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類面臨的生態危機日益嚴峻,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對人們正確處理人與自然關系,建立生態文化,發展生態文明具有重要的指導價值。為解決生態危機,我們應重新審視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思想,尋求人、自然、社會三者的契合,避免自然異化現象發生,運用科學的生態理念指導實踐活動。
【關鍵詞】生態哲學 人與自然 生態文化 【中圖分類號】A811 【文獻標識碼】A
工業文明以來,人類對自然資源的無情掠奪,在追求商業利潤的同時一度忽略了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導致我們的藍色星球千瘡百孔。在全球性生態危機背景下,生態文明建設應運而生。十八大報告指出,生態文明建設關系著民族的未來,面對當前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的嚴峻形勢,必須以尊重自然為前提,順應自然規律,并將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相融合,以實現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思想為我們建設“美麗中國”提供了思想指南,對人們辯證地處理人與自然關系,采用科學的治理方法指明了道路,深入挖掘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思想的現代價值依然是值得我們深入探討的課題。
堅持唯物立場,正確處理人與自然關系
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思想具有豐厚的內涵,馬克思恩格斯為我們揭示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為“美麗中國”建設和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提供了思想指南。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以實踐為基礎,系統闡釋了人、自然、社會三者之間的關系。自然環境是人們生存與發展的基礎,人們的生產生活都是在自然環境之中得以實現的,人們通過生產勞動向自然界交換物質,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思想告訴我們,人、自然、社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
人是自然界的存在物。自然界是先于人類而存在的,人類得以生存要呼吸自然界的空氣,依賴自然界的資源,在自然環境中逐漸發展壯大。從原始社會到工業文明,人類社會的進步無不是建立在對自然資源的利用和改造基礎之上。從存在的順序來看,自然界是先于人類出現的,人類的生活離不開自然產品,包括食物、衣服、燃料、住房等,自然界為人們提供了大量的生活和生產資料,從這個意義上講,人類對自然界具有較強的依賴性,脫離自然界,人類便無法生存。因而,馬克思用“無機的身體”來形容自然界,并強調“無機的身體”的健康是人與自然之間良性循環的保障和前提。由此可見,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思想對自然界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認識,其出發點就是認識自然界的產物,人類對自然界具有較強的依賴性,這也是馬克思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是其生態意蘊的直接體現。
人與自然是互動關系。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思想認為人與自然處于不斷互動的過程,在互動過程中密切了二者的聯系,除了人與自然之間的互動外,人與人之間也形成了辯證統一的關系。人類對自然界的改造體現了自身的社會屬性,改造自然同時也是與自然界的互動,隨著人們對自然改造的程度不斷加深,人與社會的關系也更為緊密,因而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思想強調,人類社會要得以發展應尊重自然、關愛自然,這不僅是人類生存的需要,也是人與人互動的前提,維護自然的和諧也就是維護人類自身的和諧。
樹立辯證觀點,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生態文化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效手段。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建設成績顯著,文化建設相比而言要略為滯后,尤其是人們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程度亟待提高。現今,生態文明建設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因而提升公民的環境保護意識,應從生態文化建設入手,將環保行為內化為人們的自覺行為。通過發展生態文化,不斷推進公民生態文明意識的提升。
維持攫取與付出的平衡,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解。和諧社會是我們的價值追求,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思想蘊含著和諧社會的內涵,對于社會建設有一定的啟發。因此,要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解,就需要保持攫取與付出的平衡,辯證地看待人與自然的關系。一方面,人們在向自然索取物質生產資料;另一方面,人們也要為美化自然環境付出努力。在具體的建設實際中,我們應逐漸消除不和諧因素,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基礎上實現人與自然的雙贏,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社會實踐是人與自然關系的基礎。馬克思提出人化自然的觀點,自然界同時也是人類的現實自然界,人們在認識和改造自然的同時,也要受到自然界的制約,因而,人與自然是一種相互制約、相互依存的辯證關系。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強調“先在自然”對社會發展具有制約性,人與自然的關系必須要以社會實踐為基礎,惟其如此,才能實現自然、人、社會的辯證統一。生態文明建設更是要處理好三者的辯證關系,一方面,人類社會要發展,前提是與自然界和諧相處;另一方面,人與自然的和諧并不是意味著停止發展,而是要發展、要進步,但不能以違背自然規律為前提。
掌握科學方法,革新經濟發展模式
人與自然關系的失調與人們物質生產活動是息息相關的,用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思想來說,是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交換失衡。勞動的實現離不開人與自然的互動,勞動過程就是人們在不斷調整人與自然的物質變換過程。人們利用自然要在一定的合理程度范圍內,進行合理的物質變換。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思想強調,社會經濟系統和自然生態系統要維持正常的物質循環,才能實現人類社會與自然生態的和諧發展。按照恩格斯的觀點,違背自然規律只會帶來災難,人們與自然界出現的種種矛盾,本質上,源于不科學的經濟發展方式。因此,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思想的現代價值還體現在其對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科學指導方面。
傳統經濟發展模式過度依賴自然資源,過于關注經濟效益的提升,常常采用粗放式的經營方式,具有片面性。循環經濟發展模式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追求生態與經濟系統的平衡,是一種雙贏的發展模式。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思想啟示我們,對于物質利益的過度追求和工業生產的發展導致對自然的過度索取,這種做法是不科學的,也是違背自然規律的。人類社會的健康發展,前提是要處理好物質利益和生態建設之間的關系,避免粗放式的發展方式,形成“資源—產品—再資源”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使物質和能源處于持續的循環流程之中,實現對資源的循環再利用,增強經濟發展的合理性。
建立生態社會,實現自然與社會的內在契合
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思想的現代價值不僅體現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其對生態社會的闡釋有助于推進人類社會實現自然與社會的內在契合。
轉變消費觀念,建設生態社會。從人類文明轉換的進程中可以看出,綠色消費方式、美化社會環境已經成為衡量社會進步的重要標準之一,節約資源,建立與環境的友好關系能夠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保障。近年來,社會大眾逐漸認識到綠色消費的重要性,逐漸摒棄不良社會風氣,轉變相互攀比、浪費的消費方式。新的消費理念認為,簡樸的物質生活和豐富的精神生活是我們應該追求的,生態社會建設應運用正確的、適度的消費理念,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
增強環保意識,維護生態社會。人們的環保意識不強導致生活環境遭到破壞,生態社會的維護是每一個人的責任和義務,因而政府、企業、公民要樹立強烈的環境保護意識,自覺保護生態環境。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和“美麗中國”的實現離不開每一位公民的支持,作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子,作為地球的一員,我們有義務明確自身的環保職責。
(作者為中共達州市委黨校教研部主任、副教授)
【參考文獻】
①王雨辰:《有機馬克思主義的生態文明觀評析》,《馬克思主義研究》,2015年第12期。
②汪金英、關春玲:《西方生態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述評》,《學習與探索》,2013年第11期。
責編/孫娜 美編/王夢雅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