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聯網+”時代的熏陶下大學生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多改變,傳統的思想教育已很難對大學生產生應有的作用。如何解決互聯網時代沖擊下大學生信仰問題,已成為大學生信仰教育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互聯網+” 大學生 信仰問題
【中圖分類號】G412 【文獻標識碼】A
根據網絡調查,我國網民規模在逐漸上升,網絡普及率也在逐年提升。雖然對于發達國家來講,我國的網絡使用率還是有所不足,但隨著國家政策的提升,以及互聯網時代帶給社會的諸多便利,信息化的進程正在不斷完成,網絡基礎設施正在不斷完善,甚至有些偏僻鄉村和偏遠地區都在不斷建設互聯網到每一戶的工程,互聯網普及率會逐漸提高,國家的網絡情況也在逐步改善。從當今的網絡使用狀況來講,現在仍有上升的空間,中國國民的網絡使用率仍會不斷上升。
互聯網的發展,讓更多的企業和集體發現便利之處,更快捷的商務接洽和便利的商業模式,使得傳統經濟體正在逐漸被納入互聯網的經濟范疇,這就是“互聯網+”經濟時代。“互聯網+”時代的本質還是傳統產業的網絡化與數據化,將各種經濟模式與交易形式放在互聯網上,數據的及時提取將經濟體不斷產業化。“互聯網+”時代使得我國經濟體逐漸網絡化,新生的經濟體給社會帶來了無窮活力與發展。
我國當代大學生信仰構建的重要性
首先,信仰是人們對人生有限性的超越和不朽精神的追求。信仰是一個人生活的引領,是人的思想支柱。正因為人有信仰,在漫長的生活中才不會喪失本性。對于大學生來講,未進入社會的他們思想中會有薄弱的環節,信仰就是心中的一個旗桿。它所帶來的精神上的追求,讓人生具有非凡的高度。
其次,信仰是人類精神生命的依托,是時代發展的精神動力。時代發展需要信仰的寄托,正因為人們有信仰,時代發展才會有精神動力。大學生是國家的棟梁之才,他們肩負著建設祖國的使命,所以他們的信仰正確與否,決定著未來時代發展的趨向。
第三,信仰是共同體精神聯結的紐帶,是人類最佳境界的信念。對于大學生來講,大學是他們經歷的第一個小型社會。在大學里,他們會找到集體的歸屬感,會逐漸發展團隊意識。信仰的建立是一條紐帶,緊緊地將團隊中的精神連接在一起。當精神能夠團結一致時,會給團體帶來巨大的效益,這對社會建設也具有極大的意義。
我國當代大學生信仰問題的現狀分析
一是信仰的多樣化。正是由于互聯網時代的開放性,諸多文化潮流進入國內,價值觀也隨之改變,出現了多種多樣的信仰取向。互聯網一方面讓一些正能量的信息與文化更加迅速地進入老百姓的視線。另一方面,各種各樣的文化熱潮與極端文化思想也給社會帶來了眾多不良影響。信仰發生改變,這讓人性也會隨之發生變化,這會對個人、社會產生不可忽視的負面影響。
二是信仰的功利化。“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讓經濟體發生巨大的改變。社會的經濟本質就是追求更多的利益。利益最大化是經濟體的一大要求,這也使得信仰功利化、利益化。物質基礎是大學生生活的根本,家庭條件的不同,金錢價值觀的不同,會讓很多學生變得物質化,更加喜歡攀比與貪圖享樂。加上社會腐敗現象和拜金現象,更使大學生的信仰向功利性轉變。拜金主義、享樂主義逐漸腐蝕著一些大學生的內心,而無私奉獻的意識,為社會盡心盡責的責任心卻在不斷退化,信仰逐漸功利化。
三是信仰的世俗化。有很多大學生以社會要求作為自己價值觀取向,以市場價值、個人需求為人生信念取向,因對物質的需求、對社會的需求而盲目發生信仰上的改變。當代的大學生受到物質需求的影響,信仰發生扭曲愈加世俗化。這也導致當代大學生思考問題的方式有所物質化。受世俗影響,他們更多的喜歡從利益和需求上面考慮,信仰的扭曲讓他們無法真正去領悟信仰,而是從社會利益以及世俗標準上來建立信仰。不能夠理性地去對待社會利益及世俗標準,這是當今大學生面臨的最大問題。
我國當代大學生信仰問題的現實應對策略
一是凈化社會環境。大學生產生信仰危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時代發展中社會環境的轉變。由原來自給自足的社會狀況到現在物質至上的社會狀況,傳統經濟體逐步向“互聯網+”經濟體轉變。這些變化都在潛移默化地改變著大學生信仰,所以凈化社會環境是信仰變革的一大要點。因此,凈化社會環境要在精神文明建設上加大力度。我國在推進反腐敗、廉潔辦公、高效為民的同時,要大力弘揚社會美好精神,讓大學生形成愛國、愛黨、愛社會的理念,培養他們正確的價值觀,樹立正確的人格。
二是加強輿論宣傳的導向作用。目前社會輿論宣傳不夠完善健全,沒有系統的輿論宣傳導向,所以應充分利用輿論宣傳,加強輿論宣傳的導向性。互聯網中的輿論宣傳作用是可以無限被放大的。無論是正能量還是社會中出現的一些非正能量的事件,輿論會在網絡上產生非同一般的影響。網絡輿論宣傳的作用指明了我們要增強輿論宣傳的導向作用,凈化互聯網環境。充分利用輿論宣傳,讓其發揮積極導向作用。要讓大學生既要對正能量的事件認真分析,學習美好品質,樹立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又要對社會中消極事件理智分析,要發揮社會輿論宣傳的積極引導作用和社會實踐的作用,給大學生創造輿論中正確認識自我的條件,弘揚社會主義價值觀和信仰。
三是加強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教育。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直都是黨的指導思想,它指引著民族的前進方向,它是信仰的承載體。大學生進入社會后,在沒有思想理論教育的前提下,思想容易被各種社會現實所影響,無法自拔甚至沉浸于一些誘惑的迷譚之中。所以,對于大學生來講,馬克思主義理論并不是簡單一門公開課,還是一個讓人生有所升華的課,它的核心指導思想給將要進入社會的大學生指明了前進方向。正因為這門課在學校中不被重視,很多大學生的思想信仰觀出現扭曲。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中的實踐意義沒有得到體現,大學生對社會的認知也是不夠,這對他們以后邁入社會是非常不利的。正確的思想理論教育能給每一位學生提供理解和認知,對社會主義的認知也會逐步完善。
四是營造良好信仰的家庭氛圍。家庭是每一個人最溫馨的港灣,家庭信仰也是影響大學生信仰的一大要素。在家庭教育中,擁有良好信仰的家庭氛圍能給孩子建立正確的信仰,提供給孩子適合的條件,培養他們的健康思想和美好人格。營造一個和睦的家庭氛圍,良好的信仰是這個家庭的支柱,它會讓家庭更加融洽、和睦,對子女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思想教育方面,營造良好信仰的家庭氛圍是思想教育的基礎,它可以教導孩子傳統美德以及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中的精髓部分,能夠讓孩子快速地建立自己的思想構架,能夠理智、認真的去分析生活中發生的事理。通過家庭氛圍的影響,孩子可以正確地學習到在社會生存發展的基本技能,他們的身心在健康的發展,積極的價值觀、正確的人生觀會讓他們更好的融入社會,接納社會。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給社會注入了無限活力,同時也給大學生信仰產生困擾。因此,凈化社會環境、加強輿論引導,增強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營造有良好信仰的家庭氛圍成為確保大學生擁有健全人格和正確信仰的重要保障。
(作者單位:安徽科技學院外國語學院)
【注:本文系安徽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重點項目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SK2014A222】
【參考文獻】
①蘇丹:《新時期我國大學生信仰教育主要環節研究》,《繼續教育研究》,2014年第8期。
②武俊峰、楊群:《當代大學生的政治信仰建設——以推動“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實施為視角》,《學習與探索》,2014年第7期。
②李濤:《“中國夢”視角下的當代大學生信仰教育》,《教育與職業》,2015年第14期。
責編/潘麗莉 孫娜(見習) 美編/ 王夢雅(見習)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