者基于系統論角度,剖析蘇共失政的內部因素,認為主要來自組織環境、個體要素以及文化氛圍三個方面。
組織環境。久加諾夫在對蘇共失政的教訓進行總結時就曾指出:蘇共之所以失政,長期一黨專政制度下的“三壟斷”是其喪失政權的主要原因。即壟斷權力、壟斷資源與經濟利益、壟斷真理,導致蘇聯國內意識形態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和經濟制度高度專制。
首先,權力的壟斷孕育了脫離人民的特權官僚階級,導致蘇共領導人的權力脫離了政府和法律的約束。權力長期由蘇共壟斷,黨國不分、黨政不分,人民無法真正當家做主。本應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的蘇維埃,其權力被逐步弱化,事關國計民生的重大決策不需通過蘇維埃政權來決定,而可以通過總書記個人的小圈子來決定。蘇共最高領袖成為絕對權威,選舉制和任期制被廢除,各級干部均由組織部門任命,總書記和各級第一書記手握重權,游離于監督和制約之外。缺少群眾的制約和監督,蘇共不再是群眾利益的代表,而成為了各級官員利益的代表①。權力結構缺乏監督制衡,尤其缺乏異體監督制衡力,權力的運行不能循環閉合,監督的斷裂短路使黨和國家的性質發生根本改變。
其次,資源和經濟利益的壟斷,導致社會資源被大量用于軍事工業,社會經濟生活缺乏應有活力,人民群眾生活水平得不到顯著提高,對蘇共的不滿情緒日益增加。蘇聯屬于多民族國家,對既得利益集團專制腐敗的那些不滿情緒容易被少數民族轉化為民族矛盾,當矛盾積累到不可調和的地步,就會導致民族動亂和國家分裂②。由此可見,長期以來所形成的高度專制的意識形態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和經濟制度,已經孕育了特權官僚階級脫離人民,民族矛盾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
再次,壟斷真理,背離了黨的性質和宗旨,失去了人心,最終遭人民拋棄。在長期執政過程中,蘇共忘卻了共產黨是工人階級的政黨,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拋諸腦后,辜負了人民的信任,破壞了黨群、干群關系,損害了黨的光輝形象,結果失去了人民群眾的信賴和支持,導致在蘇共解散、國旗落地的關鍵時刻人民無動于衷,不愿捍衛自己的黨和國家。
個體要素。在權力壟斷的背景下,蘇共高級領導干部個體開始背棄政治信仰,迅速地從人民“公仆”轉化為人民的“主人”,大肆搜刮國家財富,導致蘇聯國內貪污腐敗盛行。從赫魯曉夫時代開始動搖的,蘇共黨內高層領導個體的信念離原來的道路越來越遠,直至徹底背棄了蘇共的政治信仰。正如前蘇聯著名歷史學家羅伊·麥德維杰夫所言,從八十年代開始,絕大多數的蘇共領導己不再是社會主義的狂熱支持者,在蘇共及其思想理論互解的過程中,他們中的許多人看到了自己的機會。蘇共干部隊伍的普遍腐化和教條主義使蘇共喪失了基本的抵抗力。1991年6月蘇聯的一次調查數據表明,76.7%的蘇共高層領導人認為蘇聯應該實行資本主義。連蘇共黨內最大的獲利階層都不支持蘇聯繼續走社會主義道路,作為社會底層的蘇聯人民更沒有支持蘇共的理由。蘇共最終被他一直所代表的人民所拋棄,這是蘇共亡黨亡國的決定性因素。
文化氛圍。在 “三壟斷”文化氛圍中,忽視意識形態領域的陣地建設,喪失了維護國家存在合法性的功能。不同于官方的意見被冠以異端邪說,以專政工具施以整肅、鎮壓,更有甚者,或關進瘋人院、或被投入監獄,以至被剝奪人民權利,驅逐出境。雖然蘇共原本一貫奉行馬克思主義一元化,但由于長期以來對黨內意識形態工作缺乏足夠重視,因此逐漸失去了對意識形態的引領與管理,使得黨內黨員和黨外群粽的思想信念混亂,摧毀了人民群眾的共產主義信念和社會主義價值觀念,動搖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大廈的基礎。最終,面對帝國主義的和平演變,蘇聯不得不改旗易幟。這一教訓告誡我們: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是保持黨的事業長期興旺發達的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