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國民幸福觀經歷了從以政治約束為核心的幸福觀、多元化萌芽發展的務實幸福觀,到多元碰撞中實現的幸福觀。為提升轉型期國民的幸福觀,建議運用政策重樹勞動幸福觀地位,多種媒體合力增加普及宣傳力度,培養勞動幸福觀環境。
【關鍵詞】社會轉型 國民幸福觀 提升策略
【中圖分類號】 C91 【文獻標識碼】A
我國國民幸福觀歷經自一元向多元、自傳統向現代、自整體向個體的深刻轉變之后,展現出中國現有幸福觀、西方幸福觀、傳統幸福觀之間的碰撞、交匯、融入、分割,同樣也彰顯出科學幸福觀和落后幸福觀之間的生存與顛覆、新老交替等特質。作為社會歷史變革在國民幸福觀中的必然反應,我國國民幸福觀在當前社會轉型期間,受到現代工業社會發展、全球經濟結構調整、經濟和政治體制改革等多項因素的制約。此種必然性也是現階段我國精神文明建設乃至思政教育現代化轉型的重要依據。
我國國民幸福觀的歷史變遷脈絡
以政治約束為核心的幸福觀。幸福觀的改變多以社會存在的動態變革為依據。新中國成立以后到改革開放之前,在計劃經濟統籌社會資源的制約下,國家宏觀調控影響著國民經濟和精神文化的發展趨勢,導致此階段國人的幸福觀從以道德約束為核心,向以政治約束為核心的方向發展。
多元化萌芽發展的務實幸福觀。以改革開放作為起點,20世紀末作為分界點,以政治思想為核心的集體幸福感依然存在極大的慣性,但是重視現實中個人物質生活變化,嘗試從物質財富和政治生活中尋求滿足感的行為開始增多,這為后期幸福觀從單一化向復雜化、從迷茫化向混亂化的轉型提供了前提。改革開放帶來經濟發展的春天,以勞動來完整地詮釋幸福觀顯然是不夠成熟的。在金錢、美色、權力等的誘導下,國民釋放著壓抑多年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心態從對政治的狂熱日漸趨于客觀冷靜,這也為務實幸福觀奠定了見識的基礎。
多元碰撞中實現的幸福觀。21世紀以來,改革開放和全球經濟發展,為中國帶來了巨大的社會變遷。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使國民幸福觀得以調整和多元化。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兩個層面得到國家更多的關注,無數中國人燃起追求幸福的熱情。受到社會各個層面變革的影響,國民價值觀呈現出多元性發展的趨勢,基本表現為現代價值觀與傳統價值觀、老年人價值觀和青年人價值觀、整體價值觀和個體價值觀、主流價值觀和主導價值觀、物質價值觀和精神價值觀并存的發展趨勢,導致多元價值觀和一元價值觀在長期并存的同時,形成張力關系。
轉型期國民幸福觀存在的問題
一是貧富差距增大帶來的幸福標準畸形。隨著網絡信息時代的來臨,西方敵對勢力利用網絡大量散布不利于我國健康發展的惡意信息,很容易影響到缺乏是非觀或者政治敏感度不足的民眾,勞動正向性引導作用及對幸福的給予能力被弱化。在社會監督和網絡監管不足的前提下,其負面影響由線上向線下蔓延,幸福觀領域由此遭到污染。據CCTV針對中國經濟生活的調查結果顯示,在中國,家庭收入能否主導幸福以年收入20萬元人民幣為門檻,而美國卻是以7.5萬美元為門檻。在收入高的家庭中,民眾的幸福感同樣存在兩個極端。對物質財富的過度追求與多種幸福觀念相互碰撞和沖突并行,部分人對物質財富的趨之若鶩,使社會心態偏向拜金主義,也使國人眼花繚亂,甚至陷入錯誤的幸福觀中。與改革開放之前國人對物質淡漠而對精神領域狂熱不同,現代社會中國人已經走入另外一個極端,比如不講天理只顧人欲,不考慮法律和道德約束,使幸福觀在無限膨脹的物質欲望下日漸畸形化。
二是多種心態刺激下幸福觀的多元異化。很多人將獲取物質和金錢視為通向幸福的唯一正確路徑,認為消費層次和消費數量的提升就意味著幸福感的增加。此種虛假的幸福觀念不僅在高收入群體中存在,在低收入群體中同樣因虛榮和盲目攀比,導致需求和幸福觀的異化。除幸福觀被異化成物質和消費觀念外,以權力為追求目標、一切行為聽從權力指揮的幸福觀念也正逐漸成為幸福觀誤區的主流。“學而優則仕”的思想在青少年群體中滲透力度不斷強化,家長為保障孩子獲得榮譽和獎項,不惜造假或耗費重金,此類追求權力的欲望和行為,同樣使得精神生活荒蕪化,心靈和權力失和,價值觀和信仰逐步喪失。
轉型期我國國民幸福觀的提升路徑
以政府為導向,運用政策重樹勞動幸福觀地位。在我國進行精神文明建設的過程中,政府尤為重視各項精神倡導和對精神領域的宏觀調控、指引,以政策的形式予以展現,增加其普及率和影響力。比如中國夢的提出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和推廣。隨著人的因素和地位的不斷提升,人類社會進步與勞動之間的相關性,尊重人與尊重勞動和創造之間的相關性,尊重創新和人才與尊重知識和勞動的相關性,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和思考。為此,可以將中國夢所倡導的實干精神與弘揚勞動幸福觀、凝聚中國力量等融合起來,利用國家相關政策及輿論傳播的社會影響力、權威性和主動性等,不斷強化社會各界民眾對勞動導向的幸福觀念的認可和信任。
以勞動幸福觀為核心,多種媒體合力增加普及宣傳力度。在馬克思主義的幸福觀指引下,將個人放在以勞動為前提的具體勞動關系中,不斷滿足個人合理需要,將其全面發展作為引導目標,為其提供借助勞動通道就可以獲得幸福的平臺和機會。這才是國人必須堅持崇尚勞動光榮,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和勞動功能,將勞動者所得、所能、所愿有機結合,進而創造出正確幸福觀的指導思想。
就社會發展現狀來看,幸福和勞動的應然性關系尚未建立,使得勞動地位無法得到基本保障和肯定。因此需要奠定社會幸福觀中勞動的核心地位,使其成為所有幸福觀中的核心要素,并伴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導,通過多種媒體渠道向社會大眾群體進行推廣,逐步將勞動幸福觀植入大多數民眾內心之中。在進行勞動幸福觀倡導和推廣的過程中,需要切實看到形態各異的幸福觀中所存在的同一性缺失的問題,因此需要剔除與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以及社會發展規律相悖的幸福觀,引導、調整其他價值觀向勞動主導價值觀聚合。
個體幸福價值觀因為個體思維的差異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其大多從人類個體的生活常態角度出發,缺乏長遠性和整體性,具有功利性和細節性,缺乏對整體事物發展規律的思考,難以與人民根本利益和社會最終發展需求相統一。因此必須保障不同價值觀取向內涵的一致性,這也是保持社會凝聚力,防止價值觀和社會精神文化導向分崩離析的殺手锏。
走出盲目倡導誤區,培養勞動幸福觀環境。在勞動幸福觀倡導的過程中,必須充分意識到個體勞動能力和觀念所存在的差異,必須明確勞動作為人類獲取幸福的必要途徑,不能好高騖遠。勞動幸福觀作為主導性幸福觀念,同樣需要依靠完善的環境來成長。對于當前我國出現的“勞動無用論”等錯誤觀念,建議加大各類技能型培訓機構的構建力度,甚至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創辦符合不同勞動者需要的技能培訓班。只有將就業和技能培訓進行對應性匹配,才能真正做到供求平衡,真正從根本上解決因城鎮化發展而帶來的各類就業難問題。這將是勞動幸福觀深入人心的基礎條件。
(作者單位:安康學院)
【注:本文為2013年陜西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體育鍛煉對青少年幸福感的影響研究”(項目編號:13p097)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①曾長秋、邱荷:《馬克思主義幸福觀與幸福中國建設》,《理論學刊》,2013年第9期。
責編/楊鵬峰 賈娜(見習) 美編/于珊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