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從商業模式下歷史文化保護的發展現狀入手,就北京歷史文化保護街區存在的實踐問題,從政府、社會、企業協同的角度提出了對歷史文化街區的商業保護策略和建議,建立起多元主體協同的歷史文化商業保護新機制,實現歷史文化街區商業模式和城市整體規劃相互適應、帶動地方經濟的不斷快速發展。
【關鍵詞】協同視角 歷史文化街區 商業保護 策略 【中圖分類號】G124 【文獻標識】A
由于缺乏合理的商業保護,我國有的地方對于歷史文化遺跡展開了大刀闊斧的改造,不但破壞了歷史建筑本身,對街區的整體環境也造成很大的破壞,并且,改造后的歷史文化遺跡也失去了原有的活力,形成了千篇一律的格局。歷史文化的保護一方面要在原有風格上進行修復,另一方面也要引入現代的商業因素,帶動周圍地區的經濟發展,這對我國的城市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商業模式下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現狀
以北京市的歷史街區保護為例,對當下歷史文化商業街區的保護現狀進行討論。分布于北京的老城區中一共有20余片歷史文化保護區,筆者選擇了其中的兩片進行調查,也就是西四北頭條至八條地區以及什剎海地區。選擇這兩個片區進行調查是因為西四北頭條至八條是北京胡同格局保存最完好的地區之一,而什剎海地區則擁有最大的地理面積,這里的居民多是三代以上居住于此的“老北京”。我們抽取了7個居民委員會進行調查,調查的內容包括:第一,居民的基本狀況,包括職業、年齡、民族、收入等;第二,對居住環境是否滿意,其中包括了對四合院格局、對胡同的布局是否滿意等;第三,對城市的了解,最重要的是對北京的基本看法和城市性質等看法。
通過調查,大多數的調查者是老北京的老住戶,居住環境為平房或者大雜院,家庭收入比較低。居住的環境較差,冬天取暖以土暖氣、即燒煤爐為主,并且人均居住面積很小;只有少數家庭有汽車;有計算機的家庭雖然過半,但是多數被用于游戲和上網。大多數住戶家的供電系統經過了改造,可以適應當前的家電需求,但水電氣費用收費制度還是按照各家輪收的方式。多數住戶認為目前的居住環境比較差,基礎設施不達標、生活水平也較低。盡管如此,多數居民還是愿意居住于此,四合院和平房帶來了方便的生活,老城區的居民不僅是故土難離,更有一種自豪感,只有極其少數的人認為住在平房有壓力。
對于文化街區的保護問題,由于街區的人口密度較大,大多數調查者都認為將來會有一些居民可能會遷出。但是目前隨著旅游業的不斷發展,古民居成為了繁榮的旅游區,居民們許多都從事起了旅游的相關工作。這為保護歷史文化風貌和開展商業保護提供了新的思路。
當前歷史文化街區商業保護存在的問題
忽視了歷史建筑和周邊環境的保護。在歷史文化,尤其是街區歷史文化保存的過程中受到侵害最為嚴重的應當就是建筑了。第一,在老城區中的歷史街區由于產權問題、老城改造等種種原因造成了建筑長期缺乏修繕、保存狀況不健康等,尤其是住在這些街區里的居民對具有歷史價值的建筑進行隨意的改造,對建筑本身造成了巨大的損害。第二,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的腳步不斷加快,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城市化的腳步也越來越快,歷史街區迎來了大規模改造,新城區也不斷的擴展建設。這一過程不但破壞了歷史街區的原有景觀外貌,并且強烈地沖擊了街區自身所擁有的文化和歷史特征。
由于過度的商業開發破壞了歷史街區文化的原真性。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房地產商也加入了歷史文化街區改造的隊伍中來,由于商人逐利的本性,在利益的驅使下,尤其是加上政府監管的漏洞和相關法律法規的不完善,導致了管理部門無法落實之前制定的戰略方針,無法在改造的同時兼顧生活在其中的居民的生活形態,導致了文化建筑出現了大面積的拆遷改造或一味的模仿,失去了街區原有的居住和文化功能。在對文化歷史街區保護的過程中,我們必須要注意時刻結合當地歷史文化背景,不但要評估城市的整體發展,還要注重其歷史性。
實踐中存在的具體問題。就歷史文化的保護問題,北京一直是我國所有城市的表率,對皇城歷史文化街區、什剎海地區、南池子大街、地安門大街等多個歷史街區都進行了有針對性的保護,但是仍然存在著許多我們需要改進的地方。
第一,相關法律體系的缺失。盡管當地政府構建了比較完善的法律體系來保護歷史文化街區,但還是不完善。以政府發布的保護辦法為例,其中對歷史工業遺產的保護內容依然有一定的缺失,而歷史街區的定位十分模糊,尤其是在歷史街區改造的過程當中,具體的問責問題、懲罰措施等都沒有具體的規定。
第二,行政部門在管理過程中分工不明確。在保護辦法當中,規定建設、國土、安全、財政、環保、水務等多個行政部門分別負責歷史文化的保護工作,這就產生了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管理格局比較混亂,文物、規劃兩個部門一起做管理就會導致一個“真空地帶”。
第三,社會人員參與程度不高。總的來說,在歷史文化街區商業保護的過程當中,公眾參與仍然處在初級階段,多數居民都是被動地參與到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當中的。
協同視角下歷史文化街區開發過程中的保護策略
政府運作機制方面的保護策略。對于歷史文化街區商業保護來說,政府可以說是最主要的負責者。具體說,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政府要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建立起領導責任制度。樹立起合理健康的歷史是制定保護策略的所有前提。第二,進行科學的歷史文化商業保護規劃。當下,政府要謹遵科學發展觀,做到細致地進行實地調查,將調查結果科學整合,進行具有前瞻性的設計等。
市場機制方面的保護策略。鼓勵資產雄厚的企業積極承擔社會責任,涉足歷史文化保護的領域,尤其是那些相關企業如房地產、建筑、旅游企業等,應該通過激勵和協助等多項宏觀手段,充分調動起企業積極性,形成一股合力,致力于歷史文化街區商業保護。
建立起多元主體協同的歷史文化商業街區保護新機制。歷史文化商業保護應當建立在政府—市場—社會三位一體的基礎上,由社會、政府、公民等協作,共同致力于歷史文化街區商業保護。
第一,政府和市場的協同。對于歷史文化街區商業保護來說,計劃和市場之間的關系應當是相互補充的。政府和市場協同合作,謀求社會公眾利益。政府進行制度設計、環境營造、風險控制等方面的工作,市場則提供了有效運作的外部條件。政府通過構架科學完善的法律法規、問責機制和監督機制,培養起完整的合作體系,保障市場機制的正常運行。
第二,政府和社會的協同。公民應當發揮自身的組織功能,承擔起公共治理責任,但這并不代表政府就能放手不進行管理,在此過程當中,政府仍然承擔著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的責任,對社會治理的不同情形進行應對,起到“元治理”的作用。
第三,市場和社會的協同。社會機制關注的要點在于公民的公共利益,而市場機制關注私人部門的利益,受到市場的調控。看起來二者的宗旨并不相同、行動的邏輯存在著根本的差別。但是在歷史文化街區商業保護方面,市場和社會卻能夠合作共贏。
總而言之,在協同視角下的歷史文化街區商業保護問題中,政府起到的是主導作用,以行政區域劃分為限,市場則是以經濟作用為界,而社會則是以社會關系規范為限,三種力量的作用交叉重疊,只有建立起三者之間的良性促進機制,才能夠實現歷史文化街區商業保護的良性循環。
(作者分別為承德醫學院講師,承德醫學院副教授)
責編/王坤娜 美編/楊玲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