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京津冀城市化發展壯大的同時,面臨著資源和能源緊缺等問題。低碳規劃發展是京津冀城市協同一體化發展的重要引擎和路徑選擇。文章闡述了科學規劃城市空間結構,優化綠色交通布局;調整產業區劃結構,促進產業轉型;促進節能減排,營造低碳人居環境,加強綠化碳匯能力等應對路徑,以促進京津冀低碳城市可持續性發展。
【關鍵詞】低碳 城市 規劃 發展路徑 京津冀
【中圖分類號】F0 【文獻標識碼】A【摘要】
低碳、低碳經濟與低碳城市
低碳是在應對溫室效應、全球氣候變化的背景下提出的,代表一種新型的具有可循環性、生態性、可持續性等特點的生產生活方式,更是經濟結構、能源消費、社會生活方式、技術等方面的理念變革。①
傳統經濟是不加限度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最大限度地獲取經濟效益,消耗的資源和產生的廢棄物越多,對環境的負面影響也就越大。而低碳經濟是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充分考慮環境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以盡量少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成本,提高自然資源的利用效率,盡可能地使經濟系統與環境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和諧共生,減少環境污染,獲得經濟收益的同時盡可能地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低碳城市是在城市實行低碳經濟,包括低碳生產和低碳消費,低碳生產意味著產業結構的優化和能源利用技術的創新,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低碳消費倡導城市居民具有低碳意識和低碳消費理念,踐行低碳生活方式和行為特征。建設低碳城市,形成節能減排的低碳經濟模式和社會發展方式,不僅是城市低碳發展方式轉變的客觀要求,同時也是關系到城市未來能否健康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
低碳視域下京津冀城市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為了解城市發展現狀,本文選取了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石家莊市、唐山市、保定市等5個城市,進行了實地走訪、詢問訪談、資料查詢等調研工作,低碳視角下河北省城市規劃發展存在的問題包括:一是土地規劃利用不合理,由于城市用地方面沒有統一要求,因此粗放型擴張發展,用地布局混亂、土地浪費的現象嚴重,占用了大面積的耕地、林地,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二是產業結構不合理,城市產業結構不合理,產業發展層次低,產業鏈不完整。以傳統產業為主,其主要特征是資源、能源消耗比較大,京津冀城市產業尚未形成合力分工、功能互補、資源共享、協調發展的局面,產業協作機制建立緩慢,缺乏引導、控制與有效的合作。三是環境問題日趨嚴重,中科院對京津冀強霾污染作了分析,污染源燃煤占了34%,機動車排放占16%,這兩項加一起就占50%。其他50%來自工業、揚塵等其他方面;②優質潔凈能源利用程度、效率低,煤炭和石油在京津冀能源消費中占據著主導地位,產生大量的CO2、SO2、煙塵和工業粉塵帶來了嚴重的氣候變化和生態環境問題。四是公共交通程度低,京津冀城市群內交通建設缺乏統一規劃,城際間交通運輸結構單一,鐵路和市郊軌道運力不足,難以適應協同發展的需求;區域機場群、港口群之間缺乏分工協作,多種運輸方式間更是銜接整合力度差等。五是綠化碳匯保障能力低。目前,京津冀城市綠化建設依然處于各自為戰,零散、滯后的局面,整體綠化狀況差強人意,致使環境的自凈能力和儲碳能力大大下降,與公眾強烈的環境訴求不相適應,導致碳匯吸收能力低下。六是居民低碳意識還較薄弱,城市居民環保意識不強,浪費資源、破壞環境的現象隨處可見,城市垃圾分類不到位,也是造成城市碳排放多的重要原因。
京津冀協同發展低碳城市空間規劃及發展路徑
低碳發展是城市的未來,結構性政策與實體機制改革的配套實施會帶來經濟和社會深刻變革,京津冀低碳城市建設應遵循“協同、有序、高效、持續”的原則,共同構建低碳城市發展愿景。京津冀城市低碳協同規劃發展體系框架如圖。
科學規劃城市空間結構,優化綠色交通布局。京津冀低碳城市規劃應充分考慮城市地域發展的不平衡性,形成城市長效發展機制和內在動力,對北京非首都功能控增量、疏存量等規劃均衡發展,使核心城市的擁擠程度降低,以線帶面拉動廣泛區域的中小城市,特別是濱海新區城市協調統籌發展。構建城市空間與功能相匹配的城市空間形態以及高效用地戰略體系,促進土地開發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的統一和協調發展;對城市用地加大立法監管,保證各大城市每個階段規劃目標、規劃途徑、規劃程序的高效實施,對不同性質結構用地的科學分布規劃布局,避免重復用地,統籌解決用地布局和功能分區之間的矛盾,整合空間秩序與功能效率,優化城市空間結構,為未來土地開發建設留有彈性空間,強化規劃約束生態保護隔離地帶,形成協同、互動、共生的城市發展狀態。
圖1:京津冀城市低碳協同規劃發展體系框架
京津冀區域交通體系是在統一規劃的前提下構建綜合交通網絡形態格局,促進鐵路、公路、軌道交通等交通樞紐相互對接,共同構建京津冀“三小時”經濟圈,建“一小時”交通圈、“半小時”通勤圈,打造“軌道上的京津冀”,“以地建鐵,以鐵興地”,通過城際鐵路建設帶動沿線城市經濟發展,再利用土地升值收益反哺城際鐵路建設運營。例如衡水市作為京九線沿線城市,張家口市、承德市作為首都生態涵養區及休閑旅游區,目前均沒有實現高速鐵路和動車通車;加強各城市的互聯互通和對外直達,將加快打通一批京津冀“斷頭路”和“瓶頸路”,以及城市市內軌道交通與市郊鐵路建設,實現區域內大中小城市互聯互通;力爭早日實現京津冀區域公交一卡通、客運服務一票式、貨運服務一單制,采取智能化手段提高交通便利性,完善公交線路,提倡城市居民“綠色”出行,首選公共交通,優化出行方式。
調整產業區劃結構,促進產業轉型。京、津兩大城市產業結構快速膨脹,強勁的發展勢頭使兩個大城市與周圍地區形成巨大反差。只有京、津通過產業轉移和職能分解,大城市輻射作用加強,才能夠讓河北省各級城市與大城市得到協同發展,低碳補償機制的建立將有助于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京津冀部分產業趨同,需要產業深層次規劃、合并、升級,以促進節約資源、促進效率。河北省將承接京津生物制藥、先進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專業市場和科教機構五大產業轉移。河北省中小城市建立低碳發展為導向的產業體系的協同發展與合作機制,資源優勢互補,形成有機產業鏈,減緩生態壓力。河北省承德被確定為“河北省生態環保產業示范區”和“重點支持的千億元環保產業基地”,把環保產業作為轉型升級、綠色崛起的戰略之舉,全力打造京津冀生態環保產業園。③
河北省經濟是典型的資源能源依賴型,消耗的是全國1/12的能源,創造的是1/20的GDP、1/34的財政收入。④傳統第二支柱產業如鋼鐵產業、制造業、紡織業,高附加值產品較少,因此傳統支柱產業應加快培育激活產業創新主體,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努力實現由資源型產業向創新型產業轉變,減輕對能源、原材料的依賴,改善結構偏重的狀況。河北省要改變以往粗放發展方式,切實推進產業的轉型升級,提倡清潔生產,形成高效低耗、輕重合理的格局,推進鏈狀發展的產業體系,其中保定市新能源產業體系在行業內較為領先, 應大力推廣發展。河北省城市第三產業目前仍以餐飲服務業為主,第三產業中教育留學、文化創意、金融保險、旅游休閑、信息技術、健康養老等公共服務還遠不能滿足城市居民的需要,還需著力推進其在經濟結構中的比重。
促進節能減排,改善城市環境。近年來,京津冀飽受嚴重的“霧霾危機”,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日趨尖銳。京津冀城市能源以煤炭為主,且煤炭消費總量不斷增長,環境污染狀況加劇。北京市多措并舉治理霧霾,特別是大力扶持新能源汽車企業,加快提高汽車尾氣處理技術,加速車用燃油品質的提升。天津市全力推進“以電代煤”“以電代油”支持冀霧霾治理。⑤河北省在2015年節能減排方面,將嚴格執行新環保法,出臺大氣污染深入治理三年規劃,揮“利劍”斬污,推動鋼鐵、電力、水泥、石化等重點行業污染治理,積極推行清潔生產和資源綜合利用。京津冀區域率先建立生態環境監測系統和數據庫以及環保聯合執法,對于高耗能、高污染企業采取嚴、控、管、關等措施倒逼其結構的轉型,加快節能減排技術研發、推廣和應用,積極發展以綠色能源為代表的低碳產業,如光伏發電產業、風能、太陽能及電力自動化等,實施集群發展。三地聯手積極推進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應對霧霾污染堅持標本兼治,疏堵結合,做好減煤、控車、降塵、治企等工作是根治灰霾天的積極措施,改善區域生態環境,必須以“壯士斷腕”的決心下大氣力改善自身環境,力爭讓每一寸土地納入環保監管的視線。
推廣綠色建筑,營造低碳人居環境。所謂的綠色建筑應該是節約資源和能源的建筑,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體現在建筑壽命周期內的各個時段,包括建筑施工安裝、建筑運營直至壽命終結后的處置和再利用,為居民的身心健康提供的宜居空間,綠色建筑是應與自然和諧的建筑。傳統建筑會帶來巨大的碳排放,建筑在建造和使用過程中,直接消耗能源占全社會總能耗的30%,用水約占城市市用水的47%,使用鋼材約占全社會用鋼量的30%,水泥約占全部的25%。⑥如此巨大的消耗,蘊涵著巨大的降耗空間。
自2015年7月起,河北省開始實施75%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標準》適用于新建居住建筑的節能設計,標志著河北成為繼北京、天津之后全國第3個推行75%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的省份。⑦京津冀的綠色建筑應加快發展走向規模化,同時也會有效帶動新型建材、新能源、節能服務等產業發展。
京津冀低碳城市的人居環境還要注重基礎設施的規劃建設,完善城市道路體系、危房改造、水電系統、供暖設備、環衛設施等等。京津冀城市屬于資源型缺水,2015年4月國務院發布“水十條”開啟鐵腕治理污水新常態,節約保護水資源,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⑧中水將成為城市的“第二水源”,但是中水存在著不能長效運行和水質不達標現象,處理后的中水僅用于建筑施工、小區綠化或景觀補水,對于城市居民住戶更是“叫好不叫座”,應加強中水回用監督管理,提高中水的生產量和利用率。城管系統可視化監控平臺對于交通擁堵、積存垃圾、渣土遺撒等行為及現象進行視頻實時監控,可有效提高城市精細化低碳管理水平。
加強綠化碳匯能力,提高居民低碳意識。碳匯就是指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將大氣中的CO2儲存在生物碳庫之中,綠色植物還能吸附減少苯、硫化氫等有毒氣體在大氣中的濃度,截留粉塵,阻滯揚塵,緩解城市熱島效應。綠化覆蓋率每增加10%,可使空氣中PM10含量降低3%左右,總懸浮顆粒物下降15%~20%。⑨京津冀應在實施聯體綠化基礎上設立生態橫向補償基金共建綠色生態圈,遵循生態優先、因地制宜、景觀優美、植被多樣的綠化方針,建設生態防護型、經濟林基地型、用材林基地型、花卉苗木型、公園綠地型等不同類型林帶,充分考慮土地的通氣透水生態價值和生態修復功能及植物的固碳能力,減少硬質鋪裝的使用,提倡立體綠化、屋頂綠化,堅持“修一條路,建一條綠色廊道”,綠化與道路同步實施,提高土地自凈的碳匯能力。
河北將與北京共同攜手聯合建設延懷(延慶、懷來)盆地國家級生態濕地保護區。此外,河北與北京陸續推進規劃100萬畝京冀生態水源保護林建設合作項目,2017年將完成造林40萬畝;2015年期,河北和天津將在灤河、州河流域承德、唐山、薊縣等地區,合作實施津冀生態水源保護林建設。從2014年起,河北每年都要完成造林綠化420萬畝,讓森林覆蓋率增長1個百分點。到2017年,京津冀的林木綠化率分別將達60%、 25%、32%。⑩
此外,政府要充分發揮城市居民的低碳主體作用,利用廣播、宣傳、海報、講座、媒體輿論等形式,開展富有成效的低碳宣傳活動,使城市居民認識到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提高城市居民的低碳意識,拒絕“白色污染”和使用一次性產品;提高消費素質,拒絕產品包裝上的鋪張浪費,積極倡導居民在住宅裝修、用電用水、垃圾分類、舊物利用等日常生活的各方面厲行節能減碳;從點滴做起,最終使人們形成低碳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消費行為。
京津冀低碳城市規劃發展過程中,還應加快低碳領域的技術人才培養,為推進低碳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智力與創新力的支撐。推進與完善京津冀低碳城市規劃發展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追求“質量型、低碳型”城市之路充滿艱難險阻,需要各項低碳配套政策、機制改革去推進,需要各級政府、企事業單位、每個公民的凝聚共識、務實合作、迎難而上、消解沉疴,力爭早日實現城市空間布局、基礎設施、產業資源、生態建設、社會生活一體化,真正把京津冀城市建設成藍天碧水、城綠交融、聯動集約、和諧宜居、生態文明輝映的低碳城市。
(作者單位:石家莊鐵道大學建藝學院,石家莊信息工程職業學院;本文系河北省高等學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暨石家莊鐵道大學人居環境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項目的階段性研究成果和河北省科技廳軟科學項目“京津冀協同發展視角下低碳城市空間規劃及發展路徑研究—以石家莊市為例”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5456103D)
【注釋】
①辛章平,張銀太:“低碳經濟與低碳城市”,《城市發展研究》,2008年第4期。
②白云:“汽車越增加,越要控制尾氣排放”,《燕趙都市報》,2013年3月6日。
③陳寶云:“承德打造千億元環保產業基地”,《燕趙都市報》,2013年3月6日。
④王麗,王靖:“我省防治大氣污染今年投入8億元專項資金”,《燕趙都市報》,2014年2月28日。
⑤“天津市全力推進‘以電代煤’‘以電代油’支撐京津冀霧霾治理”,《天津日報》,2015年4月11日。
⑥張潔:“未來主流建筑:本土化的‘綠色建筑’”,《燕趙都市報》,2013年6月18日。
⑦郭曉麗,劉嵐:“我省推行75%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燕趙都市報》,2013年3月6日。
⑧“國務院發布‘水十條’向水污染宣戰”,《燕趙都市報》,2015年4月17日。
⑨⑩張蓋倫,劉曉瑩,劉園園:“京津冀綠化降塵 筑起生態保護的屏障”,《科技日報》,2014年11月6日。
責編/豐家衛(實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