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應注意的是,本次調查中,78.0%的受訪者表示,“因制度和政策因素造成的貧富差距問題,更加不能被我接受”,不僅如此,還有高達79.0%的受訪者表示,“收入水平上的不平等,會進一步加劇財富水平上的不平等”。
網友“@老-道”認為,收入差距并不能說明社會不公平,相對于大鍋飯而言,差距反而是推動力,幾乎可以認為,沒有差距就沒有動力。很多西方理論,不一定適合中國。在西方正確的理論,如果照搬可能在中國就是錯誤。就差距而言,在一定程度上還是社會進步的動力。差距不可怕,可怕的是機制不公平,人為因素制造差距。
一方面,縮小貧富差距、避免兩極分化,需要在政策和制度上作出調整,并對居民收入水平的不平等給予足夠的關注;另一方面,公眾對制度和政策因素造成的貧富差距問題更加不能接受。為此,改革分配制度,今后應重點著眼于既利于促進居民收入水平增長,又利于縮小居民間收入水平差距的制度和政策建設。
完善市場體系、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加快服務型政府建設,有利于緩解社會的貧富差距問題。
隨著政府職能逐漸向服務型轉變,政府部門直接通過財政貨幣政策干預經濟的行為將不斷減少,其更多通過建立健全市場機制、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購買公共服務等為市場的健康運行保駕護航。那么,這將對社會的分配結構產生何種影響?針對這一問題的調查顯示,分別有66.2%、61.0%、54.0%的受訪者認為,隨著“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壟斷行業逐漸被打破”、“政府購買公共服務范圍不斷擴大”,自己會變得更加富有。而銀行存貸款利率的降低(55.9%)、政府直接投資的減少(54.0%),則不會對自身的財富水平產生影響。
很多專家指出,政府直接干預過多,容易造成資源行業和一些自然壟斷行業同其他競爭行業之間產生巨大收入差距。如壟斷性企業員工特別是高管收入偏高乃至畸高;再如一些人和群體依靠權力資源得到優先發展、優先致富甚至一夜暴富的機會,而被權力邊緣化的群體,很難得到發展機會。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打破壟斷行業,實際上給予了社會公眾更多的公平參與市場競爭的機會和條件。此外,以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形式來加快完善公共基礎設施,則能夠使人們公平地享受到各類社會公共服務,因此政府職能的轉型,本質上有利于權利公平、機會公平和規則公平體系的建構。
網友“@博億通財富”認為,不能只看到財富分配中存在的問題,而不看到財富增長中存在的問題,不能只把分配看作是居民之間的問題。政府應當建立穩定的社會市場結構,讓每個居民對自己財富的增長充滿信心。只有這樣,整個社會才能處于向上的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