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已經成為我們時代的一種基本生活方式。中國的公益慈善事業無疑受到這一生活方式的重大影響,這既是歷史性的機遇,更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即規模化和專業化均衡發展所帶來的挑戰。由于中國是在非專業化的基礎上建立起了規模巨大的互聯網體系,與美國同類型互聯網企業相比,中國企業在規模化上具有優勢,即表現為能夠在短時期內取得數量方面的快速發展,但在專業化上卻呈現出一定程度的劣勢,而公益慈善行業的規模化與專業化的非均衡性表現得更為突出。
公益事業非專業化的弊端。在互聯網技術日益普及的條件下,一個公益慈善項目和公益組織,完全能夠較快地建立起相當大的規模。例如,國際公益界對中國的“99公益日”就予以很高評價。因為,通過互聯網吸引到廣泛的社會參與,在三天時間內就籌集到愛心網友的捐款3.05億。到目前為止,在其他國家還沒有先例。但我國公益慈善事業的國際化程度在全球范圍內還屬于后進之列。放眼國際公益慈善界,歐美國家的慈善組織遍布全球,印度和孟加拉國的公益慈善組織也能在歐美國家以及中國從事有關項目。這與我國公益事業非專業化程度不無關系。
公益事業非專業化的突出表現在于:缺乏專業的標準,因而,不可能深入地開展培訓使行業得到持續規范;缺乏各類管理操作規程,體制化、程序化的建設薄弱;缺乏行業性的專業協會,因項目重復的現象相當普遍,沒有有效合作機制;此外,公益慈善事業還不能提供有規模的就業崗位,養老、兒童教育等領域的許多專業化服務項目還沒有廣泛地開展起來,從而使公益的內在價值和社會價值無法得到充分展示。
受非專業化的影響,互聯網技術在公益領域的運用難以有效普及。因而,能覆蓋全國的項目相當少,往往只有重大自然災害發生時,才能在全國范圍內形成有規模的持續捐贈活動。即便是志愿服務,也僅停留于參與各種形式的社會活動,而沒有形成專業化的、分門別類的、長期性的志愿服務隊伍。
在這樣不平衡發展的格局中,要使我國公益事業發展真正與國際接軌,使國家的《慈善法》得到有效貫徹,必須要處理好規模化與專業化的關系,以專業化帶動規模化,才能夠使“互聯網+”成為公益慈善事業發展的強大促進器。
首先,要推進公益慈善知識與理念生產方式和傳播方式的轉型。當前,我們的知識體系還存在著較大的滯后性,許多人對公益慈善的理解還停留于做好人好事的層面,有時甚至完全否認公益慈善的行業性品格,更不可能將慈善工作作為一項重要的職業來看待。因此,現在迫切需要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來解決這種結構性缺陷,從而使公益慈善事業主動產生對“互聯網+”的需求。
其次,職業標準的建議和完善是“互聯網+公益”健康發展的基礎。現代公益慈善作為一項重要職業,迫切需要系統化的職業標準。建立這樣的標準體系需要對公益慈善的財務管理、募款管理、項目管理、傳播事務管理、慈善信托、理事會管理等領域進行專業的職業分類,在此基礎上細化各領域職業標準,從而提升公益慈善的專業化水平,尤其是同互聯網技術的專業化融合。
最后,公益慈善組織間也需要發展“互聯網+”。在全球范圍內,公益慈善行業的論壇多、會議多,但行業內部、行業之間缺乏有機聯系,通過搭建與公益慈善行業專業化標準體系相結合的“互聯網+”平臺,可以使國際社會上專業的行業組織和松散的行業聯盟突破地域局限,建立有效的學習與溝通機制,推動行業之間的互通互聯,讓互聯網成為行業聯系和學習的有效工具。
“互聯網+”對于我國的公益慈善事業是一個巨大的歷史性機遇。如何從中國的國情出發,掌握規模化與專業化之間的平衡,是一個新的考驗。只要我們有意識地努力生產更多的適應中國國情的公益知識與項目,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能夠同我國經濟發展一樣再創公益慈善的輝煌。
(作者為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院長)
責編/肖晗題 美編/于珊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