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國開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過程是中國文化與馬克思思想彼此交流、相互融合、共同進步的過程。分析網絡時代下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結合,可以提高馬克思主義影響力、覆蓋面及實效性,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人們的主流意識。更好地凈化網絡環境,建立健康的網絡文化,才能有效促進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
【關鍵詞】網絡時代 馬克思主義 中國傳統文化 大眾化思考
【中圖分類號】G02 【文獻標識碼】A
分析中國傳統文化與馬克思唯物理論相結合過程中出現的教訓與經驗,對于理解黨提出的發展規劃及繼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對于現階段實現由傳統文化逐步向現代文化轉型,建立體現中國特點的文化體系、建立和諧文化,探索中國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相結合的策略以及結合方式等方面具有特別重要的理論與實踐作用。當前,信息技術與互聯網持續發展,世界已經進入網絡信息時代。網絡既為人們工作與生活帶來快捷與方便,推動社會進步;也出現很多不良事物,不符合建設和諧社會基本要求。要能借助網絡化信息方式推動馬克思主義與我國傳統文化的結合與發展,讓具有中國內涵的社會主義理論和馬克思主義占領網絡、智能終端、新媒體等傳播陣地。要大力促進社會主義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建立與融合,重視人們的品德與思想教育,凈化網絡空間,更好地建設和諧社會,在促進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方面發揮出重要作用。
網絡背景下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
網絡背景下中國傳統文化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基礎。第一,中國傳統文化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發展提供生長的土壤。中國古代思想家提出的眾多社會理想中,最具影響力的便是“天下為公”的理念。《禮記》中,將理想社會設計為:天下為公、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幼有所長、壯有所用、老有所養、盜賊不興、夜不閉戶。①而馬克思主義的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在完善的制度環境中,讓人類得到全面、自由的發展。我國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盡管理論成果各不相同,但都彰顯出人們的理想訴求。馬克思主義這種外來文化,能夠得到中國人民的肯定與接受,是因為中國傳統文化與馬克思理念具有很多相似處,可以將契合點逐步轉變成為發展的生長點,促進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與中國化。
第二,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讓馬克思主義理論更加完善。馬克思主義是無產階級革命的重要武器,體現出開放包容、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在快速發展的網絡時代,將中國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有機結合,辯證的繼承與發展中國傳統文化,把傳統文化的特色與精髓融會貫通到馬克思主義理念中,讓馬克思主義理論彰顯出明顯的中國特色。毛澤東、鄧小平、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始終將馬克思主義的民族性形式與世界性內容結合在一起,通過人們熟悉、認可的民族語言表現馬克思主義的重要觀點,并逐步充實和完善馬克思主義理論。
網絡背景下中國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互動。在網絡時代,中國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互動與結合是發展馬克思主義的關鍵性環節。我國傳統文化向現代文化發展需要馬克思主義為基礎,而且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也需要我國傳統文化的協助與支持。傳統文化的時代化發展,是讓在封建社會形成的傳統文化能夠準確把握社會發展與世界和平的主題,以建設與發展社會主義為首要任務,總結群眾在各項實踐中取得的成果,讓大眾語言成為傳統文化的理論形態的過程,也是傳統文化逐步擴展其時代價值的過程。
馬克思主義與我國傳統文化的互動與結合,應該不斷吸收傳統文化精髓。馬克思主義誕生于資本主義快速擴張的年代,其主題是對資本主義全球化和現代化進行批判,體現出以實踐改變世界的特性。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在實踐與理論結合的基礎上,讓馬克思主義逐步普及化、通俗化,讓普通群眾能理解其思想精髓。②在中國傳統哲學與馬克思哲學領域,兩者在歷史觀、認識論、辯證法、唯物論等方面具有共通之處。中國傳統哲學的價值取向是注重實踐、實事求是,為其運用到馬克思主義原理與原則中打下良好的基礎。以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批判的、歷史的眼光重新認傳統文化,對傳統文化進行合理定位。網絡時代下,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是理論自身的需要、是創新傳播載體的需要,是馬克思主義實踐化、通俗化、具體化的需要。將中國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相結合勢在必行。
網絡時代中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結合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網絡時代中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結合面臨的機遇。第一,擴寬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結合的范圍。隨著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網絡媒體彰顯出資源共享、快速傳播的優勢,讓人們能快速、方便的獲得中國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等方面的資源與研究成果,提高其宣傳效果與普及范圍。在網絡時代中,衛星通訊、智能機、集成數字網、互聯網等技術的發展,造成全球領域中信息生產、信息流通、信息消費的快速發展。目前,相關部門在網絡上建立起馬克思主義、中國傳統文化等網站,內有大量的影音、圖片、文字資料方便人們學習,為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結合與傳播擴展陣地。
第二,增加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結合的傳播方式。首先,網絡的即時通訊特點為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結合的大眾化提供便利的傳播途徑。借助移動通訊與信息網絡技術,可以更好的認識群眾的思想動態,快速解答他們疑惑的問題,幫助他們真正掌握和理解我國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思想,增強思想傳播的途徑。其次,博客、論壇等為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結合提供交流平臺。博客、論壇能夠全面體現出群眾的價值觀與思想情況,馬克思主義宣傳者可以了解群眾的思想動態,能夠有針對性、有目標的,通過建立博客、網站、論壇的方式宣傳馬克思主義,對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內容進行更新,激發群眾關注、點擊、評論、轉載,幫助人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
第三,實現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結合與多向互動。新媒體與互聯網技術具有平等交互的特點,滿足人們體現價值觀、自我表達的需求,改變傳統的公眾交往方式。網絡傳播提升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大眾化的多向互動,大容量、多角度的信息資源在馬克思主義工作者與群眾間實現無限空間的溝通交流,通過不同形式的信息傳播平臺與網絡通訊工具,任何時間、地點都在進行信息交流,建立起多層次、全覆蓋的互動關系,提高馬克思主義的輻射力與影響力。
網絡時代中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結合面臨的挑戰。第一,網絡多元化沖擊中國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思想。隨著數字化技術的發展,人類開始進入數字文化、數字經濟、數字政治的新時代。網絡讓信息共享成為現實,人們的交流范圍與想象空間不斷拓展。而意識形態領域是各方勢力不斷爭奪的領地。③網絡的滲透性、虛擬性、開放性強化多元文化的傳播,其網絡信息操作便利性與超媒體性導致信息準確性與客觀性難以獲得保障,對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意識形態造成沖擊。
第二,西方網絡霸權影響中國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唯物思想的結合與傳播。據權威部門統計,國際互聯網90%是英語內容、5%是法語內容,而漢語只占0.1%。國際網絡上由于東西文化的比例失調,導致中國網絡文化傳播處于劣勢,進而影響網絡中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傳播。發達國家借助環境與技術方面的優勢占據更多網絡資源,再通過網絡信息輸出獲得文化傳播先機,限制馬克思主義宣傳,進而大量傳播西方文化與思想,在網絡中建立霸權主義,改變人們的意識形態。同時,我國技術落后,造成信息更新速度慢、點擊率少、影響力小等問題,影響甚至阻礙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
第三,網絡話語差異性影響中國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思想的認同感。在移動網絡技術不斷成熟的今天,虛擬空間中產生體現網絡特點的網絡語言體系。此背景下馬克思主義思想與我國傳統文化受到網絡話語的挑戰。首先,網絡話語差異能夠對傳播馬克思主義起到解構的作用。④網絡語言簡單扼要、個性明顯,和邏輯強、內容多的馬克思主義術語相比,其吸引力更強。其次,網絡話語差異造成人們對馬克思主義缺少認同感。馬克思主義的嚴肅性使其難以融入群眾熟悉的語境中,難以調動群眾學習的積極性,甚至會與網絡話語出現矛盾,讓人們對馬克思主義出現認知距離與認知排斥,進而影響人們對中國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唯物思想的認同感。
網絡時代下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結合的途徑
發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第一,中國傳統文化要去粗取精。西方現代文明與價值觀對我國傳統文化產生沖擊和影響,在當今網絡時代多種精神文明同時存在的情況下,只有改革中國傳統文化才能使其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中國傳統文化的生命力特別強,彰顯在凝聚力、延續力、融合力、通化力、群眾文化歸屬感與自我認同感等方面。這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內涵,在發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時是應該被傳承與弘揚的。另外改革與發展傳統文化關系著中華民族的前途,中華民族如果想在世界文化之林中擁有重要地位,就一定要為中華民族的復興打下良好的文化基礎。改革開放的實踐證明我國破除傳統體制制約后的創新力與創造力是特別驚人的。現階段,我國傳統文化中有一些保守因素,要添加新元素才能使其更好的發展。馬克思主義理念的加入,為我國傳統文化帶來新活力。
第二,傳統文化要兼顧傳統性與時代性。我國傳統文化要獲得持續發展就要符合中國歷史及社會條件,根據條件變化而相應變化,讓自己永葆活力。現在是網絡時代,在西方文明借助網絡力量不斷沖擊和影響我國傳統文化時,很多人認識到傳統文化的缺陷,面對新問題與新形勢,傳統文化發展后勁不足的原因是現代性因素較少。所以傳統文化向馬克思主義學習勢在必行。傳統文化要借助世界性、現代化的視角,重新認識世界與文化,既要杜絕盲目照搬,也要避免被西方文明同化而喪失主體性。在網絡時代新的歷史條件下,中國傳統文化想體現出現代化,就要用科學人生觀、世界觀來改造自我、認識世界,以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為原則,根據新時代特點來推動我國文化事業的發展。
借助中國風格實現兩者融合。第一,讓經典理論走進普通群眾生活。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現階段理論界分析的重要問題,從其他專家學者對其特征、內涵、方法、目標、策略等方面的探討可以了解到,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就是日常生活化。網絡時代的中國,馬克思主義思想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原因并非是其思想已過時,而是其與中國人的生活具有較大距離,難以吸引群眾的注意力。⑤所以,馬克思主義實現大眾化就要回歸群眾生活領域,對人民群眾的行為選擇與價值取向提供指導。讓人們真切的感受到馬克思主義,并通過馬克思主義的原理和原則來開展改造自我與改造世界的活動,進而實現社會、他人、自我的統一與和諧。
第二,學習傳統文化的表現方法與特點。馬克思主義思想進入中國后,面對并融合中國傳統文化是其大眾化發展的第一步。馬克思主義的主要原則要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發展,就要借鑒我國文化的表達方式和特點,進而消除我國群眾在了解馬克思主義上的障礙,有效降低傳播阻力。外來文化只有借助本土文化這個載體,與本土文化相近才能被群眾接受,而不同文化或差距較大的文化就要滲入本地文化,才能體現出應有作用。所以,馬克思主義理論要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表現方法。
第三,重視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在中國民間文化中的發展。民間文化是勞動人民創造的通俗文化,屬于社會底層文化。民間文化是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體現出傳統文化特點。其以人民群眾的生活與生產為背景,以活潑鮮明、通俗易懂的方式表現出文化。馬克思主義與我國傳統文化相結合時,要學習借鑒民間文化,了解、掌握群眾喜歡的表達形式。在體現馬克思主義思想原理、原則時要運用中國群眾熟悉的故事、典故、諺語、警句等,以提高群眾認可度。⑥這樣馬克思主義唯物理論才能擁有為中國百姓喜歡和接受的中國氣派和中國作風。群眾面對馬克思主義思想時才不會有難懂、生疏、晦澀的感覺,進而更好的接受馬克思主義。
通過社會實踐讓馬克思主義思想與中國傳統文化實現統一。馬克思主義思想是對客觀與主觀世界進行改造的科學理論武器,是先進的方法論與世界觀,高度概括了人類思維、社會、自然界的普通規律。但此科學理論一定要聯系實際事物,才能被人們接受與喜愛。毛澤東指出馬克思主義可以在中國體現出這樣大的作用,其原因在于中國社會環境的實際需要,而且此理論與中國革命實踐具有較強聯系性,可以被中國人認識、接受并應用。無論哪種武器,都要和實際事物建立較強聯系,才能全面體現作用。⑦不管是革命階段還是社會建設階段,歷史證實先進理論需要人民的首創精神與不斷實踐。馬克思主義理論代表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我們應該把中國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原則相結合,并將兩者與快速發展的網絡和群眾生活相結合,體現出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性,拉近普通民眾與馬克思主義思想間的距離,讓他們在心理上認同并接受此,讓其成為聯系黨與人民的重要橋梁,進一步促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進程。
(作者單位:北京工業技術學院思政部)
【注釋】
①田克勤:“深入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當代特點應該著重把握的幾個問題”,《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2年第4期,第55~60頁。
②都培炎:“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關系辨析”,《馬克思主義研究》,2013年第10期,第51~57頁。
③汪信硯:“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傳播與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研究》,2013年第8期,第22~34頁。
④陳曉梅:“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路徑研究綜述”,《湖北社會科學》,2013年第7期,第13~18頁。
⑤韓鑌,呂青:“探析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科技視界》,2014年第22期,第34頁。
⑥林國標:“話語整合: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關系研究的一種進路”,《湖湘論壇》,2014年第3期,第12~18頁。
⑦倪志安:“論‘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合理結合方式”,《長白學刊》,2015年第3期,第1~7頁。
責編 /豐家衛(實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