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進,我國打破了城鄉二元經濟的禁錮,致力于城鄉一體化發展,特別是在農村社會保障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觀,但是從經濟社會發展的速度來看,我國的農村社會保障建設投入力度不夠,與城鎮差異較大,制約了農村居民消費水平的提升,最終不利于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
【關鍵詞】城鎮化 社會保障 農村居民 消費
【中圖分類號】F323.89 【文獻標識碼】A
農村社會保障與居民消費的關系
農村社會保障是農民居民消費的前提和基礎,只有加大農村社會保障機制,才能夠免除農民生存發展的后顧之憂,增強農民的消費。我國是個農業大國,農民占了我國人口的半數以上,長期以來,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一個支柱產業。“三農”問題一直是我國社會的焦點,并深深牽制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是中國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從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來看,投資和出口是拉動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量,而內需不足。過去的經濟發展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來說促進了我國經濟的發展,但是這種經濟發展方式較為單一、粗放,不能夠持續地拉動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需要轉變經濟發展,從過去依靠投資、出口轉變到依靠投資、出口和內需的“三駕馬車”相結合,來拉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
收入是消費的前提和基礎,人們的消費不但受居民當前收入的影響,還受到居民未來預期收入的影響,收入增長動力不足將直接對居民的消費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社會保障作為國家再分配環節中的一項重要手段,通過調節過高收入、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來縮小收入差距等問題,保障居民有可觀的收入來穩定消費需求。而我國通過農村社會保障制度,調節城鄉二元經濟發展導致的城鄉收入差距問題,從根本上來對農村居民消費進行保障。
我國農業的穩定直接關系到我國所主導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更關系到中國和諧社會的構建。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農村經濟獲得了長足的發展,但是受傳統經濟發展方式和農村本身經濟環境的制約,我國的農村市場潛能還未能被挖掘和開發出來,農村消費總量雖然很大,但是對國民經濟的發展貢獻率比較低,再加上城鄉發展差距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被日益拉大,致使農村消費動力無法充分啟動,這些問題都與農村社會保障嚴重滯后有關。在農村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有利于促進社會公平、維護農村和諧穩定,而且有利于提高農民的可支配性收入,提高農民的消費能力,直接給農村消費注入動力,刺激農村消費市場的發展,帶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
城鎮化進程中農村社會保障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我國的城鎮化進程,是通過一系列的社會管理、社會保障、戶籍管理和生態環境等改革措施,解決阻礙城鄉發展良好互動的內在問題,其中鄉村城鎮化發展是關鍵環節,形成以城帶鄉、以鄉促城的局面,改變城鄉發展的二元經濟模式,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最終實現改革成果惠及廣大人民群眾,構建和諧社會、實現共同富裕。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推進城鎮化建設的進程中,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一方面調動了廣大農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一定程度上給農村社會保障帶來了機遇;另一方面,由于我國面臨的國情,導致社會保障發展又存在著一定的挑戰。
城鎮化進程中農村社會保障面臨的機遇包括:首先,我國處于新農村建設的利好大環境下,新農村建設涉及到農村社會建設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態文明等各個方面,有利于農村的經濟繁榮發展,以及農村的整體發展。在建設新農村的過程中,政府起積極主導作用,在物力、人力和財力等政策方面,對農村進行傾斜性扶持,這就為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搭建了一個發展動力平臺。以這個平臺為依托,可以助推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得到完善發展,拓展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新模式和途徑,給新農村建設提供制度保障。其次,加大民生基礎工程的投入建設。城鎮化建設并不是側重于某一方面或者某一個環節的建設,而是從整體上進行規劃建設,特別是從整體上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那么,社會保障基礎性項目就成了民生工程的重要項目,在政府的帶動下,各方力量加大農村建設投入,將自覺或者不自覺地帶動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設。再次,調動內在驅動機制。在城鎮化建設過程中,需要從關系農民切身利益的問題著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直接關系到農民的生存和發展,在這一進程中,必須首先以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為突破口,對農村社會保障制度進行統一規劃和部署,這將有利于發揮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內在驅動機制。
城鎮化進程中農村社會保障面臨的挑戰包括:首先,人口老齡化現象日趨嚴重。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醫療衛生技術的發展,人口預期壽命有所增長,農村老齡化人口的負擔日益嚴重。市場經濟的發展,對農村勞動力資源進行了優化配置和組合,大量農村青壯年移居到城鎮中,而喪失勞動能力的老齡化人口被留守在農村,這種農村勞動力分化和轉移致使農村養老問題成為農村社會的主要問題,也加大了農村社會保障的難度。其次,農村留守婦女兒童數量不斷增加。隨著城鎮化的快速發展以及農村土地收益轉移,大量的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而大量的婦女和兒童留守下來。由于戶籍制度等限制,農民工的勞動收入不夠穩定,往往不足以維持農村家庭消費,再加上留守的婦女兒童收入來源有限,使得農民家庭基礎生活保障得不到維持,不僅加重了農村留守婦女兒童的負擔,而且對農村社會保障提出了新的問題。再次,新生代農民工數量的增加。農村的教育資源不平衡,一部分農村學生如果未能繼續深造,就會被分流到社會中,加入到農民工行列中來。由于受文化素質不高以及勞動力市場不健全等因素影響,再加上現行勞動法律法規不到位,農民工的社會保險、社會福利、社會救助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然而,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中,這部分人未被納入到保障范圍之內,其結果必將加大農村社會保障的難度。
解決農村社會保障困境的對策
加大財政投入,合理分配社保資金。國家財政支出著重向農村傾斜,特別是對農村社會保障,加大財政補貼和轉移的廣度、力度和強度,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健全農村老弱病殘弱勢群體救助保障機制;在分配社保資金方面,不能存在明顯的地區分配差異,國家要制定統一的規劃方案,進行統一的調整分配,適當對偏遠地區和山區進行政策傾斜,以達到在社保資金方面縮小地區社會保障差異的目的。
提高社會保障水平,擴大農村社會福利的實惠性和廣泛性。開展逐級、逐步進行的社會保障程序,采用國家、社會、企業和個人籌集資金等多種渠道和方式,加大對農村社會保障的宣傳,積極鼓勵農民參保。同時,建立各種農村社會保障基金,以確保農村社會保障能夠最大化地惠及農民利益。
建立健全科學的農村社會保障管理監管體系。設立專門的農村社會保障部門,形成專職專管的體系,有利于提高農村社會保障的工作效率;以網絡為途徑,構建農村社會保障管理信息公開平臺,一切農村社會保障管理工作都要公開接受民眾監督,形成有效監管機制,使農村社會保障管理工作民主化、透明化和社會化。
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法規。立法機關要根據我國農村發展的實際,立足于農民的根本利益,制定一系列的農村社會保障相關法律和法規,從而在法律上確立對農民權利的尊重和保障,使農村社會保障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可循、違法必究,最終使得農村社會保障工作在法律和制度的軌道上順利開展。
總之,研究城鎮化過程中農村社會保障對農民消費的影響,將有助于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有助于提升農民的幸福指數,更有助于中國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和實現中國夢。
(作者單位:湖北第二師范學院管理學院)
【注:本文為湖北省人文社科項目“我國公務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研究”(項目編號:13y099)的成果】
【參考文獻】
①薛賀香:《城鎮化、農業生產性服務業與農村居民消費互動的實證研究》,《廣東商學院學報》,2013年第6期。
②施楊:《社會發展成果如何惠及農民工群體》,《人民論壇》,2016年第23期。
責編/張寒 美編/宋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