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博的任期在很多方面都證明了韓國保守主義傳統意識形態的弱點。他的支持者的一個重要部分來自于絕大多數位于首爾最富裕的江南區、瑞草區和松坡區的高度保守的新教大型教會。近30%的韓國人自稱是基督徒,其中新教徒與天主教徒的比例達到2比1。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新教和天主教的行動人士以及佛教徒,都在“民眾”運動中發揮了作用,這一抵抗的傳統在某種程度上也保留了下來,尤其當涉及環境和和平問題時。保守派和進步派新教教會的分裂要追溯到戰后時期有關是否加入位于日內瓦的普世教會協會(保守派認為這一組織是親共產主義的)的爭論。自1987年起,韓國新教教會中的極保守翼有了驚人的發展,他們宣揚個人財富累積是堅定信仰的宣示這一原則。李明博政府與福音派運動有著特別緊密的聯系:李明博本人就是首爾最著名教會之一所望教會的長老。
電視劇《第五共和國》中的樸槿惠
近年來,大型教會積極地發揮政治動員作用,但這也有可能適得其反。一個事例就是保守派的首爾市長吳世勛于2011年8月推行的僅向部分學生提供“免費營養午餐”公投。大型教會的牧師支持吳世勛的運動,龍山區Onnur i社區教會作出了有趣的暗示,認為學校向所有人提供免費午餐會導致同性戀增多。當公投投票率不足最低有效額后,吳世勛被迫辭職。在隨后的市長競選中,大型教會發起了惡意的反對中左派候選人樸元淳的運動,金蘭教會的牧師警告超過12萬的聽眾,說樸元淳是鬼迷心竅了。然而,他們的干預再一次起到了適得其反的效果,樸元淳以7個百分點的優勢獲勝,并且在年輕選民中占有絕對優勢。
反對派
當時對李明博政府的抵抗一直都很強烈。在李明博宣誓就職幾個月之內,反對一項與華盛頓的自由貿易協定——最初是由盧武鉉提出,包括進口美國牛肉——的抗議就引發了1987年六月起義以來規模最大的街頭示威。保守派在韓國媒體中依舊擁有壓倒性優勢:《朝鮮日報》、《中央日報》和《東亞日報》這三家報紙被合稱為“朝中東”,支配著市場,遮蔽了自由左派和親勞工的大報《韓民族日報》——這家報紙是在爭取民主化的斗爭中脫穎而出的,正如其名字(一個民族)所表明的,強烈支持接觸北方。最初由天主教會創辦、之后由韓華集團擁有的《京鄉新聞》在1988年被其員工買下,其編輯立場與《韓民族日報》相似。高質量的左翼期刊包括《創批》、《馬克思21》和《激進評論》,高發行量的自由左派雜志包括《時事IN》(因一篇關于三星的文章與《時事雜志》發生爭議后創刊)和《韓民族21》。
如今,人們能夠聽到更多不敬的聲音。用兩名女演員的名字一語雙關,新媒體將黨同伐異的李明博首任內閣諷刺為“姜富子-高素榮S路線”(Kang Buja-Ko Soyoung S-Line):將漢江南岸的首爾高檔地區江南(Kangnam),與高麗大學(KoreaUniversity,李明博的母校)、所望教會(Somang Church)和嶺南地方(Youngnam region,李明博家鄉慶尚道的通用名稱)聯系了起來。翻譯可能讓這一名詞失去了辛辣的意味,但它表明了人們是如何看待李明博用部長職位回報老友這一偏好的。批評李明博的時事播客“我是小心眼”每集有超過200萬的下載量。
盧武鉉
新興的基于網絡的媒體渠道如Redian、Pressian和Ohmynews擁有“公民報道”的平臺,創造性地將商業與替代性的理念結合了起來。非主流的自由派政治家如安哲秀和樸元淳的名望部分就在于此。韓國的電視業也有所騷動,為反對李明博用自己的人馬取代原來的廣播部門負責人,KBS、MBC和YTN都有頻道爆發罷工。MBC電視臺的節目“PD筆記本”對所望教會的調查導致其制片人崔成浩(音)被解職。但是,一些不滿的電視記者自己創辦了在線的新聞節目Newstapa,在YouTube上可以收看,面向更大的觀眾群。李明博政府解除了反壟斷限制,使得報社可以進軍電視廣播行業,但新成立的有線電視臺不得不在已經飽和的市場中掙扎。
近年來,出現了批判性電影制作的高潮。林常樹關于刺殺樸正熙事件的影片《總統致命一擊》(2005年)爭議性地將這位將軍描繪為自如地與同事用日語進行交談,并因使用了紀錄片中的示威鏡頭陷入了官司麻煩——這被認為是模糊了虛擬與現實的界線。鄭智泳的《斷箭》(2011年)講述的是遺留在韓國法律體系中的威權主義傳統。就在2012年選舉前夕,刮起了一陣調查專制時期的電影旋風:曹根賢的《26年》表現了光州事件的五名幸存者的復仇嘗試;鄭智泳的另一部作品《南營洞1985》講述了民主人士受到的折磨;吳篾的《芝瑟》講述了1948年濟州島屠殺的故事。類似主題的紀錄片數量同樣激增。
自從1990年代以來,挑戰專制制度的自由派和左派聯盟經歷了深刻的變化。如果說,民主反對派的領袖一旦執政就會采用新自由主義中左派的立場,戰斗型的獨立工人運動則是受到了勞動密集型工業向中國和其他地方的低成本制造地轉移以及1997年金融危機后臨時工數量激增的嚴重影響。正是由于地位的嚴重削弱,加上1998年與金大中總統達成的協定,全國民主勞動組合總連盟——眾多產生于1980年代和1990年代的激進工作場所組織的保護傘——的領袖開始創辦民主勞動黨。這一政黨成立于2000年,作為廣泛的“統一戰線”,目標在于團結社會運動、進步的非政府組織以及工人。
全斗煥
但是,韓國左派內部深刻的分裂令民主勞動黨深受其苦,這一“民族解放”和“勞動解放”(或稱為“人民民主”)路線之間的分裂從1987年6月起公開化。前者占據著數量上的優勢,強調地緣政治和反帝國主義問題居于中心地位,并且主張建立以依附論和主體概念為指導的民族解放統一戰線聯盟;后者則將勞資矛盾放在比帝國主義優先的地位。在2004年的國會選舉中,民主勞動黨獲得了17%的選票,這得益于選民對盧武鉉執政記錄的憤怒,但仍需努力將這一支持轉化為一以貫之的行動人士形態。2006年,在黨內領導層拒絕驅逐兩名被指控是朝鮮間諜的黨內干部后,由大學生轉變成勞工行動人士的魯會燦領導的分離派別脫黨,組建了進步新黨。民主勞動黨于2012年與兩個較小的派別重新整合為統合進步黨,在4月的國會選舉中只贏得了10%的選票,盡管依舊保持著韓國第三大黨的地位(魯會燦的進步新黨得票率僅為0.5%)。
與此同時,涌現自1980年代、應對威權主義的發展主義的遺留問題、更為廣泛的民眾運動的公民自由團體——如參與民主人民大聯盟、為經濟正義公民協會等組織,行事風格則是傾向于與主流的新自由主義中左派聯合。其中的一個例子就是參與民主人民大聯盟發起的小股東運動,目標是在于從財閥的股份中取得象征性的一部分,從而使行動人士得以獲得公司報告,并挑戰對大集團壟斷事務的管理。在這一事件中,參與民主人民大聯盟增強小股東權利的努力最終被政府、商業利益和以利潤為導向的股東劫持了——他們的目標與參與民主人民大聯盟大不相同。
獨裁者之女
這就是2012年12月總統競選的背景。在激烈的角逐中,獨立候選人和統合進步黨的候選人在投票日之前退出,使得盧武鉉的前助手和繼任者文在寅能夠不受干擾。兩位主要競選人的個人背景截然相反:作為親民主的大學生行動人士,文在寅曾于1970年代中期被樸槿惠的父親監禁,當時樸槿惠正是青瓦臺中的第一女士。然而他們的競選綱領幾乎是一樣的。樸槿惠承諾“經濟民主化”與“韓國式的福利體系”:增加養老金,進行醫療制度改革,由國家提供更多的兒童看護,救濟負債過重的房主——這在傳統上是自由左派的保留項目。在對北關系上,二人之間也沒有多少實質性的差別:樸槿惠與李明博的強硬立場拉開距離,承諾要與北方“建立互信和對話”,并且認為人道主義援助應該與政治剝離。在外交政策上,她呼吁深化與美國的聯盟,并升級與中國的伙伴關系,承諾與兩國保持和諧的合作關系。文在寅則主張韓美關系與韓中關系應該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上,如果說這只是微不足道的差別,那么兩人最顯著的區別在于,樸槿惠排除了文在寅提出的增加富人稅收的議題。
金大中
樸槿惠雙管齊下地處理作為獨裁者之女的身份。一方面,她的血統無疑吸引了那些老年選民,在當前不安感與日俱增的環境下,樸正熙統治下生活水平提高的那段時光令他們備感懷念。同時,她也不得不表現出對于父親恐怖統治的悔恨,聲明“目的不能總是為手段正名”,并且在良好的宣傳之下探訪反抗樸正熙統治的行動人士的紀念地——但常常起到諷刺的效果,她在全泰壹——他在1971年為抗議血汗工廠中非人的條件而自焚身亡——雕像腳下獻花圈的努力,多少被她的保鏢粗暴對待正在進行長期罷工的三洋摩托工人的行為損害了。在此,樸槿惠進行了策略性的調整,此前她聲稱她父親的軍事政變是“不可避免的局面中最好的選擇”,這一表態曾招致廣泛的批評。但致歉的姿態同樣引發了本方陣營的怒火:保守派記者趙甲濟稱其為“政治秀”,是“向她父親的墳墓吐口水”。樸槿惠還鮮明地與極不受歡迎的李明博拉開了距離,實際上就如同反對文在寅一樣,反對李明博的執政記錄。福音派大型教會仍是她所在黨派的重要支持基礎,但她的公關顧問卻小心地強調她個人的無神論背景,以免與其他宗教團體發生沖突。
樸槿惠在2012年12月選舉中的勝利意味著,韓國保守派爭取霸權的努力取得了毫無疑問的成功,但勝利的規模如何尚有待檢驗。樸槿惠勝出的三個百分點——51%比文在寅的48%——很難說是壓倒性的。她的支持主要來自50歲以上的選民,文在寅則在年輕選民中穩固領先。地區的忠誠也一如既往,文在寅在全羅道幾乎贏得了90%的選票,在人口更多的慶尚道,樸槿惠的得票率幾乎一樣高。在西北部主要的都市圈中,文在寅在首爾以51%比48%領先,而樸槿惠則在仁川和京畿以同樣的比數領先。
在某些方面,樸槿惠是延續1987年的“被動革命”的完美人物:她是獨裁統治的象征,也是與專制之前的法西斯主義合作的符號,但又以和解的形式重新出現。在競選過程中,樸槿惠充分利用了自己的性別優勢以及將韓國的父權制政治現代化的需求。但正如查爾斯?阿姆斯特朗指出的,韓國總統的政治資本可以以驚人的速度蒸發殆盡。甚至還在2013年2月的就職儀式之前,樸槿惠就不得不接受她所指定的總理人選金容俊因腐敗丑聞遞出的辭呈。她的父親以巨大的社會成本建立的先進制造業經濟正在迅速地變得無法運行。在這個已經飽和的世界市場上,低端的紡織和服裝部門已經沒落,高端部門則面臨著中國無情的壓力。然而并不存在著顯而易見的備選方案。與此同時,面對著北方新就任的領導人以及波譎云詭的東亞,首爾商業區的大規模美軍基地證明著,韓國仍然只是一個半主權國家,其命運并不由自己決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