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江構建“基層黨建+精準扶貧”新模式
四川省開江縣是秦巴山區集中連片扶貧開發重點地區。近年來,開江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扶貧開發工作,始終將其作為“頭號民生工程”,作為加快推進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
思想先導,凝聚全縣共識。一是縣委高度重視。開江縣委聚焦脫貧攻堅,多次組織召開縣委常委會、縣委中心組學習會、黨建引領脫貧攻堅推進會等會議,迅速傳達中央和省委、市委關于脫貧攻堅的部署要求,統一全縣黨員干部的思想和行動。二是深入基層宣講。組織30個政策宣講團,將黨的脫貧攻堅政策和具體部署及時有效地傳達到基層一線;結合踐行入戶“五四工作法”,印發《脫貧攻堅政策明白冊》1.6萬余本,由入戶幫扶干部負責送到每戶貧困戶手中和“一對一”地進行政策解讀,激發貧困群眾脫貧奔康的主觀愿望。三是組織實地參觀。多次組織貧困群眾到培育出的25個黨員創業致富示范基地、158戶示范戶參觀學習,用實實在在的致富成效激勵貧困群眾向致富先鋒學習,引導貧困群眾樹立勤勞致富觀念。
領導帶頭,層層壓實責任。一是推行脫貧攻堅“雙組長”負責制。成立由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的縣脫貧攻堅領導小組,明確縣委副書記協助書記分管脫貧攻堅工作。二是簽訂“脫貧攻堅”三項承諾。組織所有駐村干部選派單位和派駐鄉鎮向縣委、駐村干部向派駐鄉鎮黨委分別簽訂《扶貧攻堅駐村幫扶承諾書》,實現承諾全覆蓋,壓實各方駐村幫扶工作責任。三是召開脫貧攻堅誓師大會,實行每月督查通報制,明確根據通報的次數對通報單位及個人進行通報批評、責令整改、誡勉談話、公開承諾、降職安排等組織處理。
管育結合,配強基層力量。一是實施“第一書記”培優工程。從137個縣級部門和20個鄉鎮精選148名干部人才組建51個駐村幫扶工作組進入建檔立卡貧困村,并創新推行“實施兩輪甑別、推行三方承諾、組織四類培訓、強化五項保障”的選、育、用、管機制,深度激發“第一書記”隊伍活力。二是實施村兩委干部提能工程。依托“毓秀開江大講堂”和開江村政學校,組織村(社區)干部進行脫貧攻堅路徑、種養技術、基層組織建設等專題培訓,全面提升村兩委干部致富帶富水平。三是實施村后備干部擴容工程。將新型農民、退役軍人、鄉村醫生、優秀教師等先進群體納入優秀年輕干部遞進培養計劃,公開遴選150名村后備干部,為打贏脫貧“攻堅戰”蓄足后備力量。
組織優化,發揮堡壘作用。一是聯建黨委。在綜合考慮貧困村產業特性、自身優勢等因素的基礎上,靈活采取強弱聯合、同業聚集、區域聯合、鏈條聯合等方式,先后在全縣51個貧困村建立起多種形式的精準扶貧聯合黨委,負責各片區脫貧攻堅的統籌、引領工作。二是聯合作戰。聯建黨委采取村務共管、資源共用、基礎共建、成果共享以及干部區域內選配的“五位一體”運作模式,將聯合黨委各方優勢資源整合到各貧困村中,開啟了“組織強、產業興、百姓富、村莊美”的基層黨建工作與脫貧攻堅深度融合新格局。三是聯片引領。將區域相近的貧困村劃分為六大片區,依托黨建工作“雙月”現場推進會,由縣級領導帶隊,分批次分片區組織全縣黨務干部現場觀摩各片區貧困村脫貧成效,在各片區貧困村中形成了“比學趕超”的良好氛圍。
先鋒幫富,堅定奔小康信心。一是實施“黨員精準扶貧示范工程”。扶持貧困村發展黨員精準扶貧示范項目,支持貧困黨員率先脫貧。二是實施先富黨員“雙帶”行動。積極發揮先富黨員帶頭、帶領致富的“雙帶”作用,充分利用“致富先鋒”上接企業,下聯農戶的優勢,人均幫帶10戶缺資金、缺技術的貧困戶創業,通過先富帶后富,帶動貧困群眾共同脫貧致富。三是實施“雙找雙配套”計劃。以農村外出務工經商黨員為重點,去年底以來在全縣集中開展黨組織找黨員、黨員找黨組織和外出配套服務、回引回鄉服務“雙找雙配套”活動,鼓勵吸引外出優秀黨員帶著項目、資金、技術回鄉創業,帶領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四是實施機關黨員聯系幫扶行動。
人才支撐,對接脫貧需求。一是推行脫貧人才引進計劃。著眼當前扶貧開發亟需人才,制定《2015—2020人才工作規劃》,每年支持引進500名優秀大學畢業生、100名涉農碩博人才、統籌選派120名專業技術人才,為打贏扶貧攻堅戰提供智力支撐。二是推行人才素養提升計劃。著眼提升縣域人才服務脫貧攻堅的能力本領,編制精準扶貧“265”人才培養計劃,即利用2016、2017兩年時間,圍繞脫貧攻堅“六個一批”重點任務,組織培養5000名實用人才帶領村民脫貧。三是推行人才助力脫貧計劃。
開江黨建脫貧奔小康的五個成果特征
第一,壯大了基層組織。開江縣把建強貧困村基層黨組織作為推進脫貧攻堅的“牛鼻子”,結合幫扶工作需要,打破常規設置模式,靈活采取多種方式建成聯合黨組織,成為精準脫貧的“堅強堡壘”。
第二,強化了執政根基。全縣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聚焦脫貧攻堅,為貧困群眾建基礎設施、抓致富產業,群眾得到了更多實惠,對黨的感情更加深厚,熱愛黨、跟黨走的信念更加堅定。
第三,錘煉了干部隊伍。開江縣把脫貧攻堅主戰場作為錘煉、識別和使用干部的前沿陣地,廣大黨員干部在具體開展脫貧攻堅工作中,切身體驗到了泥土之辛、稼穡之苦、百姓之難,將心比心、換位思考,想問題、辦事情的角度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執行黨和政府的決策更加主動自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顯著提升。
第四,提高了群眾收入。在各級黨組織的引領帶動下,在黨員干部的示范帶動下,全縣貧困群眾主動摒棄“等、靠、要”思想,通過外出務工、發展種養殖業、入股分紅等方式提高了自身收入。截至目前,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52元,近6000余名貧困群眾成功脫貧摘帽。
第五,發展了縣域經濟。開江縣將脫貧攻堅工作作為發展縣域經濟的重要抓手,通過修建基礎設施、發展特色產業等,使各貧困村與各城鎮中心聯系日益密切,村民能將更多更好的農產品銷售到城鎮市場,各城鎮帶動貧困村發展致富能力增強,形成了密不可分的統一市場,增強縣域經濟發展潛力。
開江黨建脫貧“雙推進”的價值與啟示
主動對接大勢,把準黨建扶貧方向。按照中央、省市委扶貧開發戰略部署,開江縣主動對接大勢,把工作重心向扶貧攻堅一線轉移,把優勢資源向扶貧開發一線聚集,形成縣鄉村一手抓扶貧攻堅一手抓基層黨建良好格局,真正把抓黨建的實效成功轉化為服務扶貧攻堅的實效。
依靠一線力量,凝聚黨建扶貧合力。在扶貧過程中,開江縣緊緊扭住基層黨員干部這個“關鍵少數”,在推動政策落地、帶動群眾脫貧上持續發力。有群眾面對駐村第一書記因提拔離開,失聲落淚;不少農村青年黨員由個人脫貧發展為“致富領頭雁”,受群眾認可成長為村支部書記、村主任。可見干群越是齊心的村落,脫貧攻堅越是搞得有聲有色、卓有成效。
充分整合資源,實現黨建扶貧突破。扶貧攻堅自上而下的政策、項目、資金扶持較多,但在具體操作中因資源分散、制度條例等限制,造成基層普遍存在單打獨斗的工作態勢。開江縣堅持統籌各方資源,在推進黨建扶貧中樹立“一盤棋”觀念,充分發揮組織優勢,注重項目、資金、人力、政策整合,集中攻堅,精準發力,切實保證扶貧攻堅效益最大化。
健全體制機制,構建黨建扶貧常態。開江縣制定了科學的保障機制、激勵機制、責任機制、考評機制,促進各級黨組織自覺履行政治責任,主動激發決戰決勝內生動力,從而保證扶貧攻堅常態發力、久久為功。經過不斷探索與實踐,開江縣走出了一條“黨建脫貧奔小康”的新路徑,開創了新常態下“基層黨建+精準扶貧”的新模式,組織強起來,黨員干起來,群眾動起來,大家富起來,取得了良好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效益。
(執筆:李富強 張莉 劉廣為)
責編/高驪 美編/宋揚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