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5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2016年首要任務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核心是“去產能”,彰顯了“去產能和去庫存”的緊迫性和重要性,并決定以鋼鐵和煤炭行業作為本輪去產能和重拳治理僵尸企業的突破口。回顧歷史,20世紀90年代中國也出現了一輪產能過剩和去化艱難的發展歷程,梳理剖析,以史為鑒,以期為本輪去產能提供有益啟示。
【關鍵詞】90年代 去產能 去庫存 【中圖分類號】F124 【文獻標識碼】A
20世紀90年代去產能的背景與措施分析
1992年黨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國有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目標。市場經濟的春風和現代企業經營自主權的擴大掀起了一輪新的投資高潮。由于長期受計劃經濟思想束縛,企業普遍對市場空間預期過于樂觀,盲目投資、蜂擁而上和重復建設導致1992年-1996年間陸續積累了大量的過剩產能。過熱投資導致通脹率攀升,不僅影響了1994-1996年間貨幣政策從緊,也使1997-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的外部沖擊下的需求減少。1997年金融危機對中國的出口產生了直接的壓力,尤其是亞洲市場有效需求減緩,需求端的壓力傳導到供給端,進一步暴露了前期企業過度擴張產生的一系列問題。如國有企業大面積虧損,多數行業產能利用率不足40%;經濟體內部出現嚴重的債務問題,三角債問題嚴峻、銀行壞賬率高企,銀行不良貸款率高達30%,財政壓力巨大。
在1998年的改革中,政府選擇的是采取更加行政化的手段來展開國企改革和去產能,并且通過先選擇重點行業做示范(紡織行業),再全面推進的方式來運作。針對產能過剩的成因,當時政府主要采取了五項主要措施:一是實施“中性偏緊”的貨幣政策,倒逼企業去產能、去杠桿。二是直接有力的行政干預,優化供給端,為市場的自動調節贏得必要時間。三是企業債權轉股權,金融政策支持托底,由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剝離銀行債務。四是1998年-2003年實施以增發長期建設國債為主的積極財政政策。五是撬動新的需求增長點。
90年代去產能取得積極效果:首先在微觀經濟層面,去產能取得顯著效果,國有工業企業數量減少,國有企業從1996年的11.38萬家下降至1998年的6.5萬家,減少幅度達到42%。整體虧損企業的勞動生產率得到了提升,以1997年底的企業數為準,到2000年底,國有及國有控股大中型企業的虧損面由39.1%下降至20%左右;宏觀層面上,勞動生產率得以大幅度提升。同時也產生了一定的負面效果:1996-1999年間國有企業就業人數下降約2200萬,2011年全國總工會公布90年代的下崗失業數字是2750萬人,企業在編員工強制性被解除用工關系,取消企業應擔負的約90%社會保障義務,下崗分流人員處于節衣縮食、四處奔波的生活窘態,國家轉型期的社會代價比較多的由下崗人員來承擔。
90年代紡織行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不亞于現在的鋼鐵、煤炭、有色金屬。90年代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紡織生產國,產量占全球的1/5,紡織工業產值占全球工業總產值的比重較大。但由于產能過剩和設備落后,當時的中國紡織業盈利空間不斷壓縮,企業虧損嚴重,冗余人員比重超過30%。而且由于紡織行業多數屬于國有企業,是當時國有工業中生存最艱難的產業,地方政府通過財政補貼和銀行貸款的托舉式維持紡織虧損企業運行的手段,越來越難以為繼。
國務院給出的紡織行業去產能的目標是從1998年開始的三年,舉全國之力,以行政手段直接下達任務來完成去產能、國企三年扭虧脫困。國家在紡織業產能出清的過程中,主要采取以下幾項措施:一是直接的財政補貼和貸款補貼。中央政府規定:每壓縮淘汰落后棉紡錠1萬錠給予財政補貼300萬元,由中央、地方財政各承擔150萬元,同時安排銀行貼息貸款200萬元,貸款的貼息資金由地方財政承擔,貸款還本期限為5年至7年。二是兼并破產政策重點向紡織行業傾斜。安排兼并破產和減員增效紡織企業537家,計劃核銷規模126億元,占全國總規模400億元的31.5%。三是下崗職工分流安置政策。1998年壓錠企業辦理退休3.5萬人,紡織工業企業下崗職工要進入本企業再就業服務中心,保證下崗職工的基本生活和養老、醫療保險費用的支付。四是在出口配額分配額度上大幅度向國內紡織出口生產企業傾斜。五是把退稅率統一提高到11%,對紡織機械出口實行出口信貸和全額退稅優惠政策,積極鼓勵紡織品出口。六是實施紡織企業債權轉股權,通過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有效剝離銀行的不良資產,把債權債務關系適時轉變為投資控股關系,極大化解和防范了企業和銀行經營的系統性風險。
經過努力,從1998年起,用三年時間淘汰落后棉紡錠1000萬錠,分流安置下崗職工120萬人,到2000年實現全行業扭虧為盈,為實現紡織工業的產業升級和轉型奠定了堅實基礎。 2002年之后紡織行業去產能效果明顯提升,新增產能得以上馬,就業人數從1999年的510萬下降到456萬,負債率持續下降、利潤率明顯提升,2002年起紗、布產量穩步提升;勞動生產率由1998年的1.75萬/人提升到2002年的3.24萬/人,增長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