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規劃綱要對文化產業提出的重要任務
“十二五”期間文化發展取得一定成就,“十三五”階段,黨和國家對文化產業的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僅把樹立“文化自信”放在黨和國家全局工作的重要戰略地位,更是對文化發展有著落到實處的戰略要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成,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中華文化影響持續擴大”已作為今后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之一寫入《關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之中。“十三五”文化發展戰略目標的實現過程也是文化自信的實現過程,“十三五”規劃綱要對文化產業提出的關于公共文化服務、文化產業和中華文化影響力的三大發展目標,高度契合樹立人民群眾、產業發展、國家文化三個層面“文化自信”的要求。發展文化產業作為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在“十三五”時期有五大重要任務亟需解決。
第一,在三個層面齊塑文化自信。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今后五年,“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成,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中華文化影響持續擴大”。建設公共文化體系,是對人民群眾文化生活的最低保障,也是宣揚正確價值觀念的主要陣地,文化產品在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領域相互補充,使得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得到滿足和提升,人民群眾的文化自信逐步樹立。文化產業發展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一方面是文
化產業自身實現良性發展,直接作為一個產業門類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另一方面要發揮文化的帶動作用,將文化產業附加值作為創意杠桿帶動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實現效率提升,通過產業實力的增強增加對國產文化產品的自信心。中華文化影響力有賴于人民群眾對自身文化的深刻認同和世界人民對中華文化的認識,需要大力發展文化走出去,提升國家文化形象,從而樹立國家層面的文化自信。
第二,快速全面發展文化服務業。“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加快教育培訓、健康養老、文化娛樂、體育健身等領域發展。大力發展旅游業,深入實施旅游業提質增效工程,加快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支持發展生態旅游、文化旅游、休閑旅游、山地旅游等”。文化服務業是目前文化產業九大門類中創造價值最大的門類,也是與其他行業融合最密切、與廣大人民群眾生活最貼近的門類。文化和教育、養老、娛樂、體育、旅游的融合將無形的文化化作有形的產業,不僅賦予產業文化內涵,也為文化的價值體現提供了載體。由于文化服務業市場份額大、延伸面廣,可以借此將我們的文化滲透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用文化品質提升生活質量。同時,文化服務業具有高產值和高附加值,必將成為文化產業收入的重要支柱。
第三,全方位推動優秀文藝創作。“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扶持優秀文化作品創作生產,推出更多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體現中華文化精神、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的精品力作。更好發揮政府投入和各類基金作用,鼓勵內容和形式創新,支持文藝院團發展,加強排演場所建設。加強文藝理論和評論工作。建設德藝雙馨的文藝隊伍”。文藝的創作需要全方位的支持和努力。首先,要創作能正確反映中國現實、融合傳統文化與現代思想的作品;其次,文藝創作主要靠文藝工作者的智力創造,要建立開放創新的人才培養機制,為文藝工作者提供便利的創作條件;最后,文藝作品的生產和發行需要政策、資金以及渠道的支持,以便于價值鏈的形成和有效循環。
第四,催生新興產業促進融合發展。近兩年來,在互聯網技術革新的催化下,文化產業轉型升級以及同其他產業融合的趨勢愈加明顯。“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加快發展網絡視聽、移動多媒體、數字出版、動漫游戲等新興產業,推動出版發行、影視制作、工藝美術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推進文化業態創新,大力發展創意文化產業,促進文化與科技、信息、旅游、體育、金融等產業融合發展。推動文化企業兼并重組,扶持中小微文化企業發展”。互聯網與傳統文化產業的融合不是單純的物理相加,而是在新的運營模式和盈利模式的構建下成為了新興產業。文化產業通過同科技、信息、金融、地產等產業的結合,不僅為文化產業的發展建立良好的市場支持環境,更為彼此的快速發展帶來了杠桿效應。
第五,深化文化信息傳播效果。隨著新媒體技術不斷更新和發展,其影響力與日俱增,尤其是對于網生代年輕人來說,新媒體已經成為他們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主流媒體的話語權和公信力受到強烈的沖擊。在日益復雜的媒介環境下,新媒體信息傳播內容良莠不齊難以監管,主流媒體對傳播正確價值輿論導向和對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意義更加凸顯。 對此,“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要“加強主流媒體建設,提高輿論引導水平,增強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以先進技術為支撐、內容建設為根本,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在內容、渠道、平臺、經營、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建設‘內容+平臺+終端’的新型傳播體系,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體和傳播載體。優化媒體結構,規范傳播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