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從2003年起,水泥行業就已經出現產能過剩的情況,當時是對立窯等落后產能進行淘汰。新常態下,在基礎設施建設規模持續擴大和房地產業快速發展的帶動下,2016年水泥行業需求有所增加,但是水泥行業產能過剩情況依然十分嚴重。從國家統計局和中國水泥協會公布的數據來看,2015年中國水泥行業出現25年來首次萎縮,利潤大幅下降。2016年上半年,水泥產量有所回升,達到11.09億噸,但是產能利用率僅為64.5%,與80%的合理運轉率目標存在一定差距,去產能之路任重道遠。
電解鋁:近年來,電解鋁行業發展迅速,盡管國家多次出臺限制政策,但是并未有效遏制電解鋁產能的擴張,致使這一高能耗、高污染的行業存在明顯的產能過剩情況。近年來,青海、新疆、內蒙古、甘肅等中西部地區在建產能占電解鋁產能增量的90%以上。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到2015年我國實際生產電解鋁3141萬噸,產能利用率在70%左右。多項調控政策仍未遏制產能過剩問題的加劇,不僅造成行業利潤下跌,企業虧損嚴重,也給西部地區的生態環境以及職工健康造成了嚴重影響。
船舶:船舶行業的產能過剩是一個全球性問題。隨著我國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和手持訂單量在全球市場所占份額不斷提高,全球市場的日益低迷對我國船舶行業產能過剩問題的影響也更加明顯。根據工信部的預測,“十三五”期間全球新船年均需求量將在8000-9000萬載重噸左右,而中國目前的造船能力就已經達到8000萬載重噸。2015年全球船舶市場訂單量嚴重萎縮,大量企業倒閉,國內也有多家船舶企業倒閉。而且從新船訂單成交情況來看,新船訂單更傾向于大型船企。因此,2016年,我國船舶行業不僅面臨淘汰落后產能的壓力,也必須重視提升行業集中度,優化資金、技術和人才等方面的能力。
光伏:我國光伏產業的發展始于20世紀末期,在政府的引導和推動下迅速發展。隨著全球產業上中游產品出現嚴重的產能過剩,我國光伏產業也經歷了新一輪洗牌。2013年,國家出臺分布式光伏補貼政策,激發了地方政府的投資熱情,使得一些本該退出的企業繼續進行生產,并形成新一輪發展熱潮,致使本就供需失衡的光伏市場面臨更為嚴峻的發展困境,也為光伏行業結構失衡埋下伏筆。根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的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光伏行業整體產能利用率約為77%,200兆瓦以下企業的產能利用率只有50%。由此可見,化解產能過剩的過程也必將是光伏產業內部優勝劣汰的過程。
風電:與光伏產業相似,作為新興產業,風電設備行業也同樣經歷了“過山車”式的發展。從起步初期的規模迅速膨脹到年均負增長只經歷了短短幾年時間,到2011年,40%的風電設備產能就已經處于閑置狀態。根據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的數據顯示,2016年上半年全國風電棄風率再次提高,已達到21%,其中風電大省甘肅和新疆的棄風率均高達45%,這不僅造成清潔能源大量浪費的尷尬局面,也對能源結構調整造成一定阻礙。
石化產業:根據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的資料顯示,2008年之前,只有生產甲醇、聚氯乙烯等產品的少量行業存在產能過剩。而如今,產能過剩行業銷售收入合計占全國石化、化工行業總銷售收入的60%以上,除了少量有機產品和專用化學品外,無機化工原料、農用化學品、橡膠制品、煉油以及大部分有機原料和合成材料,包括部分化工新材料,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產能過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