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我國科研院校等“正規軍”是我國科技創新的主力軍,但民間科技創新的作用也不容忽視。在“雙創”戰略下,我國民間科技創新贏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為了推動我國民間科技創新的可持續發展,必須抓住“雙創”這一契機,補齊我國民間科技創新的短板。
我國民間科技創新的特征
民營企業是我國民間科技創新的主力軍。民營企業是我國民間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相關統計顯示,我國85%的新產品由民營企業生產,65%的發明專利通過民營企業申報。在全國五十余個新技術開發區中民營企業占據了八成。從上海區域來看,該市民營企業以30%的資源創造了70%左右的科技成果。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我國民營科技創新系統更為復雜、更具綜合性,雖然目前我國已初步形成龐大的民營科技創新體系,但民間科技面臨的考驗還有很多。
民間科技創造者擁有優秀的創新精神和品質。民營科技創造者的隊伍較為龐大,素質也不斷提升,擁有良好的創新精神與優秀的品質。隨著信息技術不斷融入生活中,民間科技創造者隊伍不斷擴大,我國約有10%的人口接受過高等教育,這些是我國珍貴的知識人才寶庫。民間科技創造者擁有較強的好奇心與刻苦鉆研的精神,敢于吃苦,勇攀高峰。
民間專利授權下降致使民間科技創新能力減弱。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民間科技創新隊伍也逐步擴大,創新成果較為顯著,但是民間科技創新的影響力一直呈現下降的趨勢,且民間專利授權的比例也持續降低,導致我國民間科技創新能力減弱。相關數據顯示,我國民間科技創造者的專利授權主要集中在實用新型與外觀設計這兩個技術含金量不高的項目,而發明專利授權較少,且下降很快。民間科技創新的含金量不高,導致這些創新無法形成新的競爭力,與發達國家的科技創新能力還是相差甚遠。雖然我國科技創新能力良好,創新體系也日趨完善,但是民間科技創新卻呈現減弱的態勢。
我國民間科技創新的短板
民間科研經費不足,導致科技創新缺乏資金保障。民間科技創新者的資金不足是制約民間科技創新發展最直接的因素,也是民間科技創新的短板之一。我國民間科研創新者的科研經費大都來自個人或家庭,約有80%左右的科研經費是私人自有資金,且沒有貸款支撐,使得民間創新者很容易陷入科研投入未轉化為效益、家庭開支缺乏的雙重壓力,導致民間科技創新難以持續開展。民間科研經費不足,使得民間創業者無法進行科技創新研究,沒有充實的資金保障,就無法完成科技創新。
民間科研創新者缺乏團隊精神,導致科研創新具有封閉性。民間科研創新者缺乏專業性與職業性,且大多數民間創新者都是個人鉆研,缺乏團隊合作精神。科技創新往往需要多學科的交叉創新,民間科研的封閉性導致科技創新難以高效開展。民間科研創新者往往單獨打拼,容易多走彎路與重復研究,且難以找到合作伙伴,遇到困難容易半途而廢。在民間科研創新者中,有部分人由于沒有受過專門的科學教育,與同行和專家學習、交流的機會較為缺乏,因此很難受到科技部門的重視。
民間科研創新者的成果無法直接轉化為經濟效益,投資也難以收回。我國民間科研創新者的成果轉化率非常低,無法直接轉化為經濟效益,這是民間科技創新最大的短板,也是影響民間科技創新可持續發展的最重要因素。近年來,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國民間科技轉化率有所提高,但是提高幅度較小,加之民間科技轉化率的基數也小,使得我國民間科技轉化率一直處于較低水平。民間科研創新者的專利無法獲得收入,發明也無法轉化為產品,嚴重缺乏經濟效益,導致我國民間科研投資成本都無法收回。民間科研創新者的科技創新不僅沒有改善創新者的生活質量,反而導致創新者變得更加貧窮,家庭矛盾也隨之增多。
“雙創”戰略下我國民間科技創新的可持續發展對策
“雙創”的初衷是營造人人皆可創業,人人皆可創新的一種環境氛圍。但隨著汲取創新對我國經濟貢獻率的下降,需要改善創新模式,重復挖掘民間科技創新潛力,實現汲取式創新向領導式創新的轉變。結合我國民間科技創新的現行情況,提出三點對策來促進我國民間科技創新的可持續發展。
政府相關部門提供多樣化的優惠政策,補齊資金不足的短板。我國各級政府相關部門應結合當地發展情況,出臺適合當地民間科技創新可持續發展的優惠政策,為民間科研創新者搭建更多的交流、指導與服務平臺。繼續推進簡政放權等相關政策,簡化民間創新者的不必要的手續,幫助民間創新者提高專利與發明成果的轉化率。各級政府應避免形式主義,真抓實干,切實為民間科技創新者謀福利,積極建立各級公益性民間科技協會、創客空間等,有效落實“雙創”的相關政策,吸引更多的社會有志之士參與到民間科技創新中,鼓勵民間創新者開展合作,提高民間創新者的創新效率。
強化民間創新者的技能培訓,補齊缺乏團隊合作的短板。古人云“高手在民間”,即民眾擁有雄厚的創新能力,蘊藏著無限的智慧。我國應強化民間創新者的技能培訓,縮短我國民間創新者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培育高素質、高技能的民間科技創新者,提高民間科技創新者的創新能力。通過技能培訓,我國民間創新者不僅能夠學習更多的科學知識,系統地掌握科學的方法,還可以提升我國民眾整體的科技創新能力,激發民間創新潛力,最終培育出適合科技創新的高素質高層次的人才。各級政府應強化企業與民間科技創新者的銜接,為企業培養出優秀的科技人才。強化民間創新者技能培訓的同時,還應加強高等教育,提高我國專業人才的創新能力,提升民間科技創新者的層次,為民間科技創新者補充新知識,構建民間創新者的科研交流平臺,鼓勵民間創新業的團隊合作,最終補齊缺乏團隊合作的短板。
加大民間科技創新成果的宣傳,補齊科技轉化率低的短板。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與各類智能產品的出現,民間科技創新者可以接收大量的媒體信息,這些媒體宣傳信息大都以掙錢為目的,內容大都是負面信息、娛樂新聞等,對于民間科技宣傳較少。大信息時代信息傳播非常迅速,相關部門應積極利用新興媒體,如微博、微信、各類網站對民間科技創新成果進行宣傳,讓民眾更多地接觸科技創新成果,實現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經濟效益的目的。
在“雙創”戰略下,民間科技創新的熱情更容易被激發出來。民間科技創新需要政府、企業與個人的多方協作,只有不斷進行科技創新,才能走在國際市場的前列,才能推動經濟發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不是因為創新而創新,而是要將創新與可持續發展相結合,才能推動民間科技的可持續發展,才能發揮民間科技創新的作用,共同推動我國創新型國家的建設。
(作者單位:淮陰工學院)
【參考文獻】
①張清俐:《如何提升民眾科學精神》,《中國社會科學報》,2016年3月9日。
②李春霞: 《大科學時代我國民間科技創新的生存發展之路》,《自然辯證法研究》,2014年第5期。
責編/劉芋藝 美編/王夢雅(見習)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