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從互聯網發展的全局觀出發,圍繞互聯網發展“以人民為中心”、“互聯網+”思維推進創新創業熱潮、學以致用體現“獲得感”來論述“定力、活力、動力、推力和合力”,逐步形成黨的網絡政治動員思想,這不僅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政治觀,對正確把握新常態,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和加強意識形態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 網絡政治動員 意識形態工作 互聯網發展
【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識碼】A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總攬全局、運籌帷幄,勵精圖治、奮發有為,逐步形成一系列治國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開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新局面、新境界。黨從互聯網發展的全局觀(“一觀”)出發,圍繞互聯網發展“以人民為中心”、“互聯網+”思維推進創新創業熱潮、學以致用體現“獲得感”(“三維”)來論述“定力、活力、動力、推力和合力”(“五力”),逐步形成黨的網絡政治動員思想。這不僅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政治觀,對正確把握新常態,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和加強意識形態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網絡政治動員的定義及構成
基于馬克思主義政治觀和黨的網絡政治動員思想,筆者認為,網絡政治動員指黨和國家借助互聯網的技術平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和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向網民傳播政治信息,號召和鼓動網民參與政治生活,提升網民素養,促進網絡文明發展的行為和過程。上述定義主要包含四個特點:
其一,網絡政治動員的主體是黨和國家,這體現主體的權威性和唯一性。黨和國家根據互聯網發展實際,就當前我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和網民互聯網應用狀況等展開調查研究,并進行科學的分析、研判,這說明主體行為的現實性和科學性。互聯網已經滲入人們學習、工作和生活的諸多方面,如果馬克思主義不占領互聯網這塊宣傳思想陣地,非馬克思主義和反馬克思主義的東西必然會去占領。
其二,網絡政治動員的客體是運用電子計算機、手機接入互聯網的民眾,即網民(網絡受眾)。黨和國家可以借助論壇(如“強國論壇”)、公眾號和微博等網絡平臺,與網民進行持續、有序、良性互動,從而有助于縮短彼此之間的物理距離和心理距離。
其三,網絡政治動員的目標可分為兩個層面,總體目標是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現階段的具體目標是號召和鼓動網民參與政治生活,提升網民素養,促進網絡文明發展。
其四,網絡政治動員的手段,指黨和國家為獲得網民的政治認同,增加其參與政治生活的程度,以實現網絡政治動員的目標而采取的策略、方法和手段等。
黨的網絡政治動員思想的主要內容
黨的網絡政治動員思想,是十八大以來黨治國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在網絡政治動員工作上的重要體現,其主要特征為“一觀”、“三維”和“五力”。
“一觀”指黨的網絡政治動員思想的“全局觀”,即以戰略眼光和全局思維來看待網絡政治動員論題。當今的互聯網是牽涉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面的“綜合體”,需要“堅持從大局出發考慮問題”,“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認識、處理與互聯網有關的政治動員論題,需要將互聯網看作一個動態、開放的系統,運用普遍聯系和發展的觀點來把握其中的內在聯系,運用多學科交叉研究的思路與方法來探討其中的具體論題。
“三維”指黨的網絡政治動員思想的三個維度,分別是:網絡政治動員立足于“能動的、全面的、文化的人”,這開拓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的新境界。在體現當今科學技術卓越成就的互聯網面前,人不是僵化的、“單向度”的、“物化”的人,而是能動的、全面的、文化的人。這不僅說明互聯網的發展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還發展、深化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大多數網民有朝氣,充滿活力和創造性,他們既是網絡政治動員的參與者,又是網絡政治動員的受益者。
以“互聯網+”新思維推進創新創業熱潮,從而實現網絡政治動員,這開拓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天地。新常態需要新思維,以“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互聯網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真正實現創新驅動發展。新常態需要新應對,李克強在出席首屆世界互聯網大會時指出,互聯網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工具。“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被視為中國經濟提質增效升級的“新引擎”,也是廣大網民提升創業能力、規劃人生藍圖的絕佳機遇。
學以致用、知行合一,讓基于互聯網的學習體現網民的“獲得感”,這開拓了互聯網時代學習觀的新局面。互聯網賦予學習嶄新含義,學習既包括讀書,也包括運用,重在學以致用、知行合一,“真正把讀書學習當成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工作責任、一種精神追求、一種境界要求”。20~39歲年齡段的網民年富力強,干勁十足,只要努力學習、善于學習、相互學習,融入互聯網時代的學習大潮,就能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事業中創造輝煌,就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五力”指黨的網絡政治動員思想的“定力、活力、動力、推力和合力”。
定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維護網絡時代的意識形態安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強網上正面宣傳,培育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讓互聯網充滿正能量,高揚主旋律,為廣大網民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在現實社會里,要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而在互聯網空間里,同樣要努力擴大馬克思主義的具體影響。
活力——以人民為中心、造福人民,讓老百姓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互聯網信息服務。“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互聯網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給人們帶來許多便利。互聯網的發展,須以人民為中心,讓人民共享互聯網發展成果,并提升人民的獲得感。只有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黨才能充滿生機與活力,國家與社會才能不斷前行。
動力——互聯網讓學習成為生活方式的重要組成部分,讓學習成為了解民情民意的重要渠道和培育網信人才的必由津梁。互聯網正在賦予“學習”嶄新的內涵,學習不再是知識的簡單堆積,而是讀書、應用的結合,即學以致用。學習不僅是大學生自身的需要,還是人與人“相互教育”的途徑,并為未來“自由人的聯合體”奠定基礎。黨的網絡政治動員應該把握好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的發展趨勢,迎接“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學習型社會的到來。
推力——“互聯網+”行動計劃帶來創新創業熱潮;“互聯網+教育”將改變基本公共服務不均的現狀;網民和網絡信息的管理給網絡政治動員帶來嚴峻挑戰。“互聯網+”行動計劃將互聯網變成知識聚合、技術研發和創意設計等新型平臺,這既能為創新創業熱潮提供技術支撐和智力支持,又能推動互聯網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為經濟創新發展提供便利條件。
合力——指“用萬物之能而獲利其上”的新發展理念。網信事業要適應“用萬物之能而獲利其上”的趨勢,在踐行新發展理念上先行一步。此外,新發展理念離不開信息化和共同理想;需要借助協同效應,推進強強聯合;需要政府、企業、廣大網民等共同參與網絡安全工作;解放思想,慧眼識才,愛才惜才,重視優秀學生等年輕人才,做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以網絡政治動員思想為指導,在新形勢下推進黨的網絡政治動員,首先,要發揮黨的組織優勢,調動黨的基層組織的能動性和創造性,做好群眾的宣傳鼓動工作,讓更多人參與網絡政治動員中來;其次,要完善網絡政治動員的載體建設,從以互聯網為中心,向移動網絡、智能手機、互動電視等網絡終端拓展,不斷提升網絡政治動員覆蓋面;再次,要讓網絡政治動員成為增加民眾“獲得感”的重要渠道,“要學會通過網絡走群眾路線”,“積極回應網民關切、解疑釋惑”,讓人民群眾擁有更多獲得感;最后,在建設法治中國的背景下,讓法治思維、法治方式貫穿網絡政治動員全過程,提升群眾法律意識,增強人民法治觀念,提高人民群眾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問題的能力。
(作者單位:廣東青年干部學院)
【注:本文為2014年度廣東省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課題“基于情感認同的高校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效提升研究”(2014YK039)的階段性成果】
責編/王坤娜 孫垚(見習) 美編/楊玲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