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應用修正后的中國地方經濟社會公平度評價體系,結合相關的公開統計數據,對湖北省13地市(州)底線公平度、機會公平度、分配公平度分別進行了測算。在此基礎上,計算了13地市(州)的經濟社會公平度。根據各地市(州)經濟社會公平度總體得分和分項得分,提出了今后進一步提升各地市(州)經濟社會公平度的對策措施。
指標體系:中國地方經濟社會公平度評價體系。
測評范圍:湖北省13地市(州)。
數據來源:《湖北統計年鑒》《中國區域經濟統計年鑒》《中國民政統計年鑒》。
測評結果:
重要發現:
·荊州:經濟社會公平度在13個地市(州)中排在首位,人均GDP水平排在13個地市(州)的11位,屬于經濟社會公平度和人均GDP水平排名差異偏大的地市。荊州有較其他多數地市(州)更高的底線公平度和分配公平度(分別位列第2和第1)。但機會公平度處于中間水平(位列第7)。為此,荊州采取積極的措施提高中學教育完成率,加大人才的培養力度,有助于其進一步提高經濟社會公平度,并以此為其提高人均GDP水平提供有力的保障。
·武漢:經濟社會公平度在13個地市(州)中排在第2位,人均GDP水平排在首位,屬于人均GDP排名和經濟社會公平度排名都靠前的典型地市。武漢具有較其他多數地市(州)相對較高的底線公平度、機會公平度和分配公平度(分別位列第5、第3和第5)。通過分析底線公平度和分配公平度下的五個二級指標,我們發現,武漢應繼續采取積極的措施,提高社會民生方面的公共財政支出水平,以及促進其城鄉消費水平差距和城鄉收入水平差距的縮小,這是其今后進一步提升經濟社會公平度的重點。
·黃岡、十堰:經濟社會公平度在13個地市(州)中排名末兩位。比較分析結果顯示,這主要與兩個地市的底線公平度、機會公平度和分配公平度相對偏低有關。通過進一步分析底線公平度、分配公平度下的五個二級指標,我們發現,黃岡、十堰社會民生方面的公共財政支出水平相對較高,表明兩個地市在再分配過程中均著力調節收入分配。針對兩個地市經濟社會公平度偏低的共同問題,通過采取積極的就業措施促進更多的人口脫貧、促進城鄉消費水平差距和城鄉收入水平差距的縮小,以及繼續提高中學教育完成率,均是兩市今后進一步提升經濟社會公平度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