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D模式的科學性獲廣泛認同
國研中心、國土部、建設部等有關部門召開了兩次研討會,會議建議試點后推廣JD模式;北大、清華、同濟、浙大、上海世博會論壇、展望城鎮化之路的中美論壇、世界工程師大會等,均邀筆者就JD模式做學術報告;國開行董事長陳元(現任全國政協副主席)、鐵道部前部長傅志寰院士、同濟大學前校長吳啟迪、前國土部副部長贠小蘇、中國城市發展研究會前理事長厲有為、試點時任長沙市副市長徐湘平、中國系統科學研究會副理事長浦再明、清華大學前教務長規劃系教授李康、北工大交通工程系主任任福田、國家暢通工程專家組專家段里仁等12位深入研究過JD模式的人士,為《城市模式學》作序,支持JD模式推廣。
同濟大學交通工程系主任楊曉光指出,“我們大學幾乎擁有建造一座城市的所有學科和專業,但各個學科整合不到一起。JD模式完成了這個整合,這正是解決城市問題所需要的”。資深人士丁朝模指出,“全球推廣JD模式,人類社會將進入無城市病新時代,進入城市建設不再透支資源資金環境的新時代。從對人類社會的貢獻上看,JD模式堪稱中國第五大發明”。
國際社會業已認識到“城市模式必須變革”。2009年國際展覽局在上海世博會籌備會議向各國呼吁“面對21世紀的諸多挑戰,我們別無選擇,必須創造出城市新模式,這是上海世博會的使命之一”。JD模式成為上海世博會展出中的城市新模式之一,在此領域我國領先于發達國家。
現行城市建設出現諸多問題,亟待解決
由于很多現行城市模式并不適應汽車時代,現實與國家建設緊湊宜居城市背道而馳,城市病爆發且迅速蔓延,人均城建用地1980年為26平方米,2014年已增至145平方米。如此下去,在今后城市人口約增加1倍、汽車約增加4倍的情況下,城建用地可能增加約20萬平方公里、耕地減少約3億畝、城建投資增加100多萬億元,約10億人會陷入城市病夢魘之中,發展將面臨嚴重的資源和環境約束。而JD模式的實行有利于緩解甚至消除現行的城市病,規避現行城市病的嚴重危害,值得大力推廣。
推廣JD模式有利于破解城市發展中的難題
消除城市病
城市病是伴隨汽車出現而產生的。城市病的根源在于沿襲了馬車時代“地面上人車混雜”的城市模式,這種城市模式一直延續至今,已經不能夠適應汽車時代的發展需求。
相比之下,JD模式可以完全適應汽車時代,能消除城市病,如試點實踐已證實的那樣,現在人們所看到的“汽車因進入城市而喪失效率,城市因汽車普及而喪失和諧宜居”的現象將不復存在。
JD模式彰顯了城市和諧原理,借用中國古老的五行理論進行類比,人與汽車混雜在一個空間中視為“相克”,如JD模式那樣分隔在兩個空間中可視為“相生”;“相克”是城市諸病之源,“相生”是城市和諧之本。
實現新型城鎮化協調發展
新型城鎮化需要軟件和硬件兩個方面的條件。在軟件方面,需要以人為本的政策;在硬件方面,需要可持續發展的城市模式。遵循以人為本政策,并采用破解城鎮化中“資源資金環境約束”的JD模式,才能實現新型城鎮化協調發展。
2012年國土資源部胡存智副部長在國家行政學院“省部級干部城鎮化專題研討班”授課中介紹了JD模式試點成功情況,對JD模式在破解城鎮化面臨的資源、資金等約束方面予以充分肯定。
實現停車位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停車位的短缺,已是城市發展面臨的嚴峻挑戰,因此,停車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已迫在眉睫。
按照2015年全國住宅竣工的面積估算,全國每年新建約1000萬套住房。從發展上看,要消除停車困難,每戶需兩個停車位,每年需配套建設約2000萬個停車位。而目前每年建設的停車位不足800萬個,停車位缺口達1200萬個。
沿用現行城市模式,市區平均約每500平方米的面積上才能分配1個規定停車位,很難實現停車位的供給改革。而采用JD模式,市區平均約每30平方米的面積上就有1個規定停車位,可滿足每戶兩個車位的要求,全國每年可多建設1200萬個停車位,完全彌補上述的停車位供給缺口。因此,推廣JD模式,能夠實現停車位供給側結構性的改革,有利于解決城市發展中的“停車難”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