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網絡文化和思政工作的功能及宗旨存在一致性,有利于提高思政工作效能與影響力。思政工作者要著力營造健康、積極的網絡文化氛圍,倡導知識性、思想性與服務性于一體的先進網絡文化,去影響受教育對象的心靈,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提高受教育對象的思想道德水平。
【關鍵詞】網絡文化 思想政治 新陣地
【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識碼】A
網絡文化是新型文化范式,是伴隨信息技術逐漸發展起來的,包含依靠計算機開展經濟、政治與文化等方面活動的社會文化現象。網絡文化呈現出明顯的大眾性特點,通俗易懂,極易被人所認可,傳播非常迅速。思想政治工作作為意識形態領域極端重要的工作,應堅持與時俱進的理念,利用網絡文化,創新思想政治工作模式,開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格局。
網絡文化為思想政治工作帶來的機遇
網絡文化提高了思政工作效能與影響力。網絡已融入到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思政工作人員借助網絡,讓思政教育變得更為多元豐富,富有感染力與渲染力。思政工作者借助多媒體教學,創建動靜結合、抑揚頓挫的濃郁教育范圍,向受教育對象講授理論知識,將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融入教學過程中,讓受教育者能激起對知識的渴望,獲得好的效果。與此同時,思政工作者與受教育對象借助多種信息渠道開展交流,對生活中遇到的現實問題進行互動交流,實現教學相長,并且借助多媒體實現了寓教于樂,滿足了受教育對象對平等、自由的追求,推動了個性化發展,提高了思政工作的效果與影響力。
網絡文化提升了思政工作的時效性。網絡文化下,信息的傳播更為便捷與快速,人們借助網絡能全面了解社會上出現的熱點事件。思政工作突破了時空的局限,教育工作者借助網絡擺脫滯后性,提高時效性,及時了解健康、科學的政策與信息,傳遞給受教育者。這能更好宣傳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掌握科學輿論導向,構建好的輿論環境,增強受教育對象的自信心、自尊心與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獲得好的教育效果。
網絡文化融入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則
強調現實與虛擬相結合。實際生活中開展思政工作,需要結合現實。思政工作者要全面把握受教育對象的思想動態,才能獲得理想效果。經過多年的思政工作經驗積累,他們在實踐中掌握了思政工作的科學做法。然而,網絡作為虛擬空間,人們的思維也處在虛擬中,虛擬空間是多維的,并且隨操作者的操作出現修正、改變或者停止。另外,虛擬空間也能實現教育者與受教育對象間的雙向信息交流。這些讓思政工作者能充分利用虛擬空間彌補現實思政工作中的不足之處,確保思政工作取得實效。
科學性原則。思政工作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其包含系統性步驟與方法,這全面呈現了思政工作的科學性。作為思政工作者需全面統籌各要素,使其能更好發揮作用。思政工作重點是解決好思想意識和政治立場,需要考慮受教育對象閱歷、教育背景等不同方面的影響,考慮網絡文化的滲透,適應當前思政工作的多變性。為此,需要創建完整科學的創新體系,總結成敗得失,從不同方面實現創新與和諧發展,落實相關工作,實現思政工作的科學化轉變。
利用網絡文化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水平的策略
加強網絡思政工作陣地建設。文化的作用是對人的塑造,基于這一理念,網絡文化和思政工作的功能及宗旨存在一致性。網絡技術已經在人們的生產、生活及學習中得到了廣泛的運用,人們對網絡的依賴程度進一步加深,所以利用網路開展思政工作是大勢所趨。思政工作者要著力營造健康、積極的網絡文化氛圍,倡導知識性、思想性與服務性于一體的先進網絡文化,去影響受教育對象的心靈,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提高受教育對象的思想道德水平。要全面借助互聯網技術,開辟網絡思政工作陣地,確保正確的思想輿論導向。思政工作者要將網絡作為載體,全面借助虛擬BBS、思政論壇及電子刊物等,以豐富多元、圖文并茂的形式,吸引受教育對象的關注,提高文化品位。這樣有利于拓寬網絡思政工作的新思路,順應網絡時代思政工作需求,滿足先進網絡文化需要。
提高網絡思政工作者的綜合素養。首先,提高網絡思政工作者的政治理論素質。網絡思政工作者要全面提高政治理論素質,堅定理想信念,全面增強為黨與人民事業不懈奮斗的堅定性、自覺性,做到矢志不渝,這離不開政治理論知識的學習。要將學習作為精神追求,提高思政工作的趣味性,調動廣大受教育對象的積極性。此外,網絡文化下受教育對象容易受錯誤信息誤導,特別是西方意識形態,思政工作者要有較強的政治洞察力,把握思政工作的主導權,預見并發現網絡文化中對受教育對象產生消極影響的負面信息苗頭,并及時加以解決。其次,提高思政工作者的信息素養。一是全面提升信息獲得能力。思政工作者要具備捕獲、分析與處理信息的能力,將網絡上的信息運用到思政工作中,不斷用新面貌,開闊大學生視野,啟發其思維。二是提升信息技術水平。網絡思政工作者不僅要了解計算機操作、網絡技術的基本情況,掌握信息技術,也要從自身實際出發,在工作中對計算機與網絡運用自如。
提升受教育對象抵制網絡負面信息能力。網絡文化環境下,思政工作受教育對象能在網絡上交友、聊天、查閱資料等,學習、生活離不開網絡,再加上國內外環境的影響,受教育對象表現出情緒不穩、浮躁和網絡依賴等心理障礙。為此,思政工作者要全面分析網絡文化背景下受教育對象心理特點,采取積極措施進行引導,提升其網絡智商。與此同時,既要承認受教育對象的個性化差異,做到因材施教,了解逆反心理,做好情感、挫折等方面的教育,創建心理檔案,便于了解其心理問題;又要借助網絡載體吸引力、輻射力,依靠網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鏟除網絡心理障礙,合理使用網絡。另外,思政工作者要加強受教育對象的網絡自律意識與自控能力建設,幫助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與人生觀,塑造好的網絡道德,形成健康人格。還要對受教育對象開展網絡倫理與法律約束方面的培訓,讓其在網絡世界中能實現自我約束與管理。
創新思政工作方法,創建網絡信息安全管理責任制。首先,創新思政工作方法。一是全面利用好現代多媒體技術,實現理論立體直觀呈現。二是使用案例教學法、討論法、測試分析法等,為大學生增添聽覺、視覺與形式方面的新鮮感,提高思政工作的吸引力,調動其理論學習積極性,增強思政工作效益。與此同時,也要注重開展思政實踐活動。通過借助課外實踐,提高思政工作的實效性,更好實現理論與實踐對接。其次,創建網絡信息安全管理責任制。思政工作者要充分利用監督手段來強化網絡文化管理,制止網絡中的負面信息對受教育對象的侵蝕。與此同時,在網絡文化的篩選中要堅持社會主義文化,弘揚優秀民族文化,崇尚健康的人文精神。在網絡文化傳播中,要抵制消極文化,借助多元的活動,提升受教育對象的政治覺悟,培養其正確的價值觀,形成健康的情操與正確的審美意識,為堅定理想信念奠定基礎。
網絡文化提高了思政工作效能與影響力,提升了思政工作的時效性。在明確網絡文化融入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則基礎上,利用網絡文化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水平,既要加強網絡思政工作陣地建設,提高網絡思政工作者的綜合素養;也要提升受教育對象抵制網絡負面信息能力,創新思政工作方法,創建網絡信息安全管理責任制,提升網絡思政工作建設水平。
(作者分別為遼寧科技大學藝術學院黨委書記、副教授;遼寧科技大學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黨委副書記、副教授)
【參考文獻】
①賴松齡、何國新:《開辟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的網絡陣地》,《高教探索》,2011年第6期。
②步玨良:《網絡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教育探索》,2013年第4期。
③陳志超、汪謙慎:《用先進網絡文化引領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2年第3期。
責編/溫祖俊 美編/王夢雅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