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若想有效促進我國勞動力就業,建議通過優化產業結構、提升就業空間和層次,用創業帶動勞動力就業,加大職業技能培訓、提升就業者綜合素質,優化市場環境、實現生產要素自由分配,適時發揮就業導流、實現就業結構穩定等途徑來有效解決這一問題。
【關鍵詞】 供給側 勞動力 就業 【中圖分類號】D9 【文獻標識碼】A
在目前我國“三期疊加”的社會經濟發展背景下,靠投資、消費和出口拉動的經濟合力逐漸減少。面對這樣的情況,供給側改革便被提上了日程。供給側改革需要解決兩大問題——供給的結構性調整和產能過剩的轉移。供給側改革離不開大量人力資源的投入,而其改革的深入也可以帶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吸引更多的勞動力就業,有效緩解我國勞動力就業的壓力。當下我國勞動力就業形勢是與我國經濟發展結構緊密相連的,只有從經濟結構調整方面著手,才能夠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
優化產業結構,提升就業空間和層次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實現供給的高層次化,實現與需求的高層次匹配。這就需要對我國舊有的以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為主的產業結構進行合理性的引導,使其在國民經濟中的比例逐漸縮小;與此同時,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服務業,加大對于創新型產業的扶持力度,努力實現技術性創新,用技術引領科技和經濟的發展。
在這樣的形勢下,行業之間原有的界限會被打破,小型化、產業化和專業化經營的思想會成為經濟發展的主流。而對于勞動力就業來說,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浪潮的推動,就業的結構也將實現由低到高的轉化,就業的空間和領域也會得到較大提升。原本只能從事一些基本的勞動力要素為主的生產性工作的人通過自身的不斷學習和努力,可以勝任一些要求較高、服務層次適中的行業和職業,自我價值也會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
用創業帶動勞動力就業
當前,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思想的鼓勵和推動下,越來越多的勞動力和就業者選擇用自己的資源和智慧進行創業,這也是供給側改革的內在含義。一方面,創業者更多地選擇一些高層次的服務業,為滿足高層次的需求不斷提供后備力量;另一方面,對于那些面臨就業的大學生或者失業后再就業的人員來說,擁有比較自由的空間,能夠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發揮自身的價值。
創新是社會發展的動力,企業對于創新型人才的需求是迫切的。首先,市場經濟的復雜性和多變性使得企業對于高層次的經營管理人才的需求更加緊迫,有些企業甚至因為沒有遴選到合適的管理人員而面臨萎靡不振的情況;其次,目前我國對于高精尖層次人才的需求量較大,而高校每年所輸出的能夠直接從事這些行業和工作的人才較少,技術型人才的短板是制約我國創新型和戰略型企業發展的重要因素,通過創業來帶動技術型人才的培養不失為一種解決勞動力就業問題的途徑。
加大職業技能培訓,提升就業者綜合素質
隨著時代的發展,就業勞動力人群的結構在不斷發生變化,獲取知識和勞動技能的途徑除了接受學校教育以外,還可以通過一些職業技能培訓學校和機構來獲取。
完善職業技能培訓機制建設。供給側改革所需要的是能夠經得住挫折和考驗的人才,因此,要加大對于職業技能和素質的培訓,通過完善培訓組織和基礎設施,加大對優秀職業技能人才的引入,建立產學研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在教學中培養人才,在工作中磨練人才,在實踐中檢驗人才。
要加大職業技能培訓的投入。作為一種基礎設施投資,職業技能培訓所需要的人力、資金、土地、政策等方面的投入是巨大的,因此,當地政府要加大對于職業技能培訓學校的重視,要用戰略的眼光看待職業技能培訓,加大土地等固定資產的投資,同時要將一些優秀的人才資源通過適當的途徑加以引進,滿足人才培養的需求。
注重人才培養的結構性和層次性。教育的發展要注重投入和產出,職業技能培訓也是如此,要將人才培養工作定位好,將重心放在稀缺性人才的培養方面,而對于過剩的那部分則要采取適當的辦法消化泄流,防止低層次勞動力過剩、中高層次勞動力缺乏的不良就業結構。
優化市場環境,實現生產要素自由分配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種生產要素的配置和調節主要是靠市場來自由發揮的,優秀的勞動力資源可以通過市場的發掘和自由的選擇來實現良好的就業。但是,目前我國的市場環境還在不斷地完善,政府和市場的關系還在不斷地磨合和調適。
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治建設,營造良好的勞動力就業法制環境。通過構建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為主的勞動力就業法律體系,切實保障勞動力受教育、就業、待遇、社會保障、公共服務和退休養老等一系列權利的落實,為勞動力能夠實現公平、公正的發展提供法律方面的保障,減少勞動力維權的成本、難度,解勞工之所難、急勞工之所急。
打破行業界限,優化資源自由流通渠道。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尚處于探索和確立階段,部分勞動要素尚不能夠自由地進行流通,影響了供給側改革的深入。同時,“僵尸企業”對資源的占用也使得資源無法向更需要的行業和領域流轉。一些行業的進入門檻太高使得那些有意向的人望而卻步,這些因素嚴重制約了勞動力就業問題的解決。
企業要優化自身的勞動力吸收培養能力。企業尤其是廣大的中小企業是吸收我國勞動力就業的主力軍。在勞動力就業問題解決機制中,企業所發揮的作用是巨大的,而企業對于人才的需求也是迫切的。企業所面臨的問題是招人難、留人難,面對這樣的困境,企業要從自身出發,完善人才招聘、開發和激勵措施,通過相應的培訓來深化員工對于企業文化和價值觀、品牌的認同,增強歸屬感,同時適時提高員工福利待遇,解決員工的后顧之憂,完善員工的晉升渠道,為企業留住人才,發揮人才的價值。
適時發揮就業導流,實現就業結構穩定
供給側改革注重對供給側結構的調整和產能過剩的轉移,這兩項內容中轉移過剩產能是前提,只有將那些傳統的資源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企業的過剩產能進行適當的消化和停止,才能為供給側結構的調整提供更大的空間和更多的資源。而解決產能過剩往往涉及到企業改革,這會導致部分勞動力失業,增大了就業勞動力的基數。因此,在進行過剩產能轉移方案的制訂時,需要優先考慮失業勞動力的轉移和消化問題,否則會影響社會的穩定。
對于這部分失業勞動力的消化和轉移問題,考慮到員工的穩定性方面,企業可以考慮內部消化產能過剩造成的失業,比如通過崗位開發,使勞動力掌握其他崗位的知識和技能,實現平行或者上下崗位的引流。這對于單位發展所造成的鎮痛會小一些,同時也節約了企業人才開發的成本。
(作者單位:河南農業大學文法學院)
【注:本文為2016年度河南省政府決策研究課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河南就業的影響研究”(項目編號:2016B118)成果】
【參考文獻】
①張然、曹華青:《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靈活保障的就業政策》 ,《經濟與管理》,2016年第3期。
②李莉、管理要:《人才供給側改革與大學生創業就業能力提升研究》,《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16年第2期。
責編/王坤娜 美編/楊玲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