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有資本財政是我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時期所特有的財政模式,轉軌時期的特殊性造就了其特殊內涵,而轉軌時期建立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經營運作存量國有資本的需要則決定了其必要性及其最終歸宿。國有資本收益上繳既是企業利潤分配問題,也是財政再分配問題。
【關鍵詞】雙元財政 公共財政 國有資本財政 國有資本收益上繳
【中圖分類號】F12 【文獻標識碼】A
國家治理的現代化必然要求建立與之相適應的現代財政制度,而現代財政制度又必然要依托于適應我國基本國情的財政模式。目前我國仍然沿用公共財政與國有資本財政并行的“雙元”財政模式,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主體地位和支柱作用決定了國有資本財政不但不能削弱,而且還將在財稅體制改革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但目前國有資本財政無論是從規模上還是調控能力上都略顯“羸弱”,與其在深化財稅體制改革中的作用不相匹配,究其根源正是國有資本收益上繳水平過低,導致國有資本財政收支捉襟見肘,難以發揮其應有的財政再分配功能與經濟調控功能。
國有資本財政終將伴隨國有經濟從競爭性領域的退出,完全融入公共財政
國有資本財政是相對于公共財政而言的,國家社會管理者和資本生產資料所有者身份的分離,以及國家財政在公共性收入與資本性收入上的分流,造就了國有資本財政區別于公共財政的獨特內涵:公共財政是憑借社會管理者身份及相應的政治權力取得公共收入的財政,并通過安排支出作用于市場失靈領域,滿足公共需要,化解公共風險;國有資本財政是憑借國有生產資料所有者身份及相應的財產權利取得資本性收入的財政,并通過資本性收支安排,透過國有企業直接參與到市場經濟活動當中,促進國有資本保值增值,優化調整國有經濟結構,保持公有制主體地位。
財政是以國家為主體的分配活動,國家憑借其生產資料所有者身份和國有資本所有權獲得資本性收入并安排支出,必然構成國家財政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但要建立市場經濟及其與之相適應的公共財政,則不能將大量的資本性、營利性收支納入公共財政,否則將導致公共財政超出“市場失靈”領域作用于“市場有效”領域,這不但是與公共財政的原理相悖,還導致營利性和非營利性收支相互混淆,賦予政府擁有直接干預市場活動的能力,嚴重干預市場經濟自主發展完善的進程。因此,現階段國家憑借資本權利安排收支的事實,連同我國發展市場經濟、建立公共財政的客觀需要,共同決定了我國建立國有資本財政專門安排資本性與營利性收支,宏觀經營國有資本的必然性。
國有資本財政在現階段長期存在的必要性并不等同于其存在的永恒性,國有資本財政是轉軌時期單元財政向公共財政過渡中的橋梁形態,終將伴隨國有經濟從競爭性領域的退出,通過完全融入公共財政而最終消亡。
目前,我國國有企業大量存在于市場有效的競爭性領域,這不僅是計劃經濟遺留的歷史問題,也是由我國生產力發展水平、市場經濟完備程度等客觀現實所決定的。但不可否認的是,在市場化改革的大方向下,國有資本財政代表著原有財政工作的存量,而公共財政則代表著未來財政工作發展的增量,作為存量的國有資本財政的比重,將隨著國有企業逐步退出競爭性領域而逐步下降,并通過收入的調配劃撥,不斷增加國有資本財政中的“公共成分”。其結果是,作為增量的公共財政的比重將逐步上升,并最終占據絕對優勢。當國有企業完全退出競爭性領域,市場經濟發展到完備狀態時,國有資本財政將徹底退出歷史舞臺,屆時雙元財政將轉化為單一結構的公共財政。
國企上繳國有資本收益是國有資本財政特殊性的內在要求,是雙元財政發展演變的內在要求
經濟轉軌時期的特殊性造就了國有資本財政的特殊性,而其最為顯著的特殊之處在于,國有資本財政作為國家財政的主要組成部分,既不能凌駕于市場之上進行再分配,也不能作用于“市場失靈”領域,而是按照市場規則直接參與到“營利性、競爭性”領域的市場活動當中,構成市場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國有資本財政收入主要來源于國有資本利潤和再投資收益,而非強制、無償的取得,其支出主要服務于提升國有企業的競爭力和盈利能力,促進國有資本整體保值增值。此外,近年來國有資本收益劃轉社?;鸺肮藏斦臄殿~不斷增加,但這種“支援”不是“坐吃山空”,更不能蠶食國有資本良性發展的根基,必須建立在國有資本盈利提升和合理水平的國有資本收益上繳的基礎上。
合理水平的國有資本收益上繳,既是國有資本財政的收入之源,也是國有資本財政支出功能發揮的重要保障,既有利于從內部激發國企盈利的活力,也有利于國有資本整體的保值增值,因而是國有資本財政保持特殊內涵、發揮特殊功能的內在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