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麗鄉村”建設是實現“美麗中國”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當前的經濟環境、生態環境等諸多方面考慮,構建“美麗中國”的重點、難點集中在農村地區,而通過對農村的改造,不僅可以有效推動農村產業結構轉型、保障經濟快速穩定發展,同時也能夠取得較好的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實現中國農村經濟內涵豐富性和形式創新性。
【關鍵詞】美麗中國 美麗鄉村 農村經濟 生態文明 新形態
【中圖分類號】F32 【文獻標識碼】A
基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考慮,在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中已經提出了“美麗鄉村”建設要求。“美麗鄉村”概念的出現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存在密切的關系,“十一五”期間我國開始實行“工業反哺農業”的政策,包括取消農業稅、種糧補貼在內的多項惠農措施,極大地刺激了農村經濟市場的活躍性。農村環境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基礎,包括人文環境和生態環境兩大方面,由于長期“城鄉二元化”體制的分離狀態,導致兩方面建設都處于較為落后的狀態,這無疑是對農村經濟發展的一種桎梏。十八大提出“美麗中國”的理念并將其納入“十三五”規劃,鄉村作為“美麗中國”建設的基本因子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這也從側面反映出改善農村環境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相應地,在“美麗鄉村”概念下所改良的農村經濟必然將形成一種“新形態”。
“美麗鄉村”與農村經濟“新形態”概述
“美麗鄉村”建設的核心內涵。“美麗鄉村”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項要求,在沒有融入“美麗中國”執政理念之前,主要用來規范新農村建設中的各項社會問題,在《十一五規劃綱要建議》中明確提出了五項要求,包括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和管理民主;很顯然,在“美麗鄉村”建設初期重點突出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平衡性,其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兩項是以實現農村經濟收入水平提高為目的,促使農村人口從溫飽邁入小康生活水平。“鄉風文明、管理民主”重點反映在農村社會風貌的改良上,這也是“十一五”期間我國針對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基本要求,通過普及科學、民主、法制,改良落后、愚昧、迷信的農村社會。
關于“村容整潔”的要求解讀,筆者參考了十七大關于“統籌城鄉發展、推進新農村建設”的相關意見,本質上說是從社會公共服務角度,縮小農村環境與城市環境之間的差距。
黨的十八大提出“美麗中國”的社會建設理念,不僅將“美麗鄉村”建設工作概括其中,還將其視為一個重點工作領域。“美麗中國”的理念并非是單純的改革發展范圍擴大,而是從更高的理論層面入手,提出當前我國經濟發展與社會改造的著力點;這其中,“生態文明”被置于突出地位,在“十三五”期間的工作中,需要不斷地融入到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
毫無疑問,“美麗鄉村”是“美麗中國”建設的基礎和前提,“美麗中國”建設目標的實現,必須針對現有的農村社會環境進行重構,尤其是要積極引導經濟結構的轉型和生態文明的建設;“美麗鄉村”的美不僅僅表現在外觀上,還要美在可持續性發展層面,也可以說這種美不是人為生產制造出來的,而是在農村經濟改革過程中農村人口的必然需求。
邁入“十三五”之后,“美麗鄉村”的概念得到了升華,不應該再簡單地理解為“美麗的村莊”,根據黨的十八大對“美麗中國”的相關描述,強調在經濟發展中尊重自然、保護生態,富起來的同時美起來;由此可見,美麗鄉村的建設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是并駕齊驅、相輔相成、相互影響的。簡單地說,無論是經濟收入增加而破壞環境,或生態環境優美但人民依舊貧困,都不能夠稱之為“美麗鄉村”;只有實現生態環境、經濟建設、社會文化等層面的統一進步,才能稱之為是中國“美麗鄉村”。
很顯然,美麗鄉村建設的核心內容是“生態文明”,泛指人類在與自然生態和諧統一的前提下所創造出的物質、精神價值的綜合,而這一觀點的提出,恰恰是針對長期以來犧牲環境換取經濟利益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而言的。
農村經濟“新形態”的內涵。廣義的“經濟形態”指的是經濟的社會形態,研究中將經濟視為一個社會整體,例如,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的“經濟形態”研究為“商品經濟形態社會”。那么基于我國農村經濟范疇來說,其形態進化的過程與宏觀經濟存在密切聯系。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農業國家,千百年來孕育了深厚的農耕文化,特別是在農村經濟領域存在較強的獨立性和封閉性。新中國成立以后,為了快速恢復國內經濟秩序、提高國民經濟收入,我國經濟發展的重心向工業領域傾斜,造成長期缺乏對農業生產及農村市場的扶持。
事實上,在2006年取消農業稅之前,中國農村經濟改革一直處于探索階段,廣大農村地區的經濟力量并沒有得到充分發揮。改革開放以后中國實行市場經濟體制,“城鄉二元化”以及戶籍制度的弊端逐漸凸顯,從農民工進城到當前的區域經濟發展為重心,農村經濟從依附實現了獨立,尤其在“十一五”期間針對農村市場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極大地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促進農產品市場價值的提升,農村經濟逐漸活躍,并呈現出全新的形態。“十二五”至今,市場經濟體系進一步豐富,以互聯網技術為基礎的“網絡經濟”瓦解了傳統農村經濟渠道,我國城市化進程不斷推進,城鎮人口總量已經超過了農村人口,新的農村經濟形態再次萌生。
根據文章的研究范疇分析,筆者按照農村不同的歷史時期進行經濟形態的劃分(1949~2015年),大致存在三種類型:
第一,勞動力經濟形態。從新中國成立到十一屆三種全會期間,我國主要是勞動力經濟形態。這一時期國家基礎薄弱,農業人口多、產值低,主要以傳統的農業生產形勢創造經濟利潤,農業稅是農村經濟形態中的主要因素;以公糧為例,數據顯示,1949~2000年間,中國農民繳納的糧食作物超過7000億公斤,是社會各項事業建設發展的主要資金來源。很顯然,由于經濟體制、市場條件和生產環境等限制,勞動力在這一經濟形態中發揮的作用最大。
第二,產品經濟形態。改革開放到“十一五”期間(2006年),需要區分的是,此處的“產品”是相對農村經濟而言的,與《資本論》中關于產品經濟形態(共產主義社會)不屬于同一范疇。這一時期農村市場開始活躍,與市場經濟的對接逐步深入,同時在現代化農業背景下,糧食作物產量提高,農業稅壓力減小,市場進一步開放,個體經營比例增加,勞動力在農村經濟中的比重開始減小,并逐步開始向城市經濟體系蔓延,如改革開放初期的“打工妹”、近年來的“農民工”等;人力資源的流動,直接導致了物流的加速,社會物資匱乏的現象開始逐步得到解決,因此這一時期農村經濟中體現經濟價值的主要是產品。
第三,資源經濟形態。從2010年至今,我國互聯網信息技術快速發展,催生了一種全新的經濟形式呈現獨立,即“互聯網經濟”,它泛指通過互聯網產生的各種經濟活動綜合。互聯網技術的強大滲透能力,已經成為當前各行業、各領域不可或缺的應用。2015年,我國首次提出了“互聯網+”的發展規劃,“互聯網+農業”成為一個重要的研究項目。事實上,在互聯網經濟影響下,農村市場“觸網”的時間可以追溯到電子商務初期階段,產品交易在互聯網技術的作用下不斷擴大范圍,傳統市場的吸引力開始減退。基于更廣闊的市場需求,原本被閑置的大量農村市場資源開始升值,如特色農業、土地資源等。
基于“美麗鄉村”建設的農村經濟“新形態”干預
農村經濟“新形態”是一個相對性變量,“新”必然有“舊”預知對應。事實上,經濟形態本身就是不斷變化的,從我國宏觀經濟角度來說,某一個時期特定的環境、政策、局勢等因素影響,必然形成經濟形態的突出特征。這種特征會在一段時期內相對穩定,但必然會隨著新的干預手段出現而徹底改變;“新”代替“舊”是一種進步,而現階段的“新”必然也會變成“舊”。在限定“美麗鄉村”這一背景下展開研究,農村經濟新形態指一個較為穩定的特征出現時期,即資源經濟形態。
從理論上分析,“美麗鄉村”的系統性體現在生活、生產、生態三個方面,在建設活動中任何一個方面的缺陷,都不足以支撐“美麗鄉村”的整體架構,并進一步使農村市場經濟的形態發展方向偏離。例如,單純地重視生態環境美化,集中資金和社會力量改造農村生活環境,但卻忽略農業生產力的提高,農民收入水平長期維持較低狀態。這樣即便實現了“美麗鄉村”的外部建設,也會由于經濟水平的不適應性,而無法實現真正的“生態文明”效果,一段時期后,片面的建設成果就會消失。總體而言,“美麗鄉村”建設中,必須把握好經濟形態的適應性,尊重區域經濟的發展現狀,并利用合理手段展開干預。
結合現狀來說,廣大農村市場直接向社會提供豐富資源,是市場經濟主體的主要補充,通過對資源經濟形態的有效干預,可以促使“美麗鄉村”建設成效更加突出。
生活干預。構建美麗鄉村需要政府各級部門、社會機構、農村經濟主體等共同參與,農村人口是主要的動因,也是“美麗鄉村”建設的受益者。前期的政府財政主要用來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包括水電、交通、飲水工程、文化廣場等,此外,還包括一些市場體系制度方面的引導,幫助農村市場構建完善的政策體制。在一些偏遠落后地區,生活干預對象主要為基礎生存條件改善,如危房改造、基礎醫療、扶危救困等,這些是農村經濟“新常態”實現步伐一致性的具體工作。
在實踐的過程中,農村經濟新形態的生活干預暴露出一個很大的問題,即農村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一些經濟條件較好、基礎設施完善的鄉村區域對“美麗鄉村”的公益性抱有不滿,原因是政府提出的大量建設項目往往缺乏資金,經濟個體投入收益較小,反而增加了自身的經濟負擔。而對于一些經濟條件差、發展緩慢的地區,一方面希望通過美麗鄉村項目建設來改善投資環境、生產環境,另一方面則受到村級管理層的抵觸,因債務問題引起紛爭。
農村經濟環境中的組織結構松散是一個典型問題,小農意識影響下人們習慣性的“自掃門前雪”,對公共事業的建設缺乏收益信心,這就導致現階段農村經濟“新形態”優勢表現的個別性以及劣勢表現的普遍性,與農村經濟整體走勢不符。
生產干預。資源經濟形態的形成基礎是農業生產的成熟性,包括農業現代化、管理現代化、加工現代化、營銷網絡化等,改變傳統的農作物經營模式,提高其市場附加值,進而實現農民增收的目的。但基于“美麗鄉村”建設的過程中,相當一部分資源被政府管理或接收,直接影響到了資源經濟形態所具備的優勢,如土地資源。“美麗鄉村”建設中建設內容,如景觀、廣場、綠地、文化中心等,土地資源是不可或缺的。
然而在建設的過程中很容易受到短期利益的干擾,包括土地商品化、無償強行占有等,農民無法享有到“美麗鄉村”所帶來的經濟優勢之前,自身的權益也無法保障,因此造成較大的矛盾。又例如,在農村道路交通方面的建設,農業生產中利用的現代化機械設備越來越多,道路損壞程度也不斷擴大,作為“美麗鄉村”建設中的重要項目,同時也是經濟新形態的構成因子,進一步拉近了兩者之間的聯系。
生態干預。構建“美麗鄉村”的核心內容是生態文明,根據十八大的相關總結,生態文明是貫穿于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方面建設的系統性內容;同時,“生態文明”這一概念本身就具有進步性,它把人類從工業文明以來造成的社會發展偏離進行了糾正,讓人們認識到生態是影響人類社會文明的基石。
狹義的說,生態干預是經濟發展中最明顯的部分,也是經濟形態最突出的表現。與過去的任何一個時期相比,當前的農村生態環境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環境基本實現了水電供應,人們獨立于自然生態環境的界限更明顯。同時,從農業生產角度來說,也都在有意或無意地進行生態干預,包括化肥、農藥等大量應用,畜牧業養殖所形成的污水、糞便排放,農作物秸稈燃燒所產生的煙氣等,這些行為都是當前農村經濟“新形態”的具體表現。
以霧霾引發的罪魁禍首之一—秸稈焚燒為例,一方面對“美麗鄉村”建設中的景觀影響很大,高溫濃煙對大氣、土壤都會造成破壞,另一方面,反映了當前資源經濟形態下的因素價值轉變。在傳統農業生產中,秸稈是重要的價值物資,可以用來作為農村牲畜飼料、肥料、取暖材料甚至建筑材料,而在農村經濟形態進入當前時期,經濟價值衡量的標準發生了變化,導致資源處理的方式產生差異,而這對生態干預的影響是很大的。
農村經濟“新形態”研究對中國經濟的作用
優化農村市場經濟結構。“美麗鄉村”的基礎任務是指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經濟發展、提高生活質量,更好地將生態文明與經濟效益聯系在一起。
一方面,加速基礎設施建設,完善農村經濟體制。農村經濟長期存在的組織結構松散、競爭力不強的弊端,與基礎設施建設存在較大的聯系。通過對城市基礎設施功能性的對比不難看出,社會行動意識依賴于社會構建形態。通過“美麗鄉村”的理念改變鄉村自然環境,實現整體規劃,因地制宜、統籌安排,尋求更多的利益增長點。
另一方面,優化農業產業結構,豐富經濟收入渠道。充分了解農村經濟“新形態”便于制定針對性更強的發展策略,對“美麗鄉村”建設發揮潛移默化的作用。例如,有機采摘及特色農業的快速發展,極大擴展了農村旅游市場的開拓,不僅增加了農民的收入,同時也提高了農產品的附加值。
維持國民經濟增長動力。“工業反哺農業”的實施從側面上反映出我國的經濟發展進入瓶頸期,造成國民經濟發展整體上存在不合理的情況。
但不可否認通過工業經濟的發展,我國迅速擺脫了貧困的事實。同時,另一個全新的問題也擺在全社會面前,即國民經濟呈現的增長動力不足問題。“十二五”期間的2012年、2013年年、2014年三年中,我國GDP增速維持在7.5%左右,而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GDP增速平均值為10%。根據世界銀行發布的國民經濟收入標準,2012年我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經達到了6100美元,這一標準已經排入了世界中等偏上收入國家隊列,而經濟增長動力不足,很有可能會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當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均收入達到中等水平之后,呈現出社會財富容量較大,貨幣流動性差的特點,如果不能夠尋求到新的經濟發展方向和改良方式,經濟資源就會陷入死局,導致經濟發展停滯甚至倒退,因此被稱為是“中等收入陷阱”,結合我國當前的形勢來說,亟待一種長期投入、長期收益的國民經濟發展方向,“美麗鄉村”建設就是一個很重要的途徑,也是基于當前農村經濟“新形態”發展的重要方式。
(作者為洛陽師范學院教授)
責編 /張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