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若在魔都從某寶購物,當然挑“江浙滬包郵”——這是讓人眼紅N年的特權。眼下,連找個對象、辦個企業、做個生意,都把“江浙滬包郵”整成前置條件,這回連官方也推波助瀾啦?
3月30日,國家郵政局授權上海市郵政管理局、江蘇省郵政管理局、浙江省郵政管理局三家在滬聯合發布《長江三角洲地區快遞服務發展“十三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高大上的規劃,居然以長三角地區為發布對象,少見!快遞業已有“江浙滬包郵”的“不平等條約”,大江東工作室得仔細瞧瞧,接下來5年,江浙滬消費者又有啥新特權?
2016年雙11月前夕,江蘇太倉一家快遞企業正在分揀、派送快遞。計海新/人民圖片
“包郵”不算稀罕,牛掰的是,江浙滬快遞占了全國四成業務量
新聞發布會上,浙江省郵政局新聞發言人張翙笑說:臺下快遞企業代表,讓我看到了“桐廬印記”。
從浙江桐廬發端的快遞業,20多年后,成為江浙滬最具活力的新興產業之一。
不少網友大呼江浙滬包郵“不公平”,早有專家分析了,人家有天時、地利、人和好嘛——天時,江浙滬是電商發源地,阿里巴巴、京東商城、1號店等電商平臺都在江浙滬,快遞業“四通一達”總部都在上海;地利,江浙滬面積小,加起來僅20多萬平方公里,不及黑龍江省一半大,卻是中國交通網絡最發達的地區,成本也低;人和,人口密度大,消費能力強,妥妥的網購主力軍。
眼下“包郵”遍地開花,中部省份都跟進了。江浙滬自然不甘人后,不拼包郵,咱拼快遞業務量,嚇煞人也羨煞人。
打開規劃,數據顯示,2015年,長三角區域快遞企業達3720家,快遞業務量、業務收入達78.2億件和1129.7億元,分別是2010年的10.7倍、5.8倍,在全國的占比分別達38.0%、40.8%。巴掌大的地方,居然占了全國四成!
網點覆蓋率也讓人咋舌。至2015年,長三角快遞服務營業網點增至2.23萬個,縣級網點覆蓋率達100%,鄉鎮達95%,“基本形成以分撥中心為樞紐、門戶網站為窗口、門店網點為基礎的區域快遞服務網絡”。
看看,“江浙滬包郵”之后,快遞業發展如此強勁,不服不行啊!
別急,還有呢(東姐敲黑板)……
密如蛛網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更高端的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和云計算等信息技術,更給長三角快遞轉型升級插上了翅膀。甚至還“飛”出了國門——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國(杭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蘇南快遞產業園等響當當的改革實驗田,把區域快遞推向國際化。
2016年“雙十一”期間,上海鐵路局推出高鐵快運當日達等快捷貨運產品。在鐵路寧波站,工作人員正把快件裝進高鐵車廂。章勇濤/人民圖片
早上在魔都想念龍井,晚上就能泡一杯西湖新摘的嫩芽,傳說的朝發夕至有了可能
“十二五”就夠厲害,到“十三五”末,還有啥讓人羨慕嫉妒恨的好處?東姐直接采訪上海市郵政管理局夏頤局長。
“首先,時效更強了”,夏頤說。
“十三五”期間,長三角將實現鄉鄉有網點,優于全國90%的覆蓋率。而且快遞大搖大擺“上車、上船、上飛機”,服務品質進一步優化。重點城市12小時送達,其他城市24小時送達,高于全國重點快遞企業重點城市間48小時送達目標。
啥概念,你早上在大魔都想起明前的西湖龍井,口舌生津,趕緊輕點手機;晚上,新摘的嫩芽就到你的杯子里來了!
服務質量那也必須杠杠滴,有量化指標瞄著呢,且看打開規劃中的這份表格:
安心了吧,延誤率、損毀率、丟失率和有效申訴率,原來被規劃忽略不計的,變成了量化指標,“服務指標均優于全國水平”,滿意度達80以上。
長三角快遞的志向已然逸出國界!《規劃》要求發揮企業總部集聚優勢,深化網絡一體,促進產業聯動,增強國際競爭力呢!業務量那還得蹭蹭往上冒,件數達265億,占全國比例近38%,業務收入達3313億元,占比近42%。有望形成2—3家年業務量超百億件或年業務收入超千億元的快遞企業集團,還得有1—2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知名快遞品牌。
十三五期間,江浙滬三兄弟也各有絕活兒:上海快遞推進總部經濟,江蘇快遞要服務先進制造和現代農業,浙江快遞要在服務電子商務和跨境貿易中要效益。
東姐發現,長三角還不慌不忙給屬下城市的快遞專業類物流園區分了級,便于統籌規劃。像上海、南京、無錫、杭州、寧波、金華(義烏)為全國一級物流園區布局城市,蘇州、徐州、南通、連云港、淮安、溫州、嘉興、臺州為二級……浦東祝橋、南京祿口和無錫碩放等綜合交通樞紐節點,還要建航空快遞物流園區呢!
快遞大躍進,要想服務不滑坡,得給快遞員好日子:發證書、漲薪水
5年間,業務量從78億元到265億元,年均增長27.7%,“大躍進啊,服務質量能保證?”
2017年1月16日,快遞員正在分揀年貨為主的快件。計海新/人民圖片
今年春節過后,某快遞公司多個站點“爆倉”。“快遞被扣在配送站,客服熱線、站點電話都打不通,網絡投訴也遲遲沒有回音。”市民張先生很無奈。
快遞公司也喊冤。春節是快遞高峰,可快遞員盼著早些返鄉過年,常常過完元宵才回,導致網點快件大面積積壓。“上海快遞員,外來務工人員占比高達95%。”夏頤局長坦言,“文化層次低,缺乏歸屬感,流失率較大。”
“這很正常。”快遞員小宋大年初九返滬開工,一直加班加點,一天派送近200件快遞,每派一單獲1元,發生延誤還將面臨處罰。“辛辛苦苦,一個月不過四五千元。”
“十三五期間,我們將著力補‘短板’。”夏頤表示。加強員工職業技能培訓,要求企業根據員工證書級別,給予相應補貼,“以此提高快遞員服務水平,以及相應報酬。”
2016年6月13日,6家快遞巨頭老總齊聚杭州,化身快遞員,開著三輪車送快遞。許康平/人民圖片
“希望企業運用科技手段,加大自動化、信息化,減少對人員依賴。創新管理,加強對快件收派全程跟蹤管理,建立完善預警預測機制。”夏頤說。長三角快遞業將建設誠信體系工程,加大失信行為處罰。“服務不到位的企業,政府鼓勵兼并重組,“重復的網點也可重組,產生規模效應,優化作業模式,增加快遞人員收入。”
夏頤透露,上海去年發了數千張小型貨運車機動車牌照,快遞公司可以運送更多快件,“人員減少,更安全、高效。”而客戶自取、與便利店合作、智能快遞箱等新服務,也有助于打通快遞員階段性缺乏的瓶頸。
快遞業“最后一公里”難題,有望解開。
網購包裝垃圾猛增,有治嗎?1號店通過紙箱回收,拯救了5萬多棵大樹
作為跑市容環衛口的記者,對快遞業,東姐最腹誹的,是包裝垃圾的猛增。
上海市綠化市容局人士也抱怨,“以前商品都是集中大包裝,批發到商店,拆散、零售給消費者。網購風行,每個零售商品都包上好幾層,全成垃圾!”
快遞業能否減少對生態環境負面影響?翻遍規劃,東姐略失望,沒找到相關內容。不過,國家郵政局出臺過《推進快遞業綠色包裝工作實施方案》,要爭取綠色化、減量化、可循環。
“這是一個大課題,不容易。”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教授、環境經濟學博導戴星翼將快遞包裝廢棄物形容為“動脈物流”,從中心向外擴散,動能大、擴散迅速。要建立一個完善回流系統,相當于“靜脈物流”,從末端往回流動,動能相對不足,“成本高、困難多”。
他認為,可以借鑒國外做法,“很多國家通過立法或硬性規定,推廣簡易包裝。”如網購店家或快遞服務網點,可讓消費者選擇“精裝”、“簡裝”兩種規格,從源頭盡可能減少廢棄物。
總部在上海的1號店從2013年起,在近20個城市推出“紙箱回收”項目,快遞員送貨上門,經客戶允許帶回紙箱,獎勵客戶積分,用于在1號店官網換購商品等。截至2016年7月底,共回收紙箱1190萬個,倉庫內部二次利用超過2400萬個。
一棵10歲的松樹,可制作625個紙箱,1號店共“拯救”了5.74萬余棵大樹,節省成本2872萬元。
“值得推廣,”戴教授表示,“快遞企業可以考慮在投遞點增設回收裝置和回收渠道,通過積分或優惠,鼓勵回收包裝盒。”他希望加強對消費者的宣傳,全社會共同參與垃圾減量行動。(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孫小靜 唐小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