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資源型城市發展在國內外的巨大挑戰下陷入困境,轉型面臨諸多約束。面對種種約束,資源型城市轉型關鍵在于發揮出人的創造力,以克服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的劣勢。
【關鍵詞】資源型城市 轉型 人才
【中圖分類號】F29 【文獻標識碼】A
當前世界經濟仍處于低迷態勢,受世界經濟低迷拖累以及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影響,我國資源產業發展出現較大滑坡,資源型區域逐漸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塌陷區”。全國有14個地級市的GDP出現了負增長,多數是資源型城市。新常態下經濟增長動力由以要素驅動、投資驅動為主轉向創新驅動為主,經濟刺激效應趨弱,資源型城市發展面臨國內外的巨大挑戰,轉型壓力較大。在困境面前須保持戰略定力,科學分析問題,謀劃有力舉措,化危機為生機,變壓力為動力,推動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
當前資源型城市轉型面臨多重約束
一是資源約束。自然資源具有有限性,資源型城市往往都是以資源開發而興,以資源枯竭而衰。資源產業興盛往往以獲得巨大的收益,誘使人們放棄其他產業而追求收益更大的資源產業,而其他產業由于得不到支持而逐漸衰弱,形成“荷蘭病”效應,造成資源型城市單一的產業結構。《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2013-2020年)》界定的262個資源型城市,中晚期資源型城市占了大多數,資源約束將會加劇。資源約束突破在于通過技術升級創新的投入來繼續勘測、開采新的資源和提高資源開采率。
二是環境約束。資源開發過程往往會產生環境外部性,對周邊環境產生影響。由于長時間、高強度開采挖掘,資源型城市普遍面臨著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等問題,如地表塌陷,水土和大氣環境受到嚴重污染,礦區植被遭到破壞等。礦山生產過程中排放大量廢水和廢氣,僅煤礦排放的廢水每年就達26億噸,廢氣達1700億立方米。隨著國家環保標準和執法力度不斷提高和加強,環境約束日益趨緊。
三是制度約束。當前資源型城市制度約束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資源型城市發展由于資源開發獲利而逐漸轉向不斷加強壯大資源型產業,從而形成比較嚴重的路徑依賴,造成資源型產業獨大的單一產業結構;二是大多數資源型國企尚未建立較完善的現代企業制度,“政企不分、政資不分”仍然存在,尚未打破行政壁壘、壟斷壁壘,制約企業效率提升;三是政府與市場關系尚未充分理清,政府為追求當地經濟增長和部門利益熱衷干預市場,職能發生錯位,管的太死,層層設卡,效率低下。
四是技術約束。資源型城市轉型在于經濟增長方式轉變,轉向以創新驅動為主的增長。創新驅動根本上依靠科技進步。資源型城市轉型過程需要從資源供應、資源存儲和運輸、資源消費全產業鏈角度發展低碳環保技術。當前資源型企業技術尚不能滿足資源型城市轉型的需要,大量的落后產能仍然存在,低碳環保技術有待提升普及。2002年到2012年間,資源型城市的能源消耗總量從53.53百萬噸標準煤增長至165.72百萬噸標準煤,資源型城市的能源消費總量年均增長率高達20.96%。
五是資金約束。一方面,受世界經濟低迷影響,大宗資源產品價格走低,資源型企業紛紛陷入困境,資源型城市財政收入也急劇下降,無力增加投入、推進經濟調整。另一方面,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大規模經濟刺激已經弱化,來自中央政府的強力支持相應減弱,資源型城市債務擴張趨于收緊。資源型城市轉型面臨的資金約束日益嚴重。
資源型城市轉型關鍵在于發揮人的創造力
一是領導干部。新常態下經濟增長方式發生轉變,主觀上要求各級領導轉變思維,但是由于對新常態下治理經濟的適應程度不同,領導干部表現不盡相同:一些領導干部由于對新形勢認識不深刻,思維固化,消極應付;一些領導干部瞻前顧后,縮手縮腳,謹慎保守;一些領導干部則認清形勢,科學研判,大膽有為。當前領導干部的意志和能力直接影響當地轉型發展成效,解放思想,銳意創新,一心謀轉型,不計較個人得失,勢必能走出一條轉型發展路子,相反如果消極應對和謹慎保守,轉型成效將大打折扣,甚至喪失良好的轉型時機。
二是科技人員。資源型城市創新發展離不開科技進步,而科技進步離不開科技人員的努力。當前科技人員主要存在于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當中。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員,多看重論文和課題,對科研成果轉化不夠重視,導致科教與應用出現脫節;企業中的科技人員,由于企業多是中小企業,難以支持大規模深入的科技創新,多以模仿為主,有實力的企業又不愿意過多承擔科技創新的風險,造成企業科技創新水平低下。
三是引進人才。資源型城市在國內外嚴峻形勢下,經濟發展陷入低迷,經濟活力下降,更加制約資源型城市轉型。業因人而興,大力引進多層次的各類人才,成為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的關鍵環節。國內資源型產業本身面臨比較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但是從世界范圍看,工業化落后國家和地區仍然大量存在,資源型產業需求仍然很大,因此著眼世界范圍內產能配置調整,成為國內過剩產能的有效出路。資源型產業發展面臨諸多束縛,培育新的替代產業成為關鍵,替代產業人才引入是資源型城市轉型人才引進的重點。
加快推進釋放人的創造力的建議
一是轉變政績考核,建立鼓勵干事創新的機制。破除唯GDP的單一考核和任用的標準,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指導和統領政績考核。建立容錯免責保護機制,對改革創新未達到預期結果或造成負面影響和損失的,查實后屬于不可抗力導致的,依照相關規定免予追究有關人員的責任。完善干部培養體系,既要善于選賢,更要加強干部培養,展開多層次的干部培養教育,不斷把資源型城市轉型事業推向更高水平。
二是改革科研體制,建立完善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轉變單純以論文、項目和經費、專利數量等為標準的評價、晉升辦法,區分基礎研究類和應用研究類的不同評價標準,提高科研成果轉化應用在應用類評價中的權重。盡快在產權確權、價值評估、作價入股、企業創辦、人員激勵、收益分配等方面形成有針對性、便于操作的實施細則,通過完善的制度保證和良好的收益預期來吸引更多想干事的科研人員。加快技術市場發展,完善技術市場服務功能,充分利用技術市場專業服務,降低技術交易成本和提高技術交易效率,催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業間的技術流動和成果轉化。
三是推進企業創新,完善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機制。制定產學研合作鼓勵政策,建立產學研合作協調機構,通過立法規使產學研合作制度化,引導企業轉變成長方式,更加依靠科技進步,其中特別要使資源型企業長期以來“多挖快賺”的發展思維得到扭轉。鼓勵多種形式的產學研合作,推動契約合作、技術聯盟、基地共建、雙向培養等多層次的合作,促進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人才之間的互相交流和提高。設立相對獨立的企業研發基金,面向企業技術需求、企業申報課題需求。項目公開招標,項目考核注重實效,重點加大對有發展潛力的中小企業科技創新的支持。
四是加大人才引入,營造愛才、用才的人文環境。強化人才的重要戰略地位,制定引進多層次人才的政策,鼓勵各類人才通過多種形式和渠道提升。設立人才引入專項資金,使引進人才能夠充分發揮能力,重點加大對非資源型替代行業人才創新創業的支持。完善人才服務體系,構建人才信息資源共享平臺,妥善解決引進人才的家屬就業、子女就學等生活問題,通過高效、真誠、周到的人才服務吸引更多人才在資源型城市生根發展。營造寬松的人文環境,倡導尊重人才、崇尚創新的良好風氣,形成各類人才專心干事的氛圍,杜絕急功近利、苛責求全的短視行為。
(作者單位:北京大學經濟學院)
【參考文獻】
①幸晴晴:《資源型城市能耗變動因素分解及差異分析》,南京財經大學碩士論文,2015年。
責編/楊鵬峰 賈娜(見習) 美編/ 于珊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