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我國已逐漸發展為新型工業化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布局促進了我國經濟的國際化和開放性程度。在此背景下,技能型人才成為社會勞動資源市場的“緊俏”群體。技能型勞動力的培養途徑主要在于職業教育,他們也將成為中國未來就業群體的主體。
【關鍵詞】技能型勞動力 就業群體 主體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識碼】A
我國各城市企業中普遍存在一種現象,就是嚴重缺乏高技能型的技工勞動力人才。據相關調查,在1.5億的企業職工中,技能型勞動力只占據一半。由于目前我國企業嚴重缺乏技能型勞動力,在未來中國就業群體中,技能型勞動力將會成為社會中各企業之間相互爭搶的對象,也會成為城市企業就業的主體。自1993年我國實施職業資格證書以來,技能型勞動力對社會經濟的貢獻值逐年上升,所以技能型勞動力在中國經濟發展中有著重要的作用。
中國技能型勞動力的就業現狀
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發展,政府越來越重視職業教育,職業院校也在不斷擴招,技能型人才的數量也會越來越多。為社會提供技能型勞動力的同時,無疑也會造成社會就業壓力,因此,目前我國在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構筑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同時,還要有效緩解技能型人才的就業壓力。事實上,現在我國職業院校培養的學生未來發展方向多數以就業和升學(專升本)為主,高職學生進入企業是目前學生的首選。高職院校為滿足社會發展需求,不僅引進了許多先進技術,而且與社會企業加強合作,不斷提升畢業生的就業質量和就業率,多數院校就業率在95%以上。但是,在此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如畢業生就業專業不對口、薪資不穩定、薪資較低、滿意度不高等。尤其專業不對口這種現象較為普遍,也較為嚴重。我國職業教育培養的主要是生產和操作方面的技術人才,這類技能型人才的優勢就是他們具有專業特長。但是實際上有較大部分人員就業的崗位與自己所學的專業并不對口,這就使技能型人才發揮不出自身的專業技能優勢。
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主要和學校、社會兩方面有關。學校方面的原因主要包括兩種。其一,部分學生所學的專業較為冷門,或者社會對此類專業的就業人數已經達到預期,這就很難實現專業對口;其二,部分技能型崗位空缺,主要原因在于職業院校培養出的技術人才滿足不了社會的需求,使人才培養脫節。另外還由于職業院校的學生不僅有就業的,還有升學的,升學人數達到了40%以上。個別家庭受到傳統教育的影響,輕視職業教育,職業院校畢業的學生也不受社會企業的重視。針對這些現象和問題,社會和學校都要轉變觀念,摒棄傳統思維模式,創新思路,積極探索,共同為技能型人才提供良好的發展道路。
對技能型勞動力的需求日益擴大
雖然我國職業院校在培養技能型人才方面存在一系列問題,但是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及學校自我認知的調整,培養高技能人才的環境已經有了良好的發展勢頭,隨著我國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對我國技能型人才也有著較大的影響。主要包括兩方面。
一是社會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擴大。目前我國社會在不斷朝著新型工業化的方向發展,以研究及培養新型產業和創新傳統產業為主。在這個背景下,就需要投入大量的技能型人才,來滿足基礎升級及創新改造的需求。另外我國以現代服務為主的第三產業也在不斷發展,在發展過程中也需要一批擁有現代服務基礎知識的人才。在此基礎上,我國社會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會越來越大,我國技能型人才也就有了可持續發展的空間,在未來的就業群體中,將會起著主導的作用。
二是社會對技能型人才的質量也有較高的要求。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行業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在此背景下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理智,改變了傳統以學歷為主的要求,招聘人才大多都以能力為主,人才高消費現象在逐漸減少。從社會勞動力市場的角度來看,近幾年本科學生就業率不太理想,而專科生的就業率不斷上升。為了擴大市場,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高,不僅要求人才具備創新精神,還要求人才具有專業技能,這樣才能滿足市場不斷變化的需求。技能型勞動力在目前發展迅速的社會中成為了眾多企業的搶手人才。
職業資格與學歷兩者結合已經成為中國未來就業的趨勢
我國要創新及完善產業結構,使經濟社會快速發展,首先就要培養大量具有技術、素質、知識的技能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及建設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有著重要的作用。
比如,杭州市作為我國制造業較為發達的城市,經濟在近幾年發展迅速。據統計,截止到2015年底,杭州市具有技能職業資格證書的工作人員共有154萬余人,其中有26%的高技能人才,32%的中級工人才,42%的初級工人才。這些人才廣泛分布在杭州市生產建設的各個領域中。高技能人才指的是具有職業資格證書,具備生產技能,集多元化培養為一體的人才。這些人才分布在國有企業、股份制企業、聯營企業及私營企業中,涉及的行業主要有裝備制造業、食品行業、服裝行業、交通行業、服務行業等。
這些技能型人才不僅具有大量的文化知識,還具備專業的技能知識,同時還有創新能力。技能型人才推動了我國產業的發展,促進了我國經濟轉型及升級,提高了我國行業的競爭力。近年來,服務業和制造業已經成為我國經濟轉型的主要渠道,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多樣化,重新創建了產業區域,促進了我國職業人才的流動和需求,也為我國技能型人才的發展提供了機遇,使技能型人才可以在社會中發揮自身的作用。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傳統知識型人才已經滿足不了社會需求及行業需求,我國城鎮化的不斷發展及我國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促進了我國發展的步伐,也加大了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15-64歲的勞動力數量已經超過了10億人,占我國總人口的75%以上,這種高比例會一直持續到2050年左右。雖然我國的勞動力資源充足,但是我國目前的從業人員滿足不了產業結構升級及社會發展的需求,這就對傳統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目前,社會上可以為勞動者提供的就業崗位有8億左右。從這個數字上可以看出我國目前的就業壓力。隨著我國人口的逐漸增長,今后就業崗位的增多,到2020年,我國人口城鎮化率將變為60%左右。勞動力在城鎮化中的生存與農村是不同的,只有九年義務教育是遠遠得不到較高的薪資的,這也對傳統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隨著我國產業的不斷調整,勞動力市場也在不斷變化,在此過程中還會出現各種新型職業,社會中的崗位流動機率會逐漸增加,終身教育也將逐漸取代一次性教育,職業資格和學歷兩者的結合,將會成為中國未來就業的發展趨勢,職業教育和技能型勞動力在中國未來就業群體中占據重要的位置。然而,高素質及高技能專業人才是很難與技術共同進步的,勞動者的創業、就業及技能培養不能只靠企業進行,所以就要創建多元化的職業培訓機制,為人力資源開發打下良好的基礎,進一步提高我國技能型勞動力占比,增強我國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
技能型人才在我國今后經濟社會發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國技能型人才還處于短缺的地位,所以就要注重技能型人才的培養,使我國社會結構實現進一步轉型,加快社會發展步伐,提高我國在國際中的競爭能力。
(作者為河南科技學院副教授)
【注:本文系河南省畢業生就業創業重點課題“高校財政經費核撥機制改革背景下畢業生就業競爭力系數研究”(課題編號:JYA201600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①李宏健、邢馨月:《從高職院校的現狀淺析將來技能型人才的就業發展》,《中國市場》,2015年第49期。
責編/賈娜 美編/于珊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