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海經驗對城鎮化建設的啟示
一說城鎮化,肯定是相對于農村、農業延伸出來的一個概念。最初的社會就是農業社會,怎么出現了城市,出現了城鎮化?其實就是隨著農業勞動生產力的提高,不需要那么多人從事農業生產,有了剩余勞動力,因而就有了非農產業發展的可能。隨著非農產業的發展,農村的就業結構發生了變化,剩余勞動力轉向了非農產業。在這個轉化的過程中,農村居民的生活方式逐漸轉變為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從這個過程來看,沒有不以人為本的城鎮化?,F在我們講新型城鎮化要以人為本,但在改革開放30多年中,我們有相當一段時間沒有體現以人為本。我們實際上搞的是空間的城市化,搞的是土地的城市化。讓農民工進城,造成了我們現在2億7千萬農民工;還有一些被統計成半城市化的人口,即身在城市,但是沒有城市戶口。
瓊海城鎮化率很低,為什么呢?瓊海符書記跟我解釋了一下,城鎮化率低是因為有一些農民現在不要城市戶口,但實際上已經享受到了城市居民的各種服務。要是這么算的話,中國城鎮化率很高。問題就出在我國的二元戶籍制度。按照常住人口統計,我國的城鎮化率去年已經是56.1%,但是,按照戶籍人口,我國的城鎮化率只有39.9%。對中國來說,有戶口和沒有戶口,絕大部分的地區差別很大。以北京為例,沒有戶口就沒有資格買房,更沒有資格享受廉租房和買車搖號。10年前、20年前可能是幾萬元的差別,現在是幾十萬、上百萬的差別。怎么解釋我們的城鎮化率到底有多高?這就涉及到怎么評價我們的新型城鎮化到底達到了什么樣的水平。全國2億7千多的農民工是半城鎮化,外加六千萬留守兒童、五千萬留守婦女、五千萬留守老人,人為地造成了妻離子散。用常住人口衡量,城鎮化率提高了;按戶籍人口衡量,就沒有那么多,而且事實上,很多農民工進城也不是完全城市化,這就是當今的真實的城鎮化現狀。
這應該用什么衡量呢?我贊成瓊海的做法,用市民度來衡量。不管是住在城市還是住在農村,抑或住在郊區,不管有沒有戶口,就看民眾是否真正享受到了一個市民應該享受的各種福利。如果享受了就百分之百的市民化了,如果只享受一半就是我們說的半城市化。從這點來說,瓊海經驗是值得我們借鑒的。不求名義上的城鎮化,而求真正的市民化水平,這就體現了真正的以人為本。
城市化和城鎮化的差別
我們注意到,瓊海有12個鎮,一鎮一特色,一鎮一風情,一鎮一產業,但是,我們同時也知道,城市化和城鎮化的差別是非常大的。我國有658個縣級以上的城市,剩下的是2萬個鎮,中國的城和鎮不僅存在政府層級的差別,而且現在應該說鄉鎮一級就沒有財政了。中國城市公共服務、公共設施水平遠高于一般鎮的水平。就我們鎮的人口來說,平均人口是1萬人。5萬以上人口的城鎮,大概兩千多個,也就是10%。如果一個鎮只有一兩萬人口,那么,其公共服務、公共設施能不能達到和城市相同的水平?我們說公共服務均等化,城和鎮之間都不均等,城鎮和鄉村之間又如何談均等呢?
我們知道,按照全國主體功能規劃,960萬平方公里是劃分為4個功能區的。一是優化開發區,有人開發,有工業化、城鎮化的區域優化開發;二是重點開發區;三是限制開發區;四是禁止開發區,這是生態保護地區。重點開發區和優化開發區是兩橫三縱,這兩橫三縱要構建大城市群,其他的是限制開發地區,也就是農業地區。海南肯定是屬于限制開發地區,因為要構建國際旅游島。按照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我們的城市化要走集中的道路。什么是集中?就是把大量的人力物力集中到相對狹小的土地上,讓這片土地發揮更大的經濟效益。所謂的均衡不能只是京津冀,要均衡地分布在全國大概20個左右的城市群,這就意味著城市化的道路應該是優先發展大城市。小城鎮不是不能發展,在小城市兩萬個小鎮里,我覺得最有發展潛力的無非是兩千個城關鎮,如果這些都發展不起來,另外的是沒有發展空間的。另外是特色鎮,我感覺,瓊海的12個鎮都有特色,有民族特色,有歷史特色,也有自然風光,那么,怎么就地城鎮化呢?瓊海的經驗恰恰告訴我們,它的成功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不能復制的。沒有特殊的獨到景觀、文化歷史遺產,就談什么特色小城鎮。一共600個鎮,搞了500個特色小鎮,這樣的小城鎮只能是政績工程。過去我們搞的離土不離鄉,為什么最后是自生自滅的多?瓊海探索的是不需要農民放棄農業的城鎮化,普遍的意義來說,農民還是要進入城市的,農業不存在、農村也不存在城鎮化的問題,農村只是存在著現代化問題。除非整個村歸置為城鎮了。
如何理解城鄉一體化
城鄉一體化不是把農村建設得跟城市一樣,反過來把城市建設得跟農村一樣,這就亂套了,這就不符合我國的主體功能區規劃。這是有分工的。所謂城鄉一體化指的是在制度上打破城鄉二元體制,包括醫療衛生制度、教育制度乃至土地制度。不管作為城市居民還是農村居民,我們都均等的享受基本的公共服務。當然,這里有一個問題,在農村能夠享受多少公共服務呢?城鄉之間一定是有差別的,與其建設新農村,不如致力于推進新型城鎮化,把一定的資源由城市向農村延伸,延伸公共服務,這是事倍功半的。
城鄉一體化關鍵是推進土地制度的改革,這就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所談到的要構建城鄉統籌的市場。之所以2億7千萬農民進了城,存在著幾千萬的留守兒童、留守老人、留守婦女,就是因為農民進了城,土地就撂荒。如果我們找到統一的土地市場并建立起來,讓農村有土地退出的機制,農民的三項土地權利——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經濟收益權有所保障,那么無疑會有利于解決現有難題。但是,現在的這種土地制度,農民拿著金飯碗去要飯,進了城以后,買不起房,只能當農民工,最后耗費了青春,又回到農村。長期以往,我們的城鎮化什么時候能夠達到70%、80%乃至90%?我們的現代化何年何月才能實現呢?
最后我要強調一下,瓊海的經驗有普遍意義,就是它不片面地追求城鎮化的比例,追求的是真實的城鎮化水平,另外,也沒有一味的把集體土地變成城市國有的土地,可以在土地上搞城鎮化。至于“三不一就”是我們特殊的經驗,未必能夠在全國普遍推行。所以,我建議瓊海把具有普遍意義的做法作進一步的探索,把具有特殊意義的做法進一步做實。
責編/劉瑞一 美編/李祥峰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