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八大以后,我國形成了“中國特色的大國外交戰略”,這一新的外交戰略決策,既體現了對毛澤東“三個世界劃分”外交戰略思想的理論繼承,也是“三個世界劃分”理論和當今中國國際外交戰略新特點的綜合體現。因為,它不僅延續了中國作為第三世界國家的自我身份的明確定位,同時也拓展了新的外交戰略的博弈范式。
【關鍵詞】毛澤東 三個世界劃分 大國外交
【中圖分類號】A48 【文獻標識碼】A
毛澤東“三個世界劃分”理論的提出背景
20世紀40年代末(1947年),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世界,開始了二戰后的全面冷戰,也逐漸形成了以美國和前蘇聯為代表的兩大陣營長期對峙的局面。1950年7月7日,美國以聯合國軍名義發動了侵朝戰爭,與原有的社會主義國家進行了全面對抗。朝鮮戰爭后,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不僅加大了對我國南部的新月型封鎖(即所謂“第一島鏈”),而且在國際范圍內對我國實行全面制裁,這使得剛剛誕生的社會主義中國,面臨著十分嚴峻的國際政治環境。
另外,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加入的蘇聯社會主義陣營內部也同樣出現了非常嚴重的問題。這時蘇聯的大國沙文主義日益凸顯,并對我國政治、經濟和軍事進行全面干預,導致原本社會主義陣營的中蘇關系也日趨緊張,并最終于20世紀50年代末發展到嚴重破裂和對峙。這時的蘇聯背信棄義,單方面撕毀合同,撤走專家,并在我國北部邊疆進行了全面軍事包圍。這直接導致我國本已十分惡劣的國際環境更加雪上添霜。
對此,毛澤東開始探索和尋求破解這種嚴重國際困局的新的戰略支點,即以亞非拉貧窮落后國家為基礎的新的戰略支點,用這樣的戰略支點來破解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當時對我國形成的包圍和封鎖,并以第三世界國家的力量抗衡推行霸權主義的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三個世界劃分”理論正是在此背景下提出的。這一理論是毛澤東關于國際上“有兩個中間地帶”和“三種力量”思想的發展,具有豐富的內涵和強烈的歷史意義及政治意義。
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論的基本內涵及時代意義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的外交歷經了三大主題,分別是第一個三十年(1949~1979年)的安全外交,外交的任務主要是維護政權的安全和國家的安全。第二個三十年(1979年到2010年)的發展外交,外交主要服務于經濟建設。2010年以后進入了第三個階段,就是大國外交。①
大國外交與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內涵。所謂大國外交通常有兩種解釋,其一是基于對象界定,如果一國的外交以大國為對象,即使它是一個小國,它圍繞大國開展的外交也是大國外交;其二是基于主體界定,一國自我定義為一個大國,從這個自我定義出發,界定自己的利益目標、運用與大國地位和能力相匹配的手段開展的外交就是大國外交。中國特色大國外交這里講的大國外交就是第二層意思,即中國基于自己的大國身份開展的外交。②
2014年11月28日至29日,中央外事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習近平在會議上提出中國必須有自己特色的大國外交,“使對外工作具備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自此,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時代來臨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基本內容包括,在黨的領導下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不稱霸的合作共贏理念;堅持全世界各個國家共同發展、共同進步;堅持不干涉他國內政;堅持對發展中國家的支援與幫助等。
提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時代意義。2010年,中國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實體,面臨的國際環境也發生了變化,無論從國內還是從國際來看,中國的外交必須轉型,不能再保持“韜光養晦”的基調,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領導集體適時提出要實施中國特色大國外交,這一全新的外交舉措,較之以往的外交實踐,更具有豐富的時代意義。
第一,體現了中國堅決履行大國責任的政治態度。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的綜合實力不斷增長,當前的中國已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發展中國家,事實上中國已經具備了一個世界大國的實力與水平。但是,實力的增長必然帶來更多的國際責任,近些年,“中國責任論”這一國際話語不斷被熱炒,國際社會不斷涌出對中國作為大國需要擔當責任的各種輿論,作為國際社會的重要一員,中國從未回避應該擔當的國際責任,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論的明確提出,更鮮明而實質的回應了國際社會的各種疑問,向國際社會旗幟鮮明地擺出了中國堅決履行大國責任的政治態度。
第二,開創了中國在全球治理問題上的“中國特色”道路。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各國之間的聯系不斷加強,“在這樣的世界上,國家安全與全球安全相互依賴,主權國家采取單方行動已經無法保護自己的國民”,③亦無法有效應對出現的全球性問題。多年來,全球各個國家通過國際組織、國際制度應對全球性問題,但核心和主導權依舊在西方世界。中國的崛起不僅為自身爭奪了話語權,也為東方世界贏得了發言權,更為東方文化,尤其是中國傳統文化在全球治理方案上創造了機會,相信定會在全球治理問題上體現出更多的中國特色。
第三,為中國塑造了良好的大國形象。中國特色的大國外交強調要具有全球視野、戰略目標、持續穩定的外交;強調和平、合作、共贏等“協和萬邦”的理念,這些基礎內容明確指出了中國外交發展的方向,徹底粉碎了中國威脅論等負面的中國形象,更有利于為中國塑造負責任、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良好大國形象。
第四,彰顯了中國外交的核心價值觀。外交核心價值觀指的是“國家行為體對國際關系的本質、規律和走向,外交的宗旨和原則,國家身份與國家利益等外交事務的重大問題的核心信念、根本主張和基本態度,也是其實施外交行為的基本準則和評價其他外交行為的是非標準”。④事實上,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論正是當前中國外交的核心價值觀,它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順應國際關系發展潮流,是偉大中國智慧在外交層面的顯現。
第五,更有利于推進中國夢的實現。中國夢即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是中國人自我價值、國家價值的統一追求,中國夢的實現不僅體現在綜合國力的增長上,也體現在外交途徑上。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擺脫了中國外交以往斗爭或者低調的歷史痕跡,大國外交四個字充分體現了中國的國家實力,中國特色彰顯了民族自豪感,這一外交理念的轉變本身就是中國夢最好的闡釋之一。另外,中國特色大國外交還可以幫助我們構建穩定健康的大國關系,并繼續獲得發展中國家的支持,這樣的國際環境更有利于中國夢的實現。
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是毛澤東“三個世界劃分”理論的具體實踐與延伸
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是中國外交固有理念的傳承,更與毛澤東“三個世界劃分”理論具有密不可分的關系,既是對中國外交固有理念的進一步拓展,也是在毛澤東“三個世界劃分”理論指導下的具體實踐與延伸。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戰略中對發展中國家的外交策略是對毛澤東“三個世界劃分”理論的繼承與發展。毛澤東認為中國有責任也有義務幫助第三世界國家發展民族經濟,在20世紀70年代中國國力落后的情況下,依然給予第三世界國家經濟援助,并堅持平等互利的原則。
新時期,習近平也堅持了毛澤東的對外援助思想,加強與第三世界國家的友好合作關系。2013年初,習近平就任國家主席的首訪目的地之一就是非洲,并在南非出席了金磚國家領導人峰會,彰顯了中國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對非洲等廣大發展中國家的重視。中國與巴西、印度和南非一道,推動成立了金磚國家銀行并建立了應急儲備安排,大大提升了新興國家在國際金融體系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中國提出了“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倡議籌建絲路基金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以增加亞洲國家的互利互通和互利共贏。中國還承辦了亞太經合組織(APEC)北京會議并力推亞太貿易區“北京路線圖”,邁出了亞太自貿區建設的歷史性一步,向世界展現了中國致力于推動區域合作與發展的信心和能力。
長期以來,中國一直把發展中國家視為自身外交戰略的基礎,注重開展與這些國家的團結與合作并由此建立了深厚的歷史友誼,這是自毛澤東“三個世界劃分”理論外交以來的最顯著的特色。在當前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理念中,這一特色仍舊繼續保持并發揚。習近平在訪非時用“真、實、親、誠”四個字高度概括中國的對非政策,指出對待非洲朋友講一個真字、開展對非合作講一個實字、加強中非友好講一個親字、解決合作中的問題講一個誠字,他還提出“中國夢”攜手“非洲夢”的美好愿景,承諾中國永遠與非洲國家站在一起,永遠做非洲國家的好朋友、好兄弟、好伙伴。習近平還指出發展中國家是中國“走出去”的重要目的地,是中國外交可以倚重和依托的重要戰略力量,作為一個快速崛起的新興大國,中國將始終與廣大發展中國家站在一起,在維護和增進自身利益的同時注重發展中國家的共同利益,在重視自身發展的同時注重推動發展中世界的整體發展與復興。中國正在以自己的行動證明,中國是發展中國家利益的積極維護者,是發展中國家和平與發展的主要推動者,是發展中國家正當權益的堅定擁護者。⑤
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論中中國身份的定位與“三個世界劃分”理論中對中國第三世界身份的定位保持了一致性。毛澤東“三個世界劃分”理論中明確指出中國屬于第三世界,當時中國的綜合國力非常弱,一窮二白。冷戰結束以后,第三世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主要體現在各國內部的貧富分化以及各國間的發展差距擴大。一些國家成為新興工業國家,另一些則面臨被邊緣化的危機。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第三世界國家中的一員,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迅速,綜合國力有所增強,并且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有著較大的政治影響力。但中國第三世界國家的身份不會改變。尤其是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西方國家開始肆意傳播“中國威脅論”,認為中國對第三世界國家的支援是掠奪其資源與財富,中國的發展將會是世界動蕩不安的最大危險因素等等。這些謬論嚴重影響了中國在第三世界國家中的威信,而破解這些理論最好的方法就是重申和強調中國第三世界國家的身份。
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基本原則可以歸納為“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一個中心是指中國仍然是發展中國家的基本國情決定了中國外交應以服務于國家發展為中心,更加積極有效地為全面建設成小康社會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兩個基本點是指中國要維護中國在世界上的正當利益和促進與世界其他國家的互利共贏。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特色之源有三個:來源于中國所堅持的社會主義理念,來源于中國的傳統文化,來源于新中國外交的優良傳統。⑥一個中心明確了中國發展中國家的身份,這三個來源于體現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理論自信、文化自信和實踐自信。要求中國的外交始終明確中國的身份,在外交中堅持反對霸權主義、反對干涉別國內政。
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繼承了“三個世界劃分”理論中第三世界國家博弈理論的范式。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繼承了毛澤東“三個世界劃分”理論中第三世界國家博弈理論的范式,對依舊橫行的霸權主義予以充分的打擊。2013年10月,習近平提出倡議建設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簡稱亞投行(AIIB),目的是為促進亞洲區域的建設互聯互通化和經濟一體化進程,并且加強中國及其他亞洲國家和地區的合作。經過兩年的籌劃和建設,2015年6月29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協定》簽署儀式在北京舉行,亞投行來自五大洲的57個意向創世成員國財長或授權代表出席了簽署儀式。亞投行的成立遭到美國極力反對,其公開聲稱亞投行是中國對亞洲進行政治擴張的工具,美國的一系列挑撥活動暴露了其霸權主義的心態。中國主張籌建亞投行是中國對外戰略的一部分,但絕不是對外擴張戰略,亞投行的包容性和開放性都非常高,它契合了廣大亞洲國家的需求,是對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的有益補充,也是對美國主導的國際金融體系的有益補充,同時也是對國際金融機制的挑戰和激勵。亞投行的成立幫助中國和亞洲其他欠發達國家爭奪了話語權,也是中國對美國霸權勢力的一種突破。
2013年9月,習近平在出訪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期間,先后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一帶一路)的重大倡議。“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以中國加強與周邊國家的合作為基礎,逐步形成連接東歐、西亞、東南亞的交通運輸網絡,鞏固了中國和中亞、東南亞國家的經濟合作,更能改善中國與這些國家的關系,加強互聯互通,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和受益;另外一方面隨著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也會對阿拉伯國家和東歐國家形成輻射作用,從而增強中國的影響力。
亞投行的建立和“一帶一路”的建設都是幫助中國與更多的發展中國家成為朋友,建立命運共同體,是用“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的辯證方式,破解霸權于無形,是毛澤東當年第三世界博弈理論在當代的巧妙運用。
回顧歷史,毛澤東的“三個世界劃分”理論幫助新中國實現了外交的破冰之舉,影響了當時整個世界的局勢。當今,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等影響世界和平的因素依舊存在,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推進,全球性的問題亦層出不窮,新中國成立60多年以來,中國蓬勃發展的經濟和迅速提升的綜合國力,已備受世界矚目,這些變化著的國際國內形勢促使當代中國必須重新思考本國的外交目標,構建本國的外交核心價值觀。回顧毛澤東的“三個世界劃分”理論,我們不難發現,縱觀世界局勢風云變化,“三個世界”的本質狀態卻從未改變,毛澤東的“三個世界劃分”理論依舊是當今我國外交實踐的核心指導理論,第三世界越團結、越強大,世界和平才能越有保證。在過去的六十多年里,中國在第三世界國家的地位一直呈上升趨勢,不僅因為政治影響力的增強,更因為在過去的六十多年里,中國既發展自己也幫助發展中國家發展。當前中國已經具備更多的優勢去整合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政治等資源,在國際政治、經濟的游戲規則中增強話語權,影響規則的制定,從而重構政治、經濟新秩序。這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開端,也是毛澤東“三個世界劃分”理論與當代外交與時俱進融合的絕佳體現。中國特色大國外交需要在不斷的外交實踐中進行理論的豐富,更要秉持中國特色。
(作者單位:四川外國語大學重慶南方翻譯學院思政部;本文系2015年重慶市教委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論毛澤東‘三個世界’外交戰略劃分理論的形成及其實際意義”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5SKG237)
【注釋】
①②吳心伯:“大國外交:挑戰與應對”,《東方早報》,2013年3月18日。
③[美]布魯斯·瓊斯,卡洛斯·帕斯夸爾,斯蒂芬·約翰·斯特德曼:《權力與責任: 構建跨國威脅時代的國際責任》,秦亞青等譯,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9年,第3頁。
④王存剛:“論中國外交核心價值觀”,《中國外交》,2015年第5期。
⑤羅建波:“萬隆精神與中國大國外交的時代特色”,人民網,http://politics.people.com.cn ,2015年4月27日。
⑥“探索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之路—王毅部長在第二屆世界和平論壇午餐會上的演講”,外交部網站,http://www.fmprc.gov.cn ,2013年6月27日。
責編 /張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