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獨,就是在獨處時也能對自我進行監督和約束,排除欲望誘惑、克服自身不足,使自己不偏離本性的誠和善。慎獨強調反觀自身、從內在找依據,是修身的一種非常重要的方法。不僅如此,慎獨作為一種精神,還應融匯在其他修身方法中,這種無論有人在場還是無人在場都保持對善與誠追求的思想,充分體現了道德主體的自覺。
道德自覺的最高標準:“誠”與“中和”
“誠”既是“天道”又是“人的本性”。“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為教。”(《中庸·第一章》)。“誠”的提出,將“道德”和“人的內在本質”聯系在一起,使得道德修養從內而得完全成為了可能。另外,“誠”貫通人性與天,不僅是具有主體性的,還是具有超越性的道德標準。標準的超越性,表明道德是神圣而又高尚的,普通人達到之必須下功夫和努力。“中和”則闡發了一種和諧的思想。要達到之,個人要誠心接受規則,保持秩序、安于現狀。這里蘊含著通過個體道德自覺來安定社會的積極思想,同時也含有對規則全然接受的奴性思想意識。
《中庸》道德自覺的當代德育價值
《中庸》關于道德自覺的智慧對于現今我國高校道德教育有著很多啟示。
修身及其方法的價值?!吨杏埂窂囊婚_篇就將“天命”與“人性”聯通起來。人與天同一,表明人不再是天的附屬品,也不必畏懼天,而是屹立在了天地之間。道德屬性是人的本質屬性,因此,道德修養就是要通過內求即修身來回歸本性的誠和善。以修身為本,必須回到自身,反觀自己的問題,即自明;還應該堅守自己所體認的道德原則,即擇善、固執;最重要的是必須在有人和無人時均做到慎獨,這些方法更加充分地肯定著“人”的主體意識,人的價值真正得到肯定,人的地位得到了提升。
《中庸》中天與人性同一的假設,也使其堅信遵循社會規范,人性本真才能夠得到回歸。這一觀點倡導人對外化的秩序、規則天然地順服,如安守本分等。值得注意的是,對所有規則欣然接受的態度,使人缺乏批判意識,主體性無法有效發揮。對于現代大學德育來說,既要借鑒《中庸》的做法,也要彌補其不足。在引入調適心理、滋養心靈的一些技術手段的同時,更應該注重培養道德反思批判能力,用超越性的目標引領道德水平發展,最終促使大學生用前瞻性的道德眼光推動社會進步。
道德標準的價值?!吨杏埂窞榈赖陆⒘艘粋€終極價值,它來源于天,是天的本質,也是人的內在本真。人要達到它很困難,甚至是終身努力的一個目標,必須借助學、問、思、辨、行等方法。最高標準的提出保證了道德的高尚性與神圣性,并且也反映出對人主觀能動之無限性的肯定,鼓勵人盡其所能去實現道德自覺。另外,其中具體可行的道德要求的提出以及道德榜樣的列舉,讓道德自覺有了參照系,使得人達到道德標準的可能性增加。
《中庸》從兩個層面提出道德標準對于現代大學德育同樣有借鑒價值。我國大學德育目標制定上,應有可操作的道德標準,且刻畫符合道德標準的榜樣,讓形上的追求有立地之處,使學生在追求高遠目標時,不至迷茫和自卑。
(作者單位:云南大學,昆明理工大學)
【注:本文系云南省教育廳資助類項目“全民科學素質實施綱要背景下科研成果向科普資源轉化的研究”(項目編號:2017zzx150)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郭穎、賈友軍:《從傳統文化中汲取實現中國夢的精神力量》,《人民論壇》,2016年第31期。
責編/孫垚 美編/楊玲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